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指瑕(网友来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指瑕(网友来稿)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指瑕(网友来稿)
阿南
(重庆)戴盛江
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新编高中语文(人教版试用必修本)第一册,存在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在此提出商榷。
1.《勾践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一句注释“摩厉”为“同‘磨砺’,切蹉,磨练”,其中“蹉”为“磋”之别字,应改为“切磋”。
2.《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注释“能水”为“指游水。
能,动词”。
这注释不准确,“能”应为“擅长”之义,“水”应为“游水”之义。
“能水”应译为“擅长游水”。
这样讲,也符合上下文的行文特点。
3.《逍遥游》中“汤之问棘也是已”一句,注释“是已”为“即此”。
注释错误,应注释为:“是已,这样罢了。
是,代词,这样;已,罢了。
”
4.《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一句,注释为“(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那么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其中,“此”就是指代“列子乘风”这件事,所以,“列子乘风”的括号应去掉。
5.《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注释“王之”为“做关中王。
之,指代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
编者把这里的“王”讲为名动用法,即“做君王”;这里的“之”代“关中地带”。
可同一套教材的第二册第104页讲使动用法时是这样讲的:“名词偶尔也有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鸿门宴》)”。
显然,这里把“王”讲为使动用法,意即“使……为王”,这里的`“之”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
像这样,同一套教材前后讲法不一致,实在不应该。
虽然两种讲法都有道理,但只能留其一。
6.《鸿门宴》附录之《司马迁与〈史记〉》一文中引文的语序有误:“他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被后人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应改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后人”显然是指鲁迅。
鲁迅在他的文学史专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而且,既然引文用了引号,就应该准确无误地引用原文。
更何况,以《史记》本身的价值来看,它首先是作为一部历史巨著--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闻名于世的。
至于它的文学价值,那只是其次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该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7.《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的注释不准确。
教材注为“喝点酒,作点诗。
”这样注释,既没准确讲出其文本意义,也没讲出其情境意义,因此它没有讲出“一……一……”所描绘的诗化场面:“一边……一边……”。
整句的意思是:“一边饮酒,一边作诗,”这就正是作者所描绘的作者一行人“亦足以畅叙幽情”之诗境、情态,即描绘的是过程。
而“喝点酒,作点诗”是生硬地叙其结果,怎能表达出作者一行文人墨客的闲情逸志呢?所以,“一觞一咏”应讲为“一边饮酒,一边作诗。
”
本文载《语文教学通讯B刊》xx年第22期
作者邮箱: jds82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