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备考建议
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

根据“课标”,全面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业方面达到的水平,促进考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来看,试卷难易适中,没有偏题、难题、怪题,注重考查考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渗透对“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考查内容中。

一、命题理念及特点
1.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契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重价值观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

3.注重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学生语言与文学、文化积累。

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察知识的运用,注重用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注重语文与其它课程及生活实践的联系,加大内容整合力度。

突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将知识按照问题情境的逻辑关系和思维脉络的有序性整合在一起,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5.减少了“是什么”的问题,增加“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不仅考察思维的结果,更考察思维的过程。

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6.体现了语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

7.强化了写作时对文体属性的要求,注重文本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的探究。

二、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第一版块:积累与运用
(一)试题分析
第1题:字音题,今年的字音题考察方式由往年对多音字、形近字字音的比较转变成对常见字音的拼音认读考查。

考查的数量由往年的24组词语减少为12组词语,增加了12个拼音。

考查的依然是以常用字中的多音字、有形近字的形声字、受方言影响易读错的字为主,其中多音字5个,超过三分之一。

比之往年,此题降低了识记性基础知识考查的难度。

但今年的0分率高达
54.3%,人数之多,令人意外,甚至惊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其出错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孩子不会拼音。

往年只需会读即可,今年此题不仅要求会读,而且还要求精准书写认识拼音。

如本题易错点有:A项,“鲜(xiān)”应为“xiǎn”;C项,”脯(pǔ)应为“fǔ”;D项,“徊(huí)”应为“huái”。

学生易犯错误:“脯”不会读,“徊”平时易错写成hui。

“剖”字易错写成po 。

加强拼音认读和书写的训练,已刻不容缓。

第2题:字形题,本题在法治主题的语段中考查同音形近字的辨析。

设题形式由2018、2019年的“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改变为“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在运用中考查积累,把以往对汉字简单的识别变为在具体的语境中辨别考查,重视的是“语言运用”,落实的是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语感”、“语境”。

词语考察数量由20个词语降到6个词语,难度降低。

该题平均分1.82分,得分率90.90%,比去年有大幅度提高。

形近字的辨析就是准确掌握每个汉字的义项,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汉字。

“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悍”是“勇猛,凶狠,蛮横”的意思,所以应为“捍卫“;“遵”是“依照”的意思,“尊”是“敬重,尊崇,地位或辈分高”的意思,所以应为“遵守”;“践”是“踩,履行,实行”的意思,“饯”是“饯行”的意思,所以应为“践行”。

第3题:古诗文默写,选用语料为《论语》《礼记》《岳阳楼记》《次北固山下》《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句子。

该题重在考查考生必备知识的积累,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和“传承”。

由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联想考察选用《次北固山下》中辽阔宽广,波平浪静的诗句,《山坡羊潼关怀古》当中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的句子。

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试题,引导考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题默写的内容都是中考中最有据可依的,即课标要求背诵的23篇古文和40首古诗中的句子,并且名句居多。

所以此题是同学们复习时最有抓手的一题,只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临考前再筛查一遍遗忘的篇目,就很容易得分,但往往由于审题不认真、提取信息不准确、书写不规范或书写有错别字,得满分也不容易。

8.14%的零分率,也反映了部分考生对古诗文完全不理解并且放弃背诵,内容如此固定且几乎近于没有太大难度的高分值题型,轻易放弃,这折射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人意志品质的问题,这是令人堪忧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中第(1)小题和第(3)小题全对的最多。

易错点是:第(1)题把“志”写成“智”;第(2)题是新增篇目,不会背诵默写的较多,或易错把“故"写成"固”;第(3)题,易错把“之"写成了“知",把忧”写成了“悠”;第(4)题,把“潮”写成了”朝”,“阔”写成了”扩”,“悬”字多写了一横,"聚“写成了”据”,“峰峦如骤, 波涛如怒",默写不出来的孩子较多。

第4题:名著阅读,依旧为二选一作答。

考察的名著是《红岩》《简•爱》都是2011年课标新增篇目,一部是红色经典,七下自主阅读篇目;一部是外国小说经典,九下必读篇目。

今年的名著试题让许多老师大呼意外,老师重点复
习的《水许传》和《西游记》不见踪影。

今年首次将红色革命小说《红岩》搬上中考试卷,充分体现了教材改版后新变化,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体现,读红书,抒红志,懂感恩,明报国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主旋律。

对《简爱》爱情故事的考查,打破了以往保守的思维模式,扩大了多元文化视野,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便于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名著作品是新增篇目,考点设置并不难,注重考查学生阅读书中人物或情节带来的情感体验和人物的可贵品质,难度系数相对较低。

但该题的平均分为2.02分,得分率并不乐观。

原因是部分学生缺乏精准审题的意识,或扣题不严或答非所问。

也有部分学生丝毫没有读过原著,张冠李戴,胡乱作答。

如第(1)选项,“结合故事,说说这一形象给你带来哪些情感体验”,相当一部分同学未结合故事,缺少情节概括;或未关注“哪些”二字,缺少分条作答。

第(2)题是考查“在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中体现的简爱的品质”。

部分学生没有审清题意,写简爱具有反抗精神,在表兄殴打简爱时,她奋起反抗等。

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阅读书籍,把情节张冠李戴,特别是第( 1)题所涉及的名著《红岩》,甚至连小萝卜头的名字都不知道,胡编乱造凑答案。

由此可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去读统编教材要求读的名著,而且要熟读,读透,否则,光靠背诵应付考试就只能"望题兴叹”了。

考题再次提醒我们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要落实到位,再不能投机性的只复习《西游记》《水浒传》两部经典,也不能只靠背记压缩饼干式的内容梗概来应对考试,要落实真正的阅读,要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第5题:关联词填空和补写句子,本题考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当中的“语言”。

所选文段属于议论性题材。

由于现代文阅读第2个短文是说明文,所以这里选用议论文段使整张试卷更丰富全面。

此题包含两个小题,第(1)小题是选择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此题难度小,学生做题准确率高。

第(2)小题考查句子的街接与连贯,难度适当。

但一些学生阅读理解有偏差,致使补写的句子出现病句现象甚至与原意相悖。

如学生补写成:取决于创作者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两面只写一面)。

另一种补写:是决定有深刻的思想,高远境界的关键(意思反了)。

总之,今年的关联词填空和句子补写题相比往年的排序题和根据文意补写题,难度系数降低不少。

该题从去年开始一题多点考察,即在有限的分值内,尽可能多的考察题型。

所以平时要注意多种题型的糅合训练,如句子排序、补写句子、句子连贯,病句修改等组合题型。

第6题:以“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是一道语言的运用题。

考查的是语文核心素养当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具体考察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此题巧妙地借助地域文化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整合概括能力、图文转换能力。

这道题创设了特定情境,选
择了极有时代感的图片素材来考查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理解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贴近生活,培养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

此题体现出河南中考语文试卷一贯侧重河南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增强文化自信的特点。

第1问是整合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概括,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但有些学生概括能力欠佳,全部抄写材料的观点判零分;还有部分学生抄写材料二中的第1、2句中的部分内容,自己写少量的句子,这样的观点失分较多;有个别学生审题不清,写了与要求无关的内容也判零分。

第(2)题是图文转换题,提供的是组合图,让学生说说宣传卡片设计的巧妙之处.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有些学生没有完整描述卡片上的信息,得分仅为1~2分;有些学生仅仅描述卡片上的信息,没有情感的表达,得分为2~3分,失分较多;还有些学生详细描述了宣传卡片上所有信息还加上情感(思乡)表述,加上对外省人员的欢迎,这样的回答是满分。

该题总体得分较高,许多学生字体工整美观,值得肯定。

(二)问题反思及备考建议
1. 明确课程目标与内容,夯实字词基础
对于第(1)(2)题“读音、字形”,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 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这是建筑语文大厦的砖石,没有“砖石”何来“大厦”?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对基础知识不重视。

字音、字形的掌握一直是难点。

难的原因是识记方法单一,没有借助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进行识记,没有掌握汉字的规律,缺少在具体语境中对汉字形义的精准把握。

试题降低了考查难度,但不会降低考查的标准。

根据现实情况,学生可能面临的新危机是拼读能力不足导致的失误,因为平时极少书写、拼读拼音,对拼音规则和声调极为陌生,这将是今后需要注意弥补的。

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以下建议:
①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例如:七年级时可通过古诗记成语,通过古文记成语,演讲成语故事,词语接龙游戏,汉字听写大会,每天一对一同位十词斩,办不同主题的生字词大观园板报等,提高孩子对字词及拼音书写拼读兴趣。

但复习形式无论多么缤纷,也不要忘记重点还在平时的对教材的“随文学习”中,尤其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部分。

②加强对拼音认读写的训练,建议在七年级阶段对学生的拼音进行一段强化训练;
③注意对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训练,强化拼音字形的书写美观和书写速度的实践活动训练。

④关注书写题,书法题,字义题,生活情境下的字音、字形、字义、书写等多考点糅合的综合题。

2. 不忘初心,抓住语文学习的“根”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第3题古诗文默写都源于课本,题在书外,根在书内。

这类题要求在理解的前提下吃透教材,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精准背诵,才能做到书写正确。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审题训练,强化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注重对理解性默写的技巧训练,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提示默写,学会习惯性审清题读懂题;分类整理,精准复习,严抓背诵和默写关。

4. 开阔视野,经典浸润
培养读书人,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也要成为语文老师共同的行动。

2020年名著阅读考试在冷僻处设题,想传递什么信息呢?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统编教材专治不读书”,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新中考就给不读书的孩子一个提醒:要读书,不仅要读教材必读篇目,还要阅读教材推荐篇目;不仅七年级要读,九年级还要读;不仅要读“中国篇目”,还要读外国经典篇目。

初中阶段课标推荐的名著阅读篇篇要阅读,要真正阅读起来,落实课程标准(2011版)提倡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一理念。

名著阅读要兼顾古今中外、不同年级、不同素材;要注重新课标必读和推荐的名著;在名著阅读上要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多元化引导,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

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我们着重要做到六点:(1)阅读过程的指导;(2)阅读活动的策划;(3)阅读课堂的设计;(4)阅读资源的推荐;(5)阅读课题的建议;(6)阅读成果的展示。

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倾尽心力去做我们理想的经典名著阅读指导,使学生逐渐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鉴赏经典文学名著,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尽量使学生毕业时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整体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3.基本语法学习不可忽视。

“主谓宾,定状补”六大句子成分成为部分学生的知识盲点,补写句子中大量病句的出现也是不得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连接句子应该避免出现病症,所以统编教材补白上的句子成分、词性等都不能视而不见,要进行系统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的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精准的表达。

4.重视综合性实践活动,树立大语文观念。

我们必须有“大语文”观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不可只局限于教材、教辅、习题,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引入更多形式的语文实践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材中被抛之脑后、弃之不理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我们重视、落实,让学生视野扩出去、思维动起来。

关注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时政热点等,与时俱进,提高探究、思辨、表达及实践创新能力。

第二版块: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一)试题分析
纵观河南试题,记叙类作品是河南省中考试题中每年必考的内容。

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一般来说主要选取有关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文质兼美的写人、记事类作品,内容真挚感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选文既能反映时代特色,又兼顾城乡学校的差别,确保试题的公平性。

本题共设置4个小题,减少了“是什么”的问题,增加“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不仅考察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考察思维的过程。

试题既关注到对文章整体的考查,又关注到对局部的把握。

考查的能力涉及到概括、分析、理解、评价、探究等不同的层面,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选文《我的太爷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关注小人物的美好品质和命运。

试题设置角度发生了较大改变,除了第7题内容概括这一常见题型外,其余三道题的设置都指向对文本写作方法和意图的探究,对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

第8题:这题是“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属于写法探究题,属“怎么写的”问题设计。

初一看,有些学生可能懵了,按答题模板回答问题的同学一时肯定无法找到回答的方向。

这道题实质是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揣摩人物描写中表现的人物心理。

这两个方面平时没少练习,但改换了问法之后,学生能否将问题转换,能否找准角度分析,是展现他们能力的关键。

解答这道题,学生是无法套用模板的,只能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所以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本题一部分同学答题格式正确、内容概括全面.如某同学答:①善于运用描写(1)通过环境描写,写山野清新清新怡人,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孩子们的开心快乐。

(2)通过动作描写如"挖”,“追”,"采",“抖”.... 一系列的动词,表现孩子们的欢乐。

(3)通过细节描写,选取“盘花环”,“吹马莲”等细节,表现孩子们的快乐。

②运用xx修辞. ..表现孩子们的开心、快乐......像这样既有"写景",又有“写人”,得分即为4分,也有部分同学字体潦草,答题格式及语言混乱,内容概括不全面,有的甚至答非所问。

如①只抄原文,没有任何实质性回答。

②只从词语、修辞等角度回答,概括不全面。

③有的同学只写运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没有具体内容。

这几种情况最高得2分。

第9题:考查写法探究,更侧重对文章文体特点的把握,探究文章构思组材上的特点,需要通观全文,多角度分析,涉及线索、详略、记叙顺序等文体知识,对思维品质、表达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整体分数低.本题主要从行文线索 (对老师的情感) ,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写作顺序等方面来进行回答。

大部分考生能答出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并进行概括。

材料安排方面涉及较少,行文线索更少,几乎没有学生提到。

还有部分考生没有审清题目,只是简单的把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题目要求有偏差。

例如:他是无言的丰碑, 太上的大德,就是从文章结尾处抄一句,应付了事。

第10题:考查主题理解,探究作者写作意图,也就是把握文章的主旨,属于高阶思维层面的考查。

是考查“为什么写”的题型设计。

这题要立足整篇文章分析文章的价值导向,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

学生对1、2个答题点,能够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

对第3点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贡献与命运的关注,学生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回答出来的不多。

另外这一题很有迷惑性,有些学生一时无法找到答题方向,于是乎就出现以下答案: 1.以“我的太爷老师”为题,吸引学生,设置悬念;2.概括全文内容;
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4.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虽然考生写得满满的,但得分却不高。

同时,由于学生对民办教师这一称呼缺乏应有的认识,所以导致总结不出对民办教师这一群体贡献与命运的关注这一问题,导致这一答题点严重失分。

总之,本题学生得分率较低,平均分也较低。

(二)问题反思、备考建议
本题后三道题抓住实质分析后,会觉得并不难,但设问角度的变化、陌生化的问法会让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或者是找不准答题的角度。

从这三道题的设置上,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怎样写”“为什么写”的考查,而这些正是学生探索语言表达规律,达成“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

教材课后练习中已清晰地呈现了这一导向,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再盘旋在“写了什么”这一浅表的层面,不能因为不考教材中的现代文,就对课文仓促处理,甚至抛开不顾。

我们不能舍本求末,教材这个“本”要充分利用。

我们也会发现,总结的答题模板、套路不管用了,没法套了,我们该教的是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组织语言准确、有序表达的能力,这才是学生可以自如运用的“渔”。

针对这种现状,做以下几点建议。

1.记叙文复习备考时,要做到“三不离”。

①不离《课程标准》要求,准确把握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逐步落实到日常的训练当中。

②不离教材,学好教材,用好教材,由课内到课外,重体验,淡模式;建议用教材进行有梯度的训练,一课一得;关注每课课后作业习题的设计,中考的题型设计均出自课后作业的问题类型,着重有序地对孩子进行理解,概括,分析,鉴赏,探究能力的训练培养。

③不离近五年河南中考试题及备考卷,关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出题动向,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指到哪里,中考要有机的训练到哪里。

2.备考训练时牢记四种意识。

(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

(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文本。

(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答题。

(4)主旨意识:所有答题最终指向主旨。

3.要注意梳理文本,整合知识,适当拓展。

现代文阅读复习要加强文体意识,掌握阅读规律,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要注意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不要对答题的模式固化,应该训练孩子精准审题和灵活答题的能力。

4.注重阅读欣赏,强调整体感知。

着眼语言品味,彰显个性化解读,这使试题中固定不变的记叙文阅读的文学性特征格外突出,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作品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多选取一些文理俱佳、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美文来读。

让学生走进文本,忽视套路,重视写作,体味生活。

在阅读和答题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陶冶。

说明文阅读
(一)试题分析
今年说明文阅读,由过去单篇文章说明文考察改变为非连续性文本的模式。

这一变化在老师们的预测之中。

由单一的“文”到多样的“文本”的改观,意味着阅读题信息量的扩充,旨在进一步落实语文的课程性质“语言运用”,完成学生“整合与语理”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

本题选择两则说明性文字,探究自然奥秘。

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样,偏重对文本写法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表达的思路和手法。

第11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依次考查说明方法、段落作用、内容理解、信息辨析、说明语言等方面,既考查文体知识,又考查阅读理解的精准程度,覆盖面广,符合高考题型。

B项中“突出地球对月球的作用”错误,根据选文,应为“突出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

D项中对“玄武岩”和“斜长岩”反光性的分析错误,颠倒了二者的特点,与文本二最后一句的表述不符。

本题难度较低,只要认真读文,大部分学生均可轻松答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认真读题而忽略了题目要求中的“两项”这一关键词,而只选择其中一项,导致失分。

第12题:考查写法探究,探究阐明事理的思路过程,是分析局部(前三段)的写作思路。

学生既要能概括出每一自然段说明内容,又要把握三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顺序,并将之表述明白,要求较高。

12题失分原因是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弄不清考点,把本题当作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来回答。

极个别学生把本题当作说明语言分析来答,文不对题,导致失分。

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较差,摘录文本原句较多较长,语言不够概括简洁,答案太啰嗦。

第13题,考查写法的对比分析探究,是分析对同一材料(月球结构)的详略处理,探究两个文本中详略处理的不同原因。

围绕中心确定详略,不仅是记叙文坚持的一贯原则,说明文也是这样,学生需要结合两个文本的中心和表达意图作答。

详略的考查我们常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遇到,这里设置考点,是要学生能捕捉信息,比较两个语段表达意图、表达形式的不同,指向的依然是结构表达的规律。

解答时,要根据文本整体表达意图和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文本一的题目已经明确了选文重在介绍月球和地球的关系,因此【甲】处不需要详细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