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6讲 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纲解读]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2.气温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3.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4.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
考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各层次温度变化及与人类关系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
②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因而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③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提示] ①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 km~18 km,中纬度为10 km~12 km,高纬度为8 km~9 km;②平流层的22 km~27 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2)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右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2.对流层的逆温现象及影响
(1)逆温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类型
(4)逆温的影响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大过程
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
地区果园中铺砂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空气
稀薄
→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
太阳能
丰富
②内陆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
↓
太阳能丰富→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③四川盆地
[深挖高考命题点]
1.[问答]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2015·广东卷改编)
答案: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
2.[填空]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013·北京卷改编)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________;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________;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________。
答案:减少减少减少增加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遭到破坏后,臭氧减少,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少;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③减少;雾霾出现时,夜间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④在夜间增加。
3.[填空]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2013·浙江卷改编)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________。
答案:①
4.[判断、问答]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2015·浙江卷改编)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
(1)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 )
(2)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 )
(3)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 )
(4)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 )
(5)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
答案:(1)√(2)×(3)×(4)×(5)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强逆温层出现在近地面,①正确;逆温强度22~23时最大,②错误;逆温现象日出后逐渐消失,③错误;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④错误。
第(2)题,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地面辐射影响越大,升温和降温的变化速度越快。
夜晚地面温度逐渐降低,受其影响,近地面大气层温度迅速降低,而离地面较远的大气层,受其影响较小,因为大气通过对流等形式向上传递热量,需要一个过程。
5.[填空]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2014·安徽卷改编)
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________。
答案:Q3、Q1、Q2、Q4 解析:本题考查海面的热收支状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海面热收支方式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点。
海水温度是海面热收支状况的反映,由于从低纬向高纬,随着太阳高度减小,太阳辐射减弱,海水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低纬海区水温较高,说明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为正值;高纬海区水温较低,说明海面热量收支差额为负值,故Q3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
海面辐射收支差额取决于太阳辐射和海面辐射的对比,整体上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故Q1表示海面辐射收支差额。
蒸发耗热量取决于蒸发量的大小,由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因此蒸发耗热量副热带海区最大,并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故Q2表示蒸发耗热量。
海气热传导差额取决于水温和气温的对比,气温高于水温,该差额为正值,冬季气温低于水温,该差额为负值,全年为正值;而且高纬地区夏季气温与水温差别较大,因而该差额反而略高于低纬地区,故Q4表示海气热传导差额。
(2017·山东潍坊一模)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回答第1题。
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
A.①强B.②弱
C.③弱D.④强
答案:D 解析:结合诗句意境知,此时天气阴云笼罩且有雨,霜来得晚。
根据图示及大气受热过程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小稳定;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此时能力增强;③为地面辐射,此时为阴雨天气,能力减弱;④为大气逆辐射,此时能力增强,保温作用强,所以严霜来得晚。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
据此回答2~3题。
2.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伏旱天气
C.连续的霜冻天气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3.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2.B 3.D 解析:第2题,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上海天气可能是持续的伏旱天气,选B项。
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小农作物水分蒸腾,选D项。
考点二气温的变化与降水
1.气温的时间变化
(1)陆地气温的变化
①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
②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③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气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相关因素分析
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
②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等温线1月向南凸,7月向北凸。
③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④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平行;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拔低的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⑤坡向(太阳辐射、焚风效应):相同海拔,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的气温高于迎风坡。
⑥阻挡作用(结合大气环流):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⑦大气环流(冬季风降温):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⑧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区)出现闭合等温线。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1)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降温过程和凝结核。
(2)常见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等。
(3)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4)影响降水的因素分析
(1)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
(2)根据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出四个干湿区。
下图中a、b、c分别大致相当于800 mm、400 mm和200 mm等降水量线,通过它们划分出A、B、C、D四个干湿区。
1.[填空]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2016·北京卷改编)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________月。
答案:7 解析:由图可知,夏季该地区在中午前后气温最高,子夜前后气温最低。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值,即为气温日较差。
由图及选项可知,7月当地气温日较差最大。
2.[填空]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2015·四川卷改编)
该城市可能位于________纬线(回归线,40°N)附近大陆________岸(东,西)。
答案:40°N东解析:该城市冬季气温在0 ℃以下,说明冬季寒冷,不可能位于纬度较低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西两岸;40°N附近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气温在0 ℃以上;40°N附近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在0 ℃以下。
3.[问答]读图,回答问题。
(2016·天津卷改编)
图1 巴西1月降水量分布图
据图1、图2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解析:由图可知,巴西1月降水多、7月降水少,这与其国土主要在赤道以南关系极大。
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巴西大部分地区,所以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都较多;而7月太阳直射点及赤道低气压带在北半球,巴西仅北部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部分国土在东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降水较少。
4.[问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课标卷Ⅰ改编)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
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解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一方面与二者相差较大的纬度位置、海拔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青藏高原自身的气温年变化小有关。
青藏高原海拔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但大气保温作用弱,加之不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小,导致其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
5.[问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5·天津卷改编)
T岛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该岛东北部年降水量大于2 000毫米。
说明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丰富的三条原因。
答案: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大气增温、增湿。
解析:从纬度位置看,T岛位于低纬度,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风带看,位于东北信风带,所以T岛东北部是山地迎风坡,还要注意附近暖流的增温、增湿效果。
6.[问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5·山东卷改编)
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生长快,寿命长,树形高大,材质优良,是世界
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
海岸红杉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
目前,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海岸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
现在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引种海岸红杉,有的地区已初具规模。
图1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杭州和阿克塔的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图1
图2
分析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答案: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
多地形雨;沿岸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解析:形成雨、雾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使水汽凝结的气温条件等。
由图可知,该地位于西风带(39°~42°,大陆的西岸),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地形的抬升作用,加上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形成较多的雨雾。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
读图,回答1~3题。
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人为因素D.距海远近
2.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3.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
A.甲地、黄河口附近
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
C.丙地、乙地
D.甲地、丁地
答案:1.B 2.B 3.B 解析:读图可知,1月等温线在甲、乙两地闭合,且比周围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甲、乙两地均为山地地形;7月等温线在沿海地区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在太行山地区大致与山脉的走向平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这说明影响该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地形;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读图比较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一般来说,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答题模板] 线状分布特征描述
线状地理事物分布图以等值线图居多,其他也有如交通线分布图等。
线状分布应说明沿
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疏密特点。
其中等值线分布图常用答题模板为:
(1)多条等值线:①分布不均衡(总述);②数值变化方向(从……向……增大或减小);
③……最高,……最低(极值分布)。
(2)单条等值线:①走向(与纬线/经线/河流/海岸线或……走向),如果该条等值线弯曲度较大,还应分段描述(如东段……走向,西段……走向);②弯曲变化。
等温线图与等降水量线图
1.等温线图
以我国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为例分析如下:
(1)数值大小及变化
①可判断区域所在半球:向北递减——北半球,向南递减——南半球。
②可判断不同区域温差大小。
从气温高低可以判读上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等温线。
(2)延伸方向
①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②与海岸线平行(受海陆位置影响);③与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地势影响)。
(图示区域等温线的走向与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大体一致。
100°E附近受山地地形影响,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
)(3)疏密程度判断温差大小:密大疏小;冬季密,夏季疏;温带密,热带疏;陆地密,海洋疏;平原、高原面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密。
(图示区域东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小,等温线稀疏;西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因此等温线密集。
)
(4)弯曲状况
①向高纬凸:陆地夏季、海洋冬季、暖流流经、地势低;
②向低纬凸:陆地冬季、海洋夏季、寒流流经、地势高。
③凸高则低,凸低则高——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气温低;反之,气温高。
(图中①⑤处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气温比两侧低,大致呈南北走向,为山脉所在地;③处等温线向低值
方向凸,气温比两侧高,为河谷位置。
)
(5)局部闭合等温线
①表示局部区域内气温出现特殊值,如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
②判读原则: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图中②地位于20 ℃闭合等温线内,闭合等温线两侧等温线分别为20 ℃、24 ℃,由此可判断气温值16 ℃<②<20 ℃,②应为云贵高原。
图中④地位于28 ℃闭合等温线内,闭合等温线两侧等温线分别为24 ℃、28 ℃,由此可判断气温值28 ℃<④<32 ℃,④地可能地处四川盆地内部。
)
2.等降水量线图
(1)宏观看趋势
①依据等降水量线疏密,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等降水量线密集,则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②根据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同纬度地区年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年等降水量线数值由沿海向内陆减小。
③降水的垂直分布规律:在迎风坡,随高度增加,降水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
在背风坡,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呈现出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
(2)微观看特殊
①年等降水量线凸向数值小的地方,说明该地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多;年等降水量线凸向数值大的地方,说明该地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少。
②如果某地区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降水量多的一侧为迎风坡。
③如果某区域内,两条等降水量线之间出现闭合曲线,则闭合区域内降水量出现特殊值,应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原则。
(3)等降水量线图判读技巧
①读值大小及递变
关注图中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并且能计算出降水的最大差值;关注等降水量线数值的递变规律,明确其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
②描延伸方向
若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或季风);若与等高线平行说明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海拔。
③看形状变化
若闭合可能为多雨中心(原因可能是迎风坡)也可能是少雨中心(原因可能是背风坡或内陆盆地等);若等降水量线弯曲,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降水多少,并分析其原因。
④把握疏密程度
等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地区差异大,一般山区或山地迎风坡等降水量线比较密集;等降水量线稀疏,说明降水地区差异小,一般地势平坦的平原、高原等降水量线比较稀疏。
(4)等降水量线图考查的主要趋势
①观察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确定影响因素。
如受地形抬升影响,我国200 mm年等降水量线在祁连山北坡向西延伸;秘鲁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等降水量线向低纬度延伸。
②观察等降水量线递变规律,分析其原因。
如我国年等降水量线数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美国西海岸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年等降水量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
③根据等降水量线的疏密判断降水差异大小,分析其原因。
如雅鲁藏布大峡谷处,等降水量线密集,且向北凸,主要是因为西南季风顺河谷北上,地形抬升作用强烈,降水地区差异大。
④辨特殊,析原因。
相邻两条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局部闭合区域降水量低于低值,高于高值。
可能原因:高于高值——迎风坡,多地形雨;气旋、锋面过境;城市雨岛效应。
低于低值——盆地地形,地形封闭;背风坡,降水少。
[典例名师指妙招]
[例1] 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域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单位:℃)。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R地的气温最可能是( )
A.16 ℃B.21 ℃C.23 ℃D.26 ℃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名师指导解题]
[例2] 下图示意亚洲西部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
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年降水量最大差值约为( )
A.400 B.550
C.600 D.720
(2)该区域年降水量自南向北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地势
C.大气环流D.海陆位置
[名师指导解题]
1.名师指点
由题干知本图为等降水量分布图,由图可知河流、构造带水域和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信息提取
[答案] (1)D (2)C
考点三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降→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
环流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提醒] 热力环流规律的适用条件
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3)热力环流的实质及实例
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和水面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②山谷风
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③城市风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2.等压面图
(1)气压高低
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填空]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2016·天津卷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