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角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乡土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角度
利用乡土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角度
黄勇
推行素质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观。

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创造动机,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创造思维中去。

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索”的积极愿望,有效引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导学式教学,满足了学生心理开展的需要,首先满足了思维开展的需要。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年开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提高。

实施导学正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发表见解的教学环境。

其次是满足了学生自我意识开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露才华的舞台。

第三,满足了教学双方信息交流的需要,改变了以往师传生受的被动局面,教师可客观审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这要求教师明确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研究教法,更要重视学生学法。

研究教学效果,更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史学家刘大年主张历史教学“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互相促进。

在导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传统教学的学生观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

因此教师致力于全体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开展、致力于开展每一个学生学习潜能。

“学”是检验一切教学效果的标准。

一但学生对这一学科丧失信心和兴趣,便意味着教学工作的失败。

所以,导学,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反而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检验。

当今社会要
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因为历史学科渗透性极强,学生会把图书、报刊、影视及网上得到的相关历史科学内容的信息带入课堂。

学生知识载体的质与量的变化也带来了思维能力的变化,加大了教师导学的难度。

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应表现为主动地、创造地反思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历史教学活动保持一种探索的习惯,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形成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语言、气质去征服学生。

教师的勤勉会带来学生的勤学,教师的求新会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的善诱引起学生的好问,教师的严谨会引导学生的求实,这就能使学生在思维的乐趣中主动探索知识,解决疑问。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问题,用正常的思维是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采用逆转思维的方法。

所谓逆转思维,即我们常说的“反其道而行之”,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倒过来想一想,或异于寻常地打破条框的束缚,别出心裁地进行思考,才能把握好教材知识体系,可以对历史开展过程的“度”有准确的理解。

因此,利用隐性资源,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这里所指的“隐性资源”是指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未出现或表达过于简略,但在历史上却有一定地位或影响的内容。

如被誉为“正简流风,紫阳过化”的二位名人苏颂和朱熹,分别是宋代著名的科学家和理学家,他们都在厦门的同安生活过。

当我们带着学生参观苏颂的故居芦山堂和同安大轮山朱熹题字时,学生不免对这二人的奉献产生
极大的兴趣。

老师此时就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进行讨论。

学生形成以下共识:苏颂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伟大科学家。

在天文学、药物学、机械制造学等多方面取得杰出成就。

他和韩公廉合作,创制的“水运仪象台”为我们民族取得三项世界第一。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天文转仪钟的雏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机械钟表的锚状擒纵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天文台自由启闭圆顶。

他研制的“假天仪”,编撰的《本草图经》和《新仪象法要》等,都是世界科技珍宝。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赞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而朱熹曾任同安主簿,创办同安“紫阳书院”,进行教育工作,学识渊博。

他前后创办的书院27所,著书60多部,400多卷,同安是“朱子学”的开宗圣地。

他继承二程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佛道及朱子学派,创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理论博大精深,集理学之大成,包括太极论、物理论、伦理论、心性论及社会改革论等内容,被人称为“朱子学”“闽学”。

朱熹的“闽学”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而深远。

以上的内容限于学生的学识和史料的搜集难度,无法在论点、史料开掘等方面形成突破,但至少学生对苏颂、朱熹二人的主要奉献和理论做了一定了解,对今后科技史和思想史的学习起到了帮助作用。

地方史中有关的“隐性资源”相当丰富。

厦门人杰地灵,有许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他们生活的重要足迹。

如郑成功、陈化成、邓廷桢、施琅、陈嘉庚、秋瑾、林巧稚、弘一法师、鲁迅等等,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善加利用,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又如: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东南沿海被迫开辟了许多通商口岸,东南沿海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瓦解,中国主权遭到破坏,这是正面的思维结论。

但,采取逆转思维,在近代历史进程中有无积极方面的作用呢?这样,学生的思维重新被激活,思维开始重新创新。

①东南沿海自然经济结构开始瓦解,那么,东南沿海地区的封建经济根底相应开始动摇。

②封建束缚日趋松懈,为今后革命力量云集于此提供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③随着殖民经济的入侵,逐渐将这些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使这一地区较早地吸纳了相对兴旺的经济模式与生产方式,并率先跨入近代行列。

④洋务运动的大局部企业集中于该地区,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很大的。

可见,在导学中,通过逆转思维,学生得出的结论具有创新效果。

同样,由以上问题引申,我们近代殖民地化历史认识问题,过去我们只重视鸦片战争这一根本性的质的变化,而忽略了战后非根本性的量的变化。

总觉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什么都变了,其实不然。

绝大多数的中国内地地区和人口没有感受到这一变化,封建统治从政治到经济都十分牢固,因此,才能左右开弓,这边镇压太平天国那边大搞洋务运动。

真正触动了大多数中国人神经的是甲午战争、门户开放,洋货潮水般涌入,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都有了真切的体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正面思维尚且不易,指导学生的逆转思维更加困难。

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能力,往往把握不准,甚至持疑心的态度。

但是,“要相信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教学中质疑的气氛一旦形成,思路一旦翻开,学生就会像鱼儿一样去追求知识。

他们不只是满足于课堂上去质疑,解疑,还会根据自己的
疑问把问题带到课外去解决。

这也就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同时,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时,难免出错,难免走入“误区”,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犯错,须知“失败是成功之母”,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

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认评价,要以点拨为主,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误,把改正的时机留给学生自己,使学生在思维的摩擦中自醒自悟。

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到达教学相长。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历史学科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教材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宗教、文学、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等。

这些知识分别满足着不同爱好、特长学生的好奇心。

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搜集、材料的能力。

他们要求在自己所涉猎的知识范围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力求把对研究与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如当今分之的言论喧嚣尘上,把台湾说成是一个独立开展的个体,其目的就是为“ ”造舆论。

为驳斥他们的谬论,论证闽台同根同源,学生就发现利用地方史资料,从多角度去论证就更有说服力。

如从宗教角度,台湾对吴真人的崇拜由来已久。

来历是宋代名医吴真人济世拯民,深受民众爱戴,被封为“保生大帝”并不断被人神化。

他的祖庙就在厦门海沧的青礁慈济宫和白礁慈济宫。

台湾的许多民间信仰都是福建的民间神灵。

如妈祖、定光佛、清水祖师、开漳圣王等。

说明福建人移居台湾后,也将福建的宗教信仰带到台湾。

从语言学角度看,台湾人的主要方言为福建的闽南话和广东的客家话。

在民间艺
术和民俗方面,闽台的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方面也关系密切。

说明闽台文化有许多共同点,二者相互交融形成闽台文化风俗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闽台间的密切关系。

从地质学角度上看,早在100万年前,台湾和大陆是连成一片的干陆,在福建东山到台澎之间存在着一座“东山陆桥”,古人类可以通过这座陆桥直接到台湾。

从考古学角度看,据考古工对台湾台南旧石器时代后期“左镇人”的研究,他们是和北京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在3万年前由福建等地从陆桥入台。

据古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台湾土著高山族的先民大都是从福建迁居到台湾的闽越族。

闽台“蛇郎君”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闽越人及台湾高山族都认为彼此有共同的祖先。

通过对上述闽台地方史资料的,从地理、考古、民俗、宗教、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多角度论证了闽台同根同源的关系,有力地驳斥了分子的谬论。

把地方史知识和当今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史论结合,学以致用,表达了素质教育的真谛。

总之,乡土教材是一座可供深入开掘的宝库,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才能落实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