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课题主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剪纸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研究主报告

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剪纸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研究

执笔:李晓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利放给学校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则成了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确,当今的社会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天地,无穷无尽的鲜活资源,尤其是本土本乡的特色产业和风俗文化更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个性化的宝贵资源。因此,如何合理的有效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教育服务,便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校处浙江省缙云县,本地风景如画,是中国生态示范区。千年文化古村-----新建镇河阳村尽距我校15公里。“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李商隐这句诗概括了早在魏晋时便已流行的镂金剪彩,相互馈赠或贴之屏风的风俗习惯。河阳朱氏素为缙云望族。大家闺秀待字家中花楼刺绣,剪纸镂金,风俗颇胜,其剪纸风俗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河阳剪纸是我县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精巧,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在全国剪纸艺苑中独树一帜。自然也成了缙云县的一张对外宣传名片。河阳剪纸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缙云子孙的财富,也是缙云作为生态旅游县的一个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源。基于上述原因,我校把以剪纸为载体,以剪纸文化为中心的教育列入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范畴,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剪纸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研究主报告以“剪纸文化”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立足我县经济、文化等各种社区资源和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性,着眼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且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经过学习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的,是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剪纸文化校本课程把实施过程看作为一种生活,以剪纸艺术教育为圆心,螺旋式地向纵深发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强调的是新的学习观,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

1、剪纸文化校本课程是我校根据所在缙云新建河阳文化、艺术等各种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分析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能够与作为生命体的学生发生相互作用,成为一种对话的的文本,使之真正成为“活性因子”,而不是“独白”的文本,其意义深远且不可取代的。

2、剪纸文化校本课程教学辐射到德育、智育、美育、生产劳动、经济、环保等学科和领域,富有地方特色和实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少年儿童在开放式的社会活动中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发挥、培养,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3、教师与家长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研究有利于家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把剪纸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能充分辐射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了新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延续、补充,有利于我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开辟新的育人载体。

5、剪纸文化校本课程教育注重主体性、合作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色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无处不在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无墙”的“学校”,真正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受到了家长和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儿童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

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剪纸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研究主报告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前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后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在这里,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因此,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一种整体开发。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

“剪纸文化”属于乡土文化的范畴,乡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教育,在国内外已经展开了这一类型的研究。但有的只是就乡土文化而“教”乡土文化,没有对乡土文化所包含的全面的教育价值加以挖掘,没有对此进行深化和辐射,更没有把乡土文化与课程融合一体。“剪纸文化”校本课程是我们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是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目前,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大背景下,“剪纸文化”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我国还属于首创,我们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美术课程标准》

3、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

4、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四、概念的界定

1、校本课程指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实际,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