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专题: 政治参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专题:政治参与
1 .如何理解政治参与的涵义。

答: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过程。

这样就把政治参与者与职业政治人士区分开来;二是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

客观的政治活动和主观的政治态度是两个分离的变量,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它们;三是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

政治参与旨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所有公共政治生活;四是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动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动者受他人动员而发生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2 .关于政治参与的价值论争。

答: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很多政治学家都给予政治参与予极高的评价,但也不是没有主张限制政治参与的。

有的学者将民主的各种理论划分为两大类,“即强调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和限制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

精英主义观点:一些学者和政治家认为,广泛的参政不仅不可能,而且也不足取,不必担心政治冷漠对政治制度有什么危险;相反,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夏有利于政治制度的运作。

这是因为:( l )鼓励那些对政治不熟悉、没有兴趣的人去参与政治,对社会并没有什么好处。

( 2 )坚持认为每个公民都要参与政治的观点,只是以对民主的忠诚情感代灌了对民主的理性判断。

( 3 )即使在最理想的政治条件下,一些选民也不会具有进行复杂的政治判断所需要的实际政治知识。

这是精英民主主义者的一种代表性观点。

( 4 )广泛的政治活动,从某些方面判断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利的因素。

太活跃的团体会妨碍统治者去做他们最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公共议事日程被扭曲了。

沃科尔和莱恩系统地批判了精英民主主义者的政治冷漠需要论,呼吁人们不要忘记给人予启蒙的古典民主主义。

( l )那些没有参与政治的人没有被合适地被代表,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

( 2 )广泛的政治冷漠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

( 3 )参与政治是最好的提高公民的判断水平的工具。

( 4 )广泛的不关心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

3 .制约政治参与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各种组织和协会成倍地增加以及大量的人参加过团体。

第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

第四,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其职能。

第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是通过民族一国家的发展来实现的,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日趋重要,个人逐渐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

(二)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

在构成社会环境的诸要素中,如教育、职业、收入、年龄、种族、宗教条仰、性别和居住地,都与政治参与有联系。

(三)政治制度。

下面的政治变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公民的参政热情与态度。

1 .政治平等与自由。

2 .政党制度。

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下的公民参政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党派的对峙也造成了选民的分化和对峙。

(四)政治心理。

政治积极分子和狂热分子的心理特征肯定不同于政治冷漠者。

4、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答: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指政治参与主体利用或通过互联网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

网络政治参与的出现,源于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深刻影响。

1、互联网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2、互联网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

3、互联网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4、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利益的表达和利益的聚集。

(一)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表现:1,通过网络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定。

2,通过各大网站的政治性论坛,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3,利用网络第四媒体的特点,对重大问题迅速形成舆论,实施网络舆论监督。

4,利用网络组织有相同意见的网民,采取统一行动。

5,通过网络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1,网络政治参与可促使我国政府管理发生深刻变化。

2、网络政治参与可提升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

3、网络政治参与可推动我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

(三)对我国政治稳定的挑战:1、网络非法政治参与的扩大冲击着我国的政治稳定。

2、网上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冲击着我国的政治稳定。

首先,网络信息具有无限性,弱化了人们的理性选择能力。

其次,网络信息具有可操纵性。

最后,网上的情绪型舆论也会导致非理性化的政治参与。

3、网上政治参与的非均衡发展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稳定。

(四)推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1、积极创造条件,畅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渠道。

首先,要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机制,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从政府、社会和个人全面入手,促进公民的网络参政。

2、加强规范,正确引导公民网络参政行为。

首先,以法制网,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其次,加强对网上信息节点的控制与管理,净化网络空间。

最后,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提高网民素质。

一是要制定我国的网络伦理规范。

二要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三要矫正价值导向。

3、消除“数字鸿沟”,为公民提供平等的网络参政机会。

首先,加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普遍服务政策。

其次,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普及。

最后,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相结合,共同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

政治学专题之:利益集团
1、如何理解利益集团的含义
答:利益集团就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利益集团的基本要素:(1)从利益集团的构成基础来看,参与者有某种共同的利益需要,精神利益的需要抑或物质利益的需要。

(2)从利益集团的成员构成来看,是由有着共同诉求的社会个人组成,这些个人因利益而聚,得利益而散,长期利益长聚,短期利益则早散。

(3)利益集团有着明确的目的,最根本的存在目的就是形成组织参与政治博弈,使政策朝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

利益集团利益表达的指向性是利益集团问题的核心。

(4)从利益集团得以存在的内在动力来看,对利益的不懈追求,很久以来便被认为是人类行为的内在推动力,利益集团得以组成和运作便是内在动力驱使的结果。

(5)从利益集团的运作形式来看,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规模有大有小,影响力有强有弱。

2、利益集团对于政府的作用有哪些
答:积极作用的主要表现:1、集中各种利益。

即压力集团对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起催化作用。

2、政府助手。

即压力集团对政府的利益、本质、决策和政治过程的影响起一定的压力作用。

3、制约政府的权力。

政治权力的制约不仅来自政府内部,而且来自政府外部。

这就是以社会力量来制约政治权力。

利益因素驱使利益集团向政府施加压力,使政治决策更加理性。

增强政治社会的监督机制,遏制政治腐败现象的滋生。

消极作用的主要表现:1、推动政治不平等。

压力集团常被指责有破坏平等、民主的作用。

2、降低政府的权威,造成
了政府的分裂。

3、腐蚀作用。

即压力集团对政权、官员的腐蚀作用。

3、中国利益集团应该如何发展。

答:建立促使各利益集团平衡发展的机制。

多元利益集团的存在,只有彼此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相互在“阳光博弈”过程中制衡,才能保证国家决策在动态中接近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1)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作为社会发展的潮流,理所当然也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民主的关键是:努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范围,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相适应。

(2)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要超然于各利益集团的纷争之上,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从宏观的高度指导利益集团的发展。

(3)将促进各利益集团平衡发展的重心放在支持弱势群体方面。

党和政府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促使弱势群体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弱势群体就可以自我组织,避免一般事件而导致“社会抗争”的频发而威胁社会稳定。

(4)遏制强势集团成为“分利联盟”。

在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上防止强势利益集团干扰。

首先,必须实行立法过程的多元化、民主化和透明化。

其次,在执法环节上增强中央政府执行力与公信力,解决中央政府承诺与威胁的可置信问题。

最后,务必克服强势利益集团在司法上的影响。

(5)阻止权力的恶性膨胀和垄断。

一是防止权力部门的行政性垄断。

二是长期、持续地控制权力恶性膨胀。

首先,抓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严格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和减少政府审批制度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

其次,对政府官员财产进行透明化的监督管理。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使相关利益集团获得对称性信息,平等地政治参与。

最后,加强社会协商和对话信访机制的完善。

政治和政治学
1、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这个概念至少包括以下的方面:(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任何一个社会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决定这些资源和代价是如何分配的。

这个配过程就是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只要一个社会存在,那就总会有一种分配价值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或大部分成员将是带有权威性的,即使这种分配方式实际上只影响少数人(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我们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

事实上,政治过程在履行着社会的关键性功能,政治系统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它从社会那里接受“输入”(需求和支持),把输人的信息处理后就作出某些“输出”(决定),决定的执行又反馈到“输输入”单位。

2、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根据政治的本质,我们认为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成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谈到什么是政治学,不能不涉及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

(一)政治哲学。

政治学的规范性是指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

它试图决定政治现象是什么、它们的意义及其对错。

它为文明社会的人们形成一定的伦理目标与政治价值奠定了基础。

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什么”,即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和民主等政治价值。

政治哲学上一系列规范性命题是人们判断政治的好与坏、善与恶的标准。

政治
哲学的重大贡献在于为我们理解国家的正义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处理政治哲学与经验的关系问题。

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问题,政治学家企图把政治学发展为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

这就涉及到政治的科学性问题。

政治学的归纳与总结虽不那么精确,但其价值是不容否定的。

动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成果,如运用博弈论对团体行为的研究,更让人感到作为科学的政治学的希望。

3、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
答: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古老的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它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1、政治学与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

对于政治学来说,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世界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现象,促进对政治这一具体的社会现象的研究。

同时,政治学对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学通过对具体的政治现象的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不断验证、丰富和发展着哲学理论和方法。

2、政治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及其规律和规则。

应该说,它与政治学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但是,经济学与政治学又有着其自身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建立于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学研究对于政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政治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学相比,不能不具有其反作用的特点。

政治是大局,政治的优或劣,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所以,绝对不能把对政治学的研究湮没于经济学研究之中。

3、政治学与法学。

法学以法作为其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研究法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国家。

而法与国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二者都是产生于并决定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为其相应的经济基础服务;其次,法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最后,法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主要形式,是国家机器组织和运作的准则。

但二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它们有着各自特定的研究内容,政治学的大部分研究领域,尤其是微观领域和动态领域等,更是与法学不同。

4、政治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一门以全部社会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

社会学的兴起比政治学要晚,广义的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比政治学广泛得多。

政治学有一些特定的研究对象如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等,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但当代政治学的发展开始更多地渗入社会现象领域,并产生了政治社会学这一边缘学科;诸如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公共参与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问题。

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

5、政治学与历史学。

政治学所研究的古今中外的一切政治现象,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治学研究中,必须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把所要研究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之下进行考察和分析。

同时,政治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如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政治体系发展史等,本身就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政治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已经形成了政治历史学这一重要的政治学分支学科。

6、政治学与心理学。

“行为主义革命”,使得政治学研究越来越关注于政治过程以及政治行为本身,这就在研究中注入了心理、人格、行为、生理等考察因素,企图利用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原理来更深入地分析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内在动因,从而更好地把握政治发生、发展的规律,较准确地预测政治发展的未来。

总之,政治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它的发展促进了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政治学
政治学专题之:意识形态
1 .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基本涵义。

答:第一,意识形态被看成一种认知体系,是某一集团对世界的认识;第二,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是思想、行动的前提。

决定个人或集体的行为。

在任何国家中,作为政权合法性论据的官方意识形态只有一种。

探讨的主要是作为政治统治工具的官方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意识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

2 .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答:1、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有指向性的。

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非统治思维的思想、学说。

都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认同流行的意识形态,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因为不接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行为就不会社会所接受。

2、总体性。

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

意识形态形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

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然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

一是意识形态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不完全同步。

二是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三是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四是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依赖性。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

3 .意识形态具有哪些政治功能
答:1、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变为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就开始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化过程。

意识形态的政治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与统治权结合的过程。

意识形态政治化固然显示了意识形态强劲的政治功能,即维护政权的合法化、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实现政权的转移,但是极端的政治化就必然产生缺陷。

2、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在任何的经济过程中,任何个人、团体的目标就是首先保护自己的既有利益,其次就是实现既有利益的增长。

(1)保护团体内的团结和稳定性。

(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4 .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1)对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们早有所论述。

在西方经济学者中,新经济史学派代表诺斯认为,一套能够促进制度变迁成功、经济持续增长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世界观点,必须在解释外部条件的可观察到的转变时足够灵活。

(2)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一方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对于该团体的经济福利的增长都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为什么在经济增长或停滞出现时,伴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呢?原因
有二。

一是每一种意识形态产生后,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从与客观条件相符走向不相符,从合理走向不合理。

二是现实社会并不是一个同质社会,内部存在着多不同利益取向的团体。

它们之间的意识形态也不相同,彼此之间或者相容,或者排斥。

(3)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以及影响。

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带来了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间差。

时间差的存在使得变革滞后的意识形态常常成为束缚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

这导致:A压制创新。

B 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

C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D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4)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实现,需要旧的意识形态进行相应的及时更新或者旧的识形态被彻底抛弃,崭新的意识形态出现。

这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变革的两种式:一种是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改良;另一种是意识形态的革命更替。

毫无疑问,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意识形态的特征及其变革方式决定着其基本经济功能的完成情况及同经济增长的契合度。

,一个社会的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不是建立一套强大的、无所不包的官方意识形态,而是要大力挖掘社会的有效合理价值,建立起一套社会成员都自觉履行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从而实现集体行动的协调与合作,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政治学专题之:政治民主
1、如何理解民主的基本涵义
答: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经典定义,其中包括三重涵义:第一,民主是一种阶级统治。

“民主”的基本涵义是“人民的权力”。

但是,在阶级社会中,“人民”自然就是统治阶级,所以,民主实际上就是一种阶级统治形式。

第二,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

这里的“民主”,实际上是指作为政体的“民主制”。

第三,民主意味着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

1、如何理解精英民主主义与多元民主主义的不同
答:精英民主主义:意大利式的精英主义理论被马克斯·韦伯和熊彼特发展成“精英民主理论”。

韦伯说现代社会的大规模、复杂性及明显的社会差异使直接民主变得不可能。

他认为,管理国家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是那些对政治和其他公共事务感兴趣并具有一定才能的精英的职业。

一般人缺乏选择政策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有能力选择领导人。

和韦伯一样,熊彼特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

在熊彼特看来,古典民主理沦的问题在于把决定政治问题的权力授予选民,并把它作为民主制度的首要目的;而人民选择代表反而成为第二位的事情。

这种颠倒是不符合任何政治现实的。

他坚持从经验上认为:“民主并不是指,也不可能是指,按照‘人民’和‘统治’这两个词的明显意义说的人民是确实在那里统治的意思。

”民主不同于独裁的地方在于“民主不过是指人民有机会接受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意思。

……自称的领导们之间为争取选民投票而进行的自由竞争”。

韦伯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概括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重要特征,例如代议制、选举制和政党制之下公民对代表的选择,政府过程的复杂化,以及一个庞大的无政治阶层的存在。

但是,精英民主理论忽略了现代西方政治过程中的另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利益集团的作用。

这也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民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