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多学科协作模式创新促灾难医学跨越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磨一剑”,多学科协作模式创新促进灾难
医学跨越式发展
前言
10年前,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在中国医学界乃毫无准备之时发生,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在毫无过往经验教训可依靠,无成熟的制度流程可启动,无科研成果可支持的情况下,我们仍恪守医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倾我全院之力立即启动紧急医学救援。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再创造华西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到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医疗机构脆弱性分析、灾前物资人员储备体制、灾情-伤情-医疗资源信息沟通、现场医疗救援介入时机、伤员转诊分流的标准和流程,小到现场救援个人装备、现场罹难人员尸体处理等问题,都亟需进一步开展系统性的探索研究。
一、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灾难医学学科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背陆面海、海陆兼备,拥有多种多样的地质地貌。
近年来,大型地震、泥石流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四川及周边地区亦呈现多发趋势,如何降低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为紧急医学救援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灾难事件的救援又有其自身多样性、特殊性、复杂性、不可预见性等特征。
例如,开展玉树地震的紧急医学救援时发现,高海拔气候地理特征下的特殊紧急医学救援需进一步细化方案;在出现灾难事件时应快速评估救援需求,科学调配医疗资源,以避免医疗资源不能满足救援需求或救援资源过度调用。
昆明暴恐事件使如何应对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的卫生应急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津爆炸事件是我们意识到危化品等特殊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是灾难医学研究领域中亟待探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
因此,加强研究灾难医学救援的科学规律、方法、组织,正在被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医学专业人士广泛关注;大力建设与发展世界关注、群众需求的完整的灾难医学学科体系,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势在必行。
二、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多学科协作的复合交叉式学科发展模式创新
1.应对灾难处置的复合型需求,解构重组传统学科,创新学
科方向
(1)开展广泛调研,探索灾难医学本质
灾难医学是集公共卫生、急诊医学和灾难管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涉及医学、教育、管理、公共卫生、工程学等多
学科。
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都不可能独立完成灾难医学的探索与建设。
厘清思路后,华西医院第一步措施是举全院之力开展紧贴国际国内研究前沿、以汶川地震后多省多医院收集的近3.68万例伤员的大数据库为基础,开展多学科方向的调研,集全院之智从顶层对灾难医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做全面梳理。
(2)从顶层设计出发,横向解构传统学科,纵向凝练创新学科方向
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包括灾难医学管理、教育、工程、信息、紧急医学救援、伦理与法学六大研究方向以及每一个方向需要进行交叉融合的学科。
灾难医学管理方向整合医院行政部门、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研究院、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的资源,以现代管理学为基础重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学内涵建立健全和优化贯穿灾前、灾时、灾后的防灾减灾理论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紧急医学救援方向整合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外科学、心理卫生学、康复医学、护理学等临床学科,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整合多学科技术,提高灾难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医疗救援的时效性,改善伤员的生存率和远期生活质量。
灾难医学教育方向整合临床医学、临床技能中心、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等资源,重点研究如何分层次分对
象地进行灾难医学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与知识普及。
灾难医学工程学方向整合临床医学、临床医技、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工程材料学、物流仓储等学科,研究如何以贯穿灾前、灾时、灾后的防灾减灾、现场及院内救援、灾后重建实际需求为导向,高度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医学技术与工程学为一线救援行动提供全方位的设备、装备、材料等保障。
灾难医学信息学方向则是整合医院信息中心、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灾难的背景下如何整合运用计算机科学收集、整理、传输、分析、反馈灾难医疗救援数据,为灾难医学的发展提供支撑。
灾难医学伦理与法学方向则是融合医学伦理学、人道主义医学、医事法学等理论,重点研究在灾难医疗救援实践中,个人与整体、致灾因子与受灾个体、医疗救援实施方和受众在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关系。
在每一个研究方向下面又开设若干研究项目,使整个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纵横交错,以网状结构覆盖灾难医学从灾前评估准备到灾时紧急医学救援再到灾后康复重建的全过程,建立形成门类齐全的灾难医学学科体系。
2.高端平台孵化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下的“金字塔型”
人才梯队
(1)搭建多学科协作的高端人才孵化平台
整合四川大学相关一、二级学科的学术资源,构建包含公共卫生管理、临床、医技、预防、后勤保障、信息数据、新闻宣传跨门类的人才团队,在灾难医学框架下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遴选出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学科带头人。
由华西医院的医教部、科技部、人力资源部等管理部门牵头搭建的高端人才孵化平台,为灾难医学各亚专业学科带头人提供多途径的学习深造和学术交流机会。
先后派出人员参加《2013国际灾难紧急医疗救援学术交流会暨创伤急救培训班》、《2014高级危难应急医学课程(以色列)》、《2015第六期国际航空医疗救援高层研修班》、《NDLS 培训课程(美国))》、《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应急灾难医学自主工作坊》、《人社部培训项目:紧急医学救援组织管理培训会议》等专项培训项目,并参加WHO-全球EMT大会、《国际现代医学救援论坛》《第三届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医疗卫生系统应急反应国际研讨会》《全球紧急医学救援研讨会》以及历届的中华医学会灾难分会学术年会、中国救援协会学术年会等专业学术会议。
其中参加国际灾难医学相关培训61人次、国内培训133人次。
(2)分层次选拔培训,打造专业医学救援队伍
在公共卫生管理、临床、医技、预防、后勤保障、信息数据、新闻宣传等亚专业方向选拔具备紧急医学救援基本素
养和实践经验,掌握紧急医学救援技能者作为专业医学救援队伍的骨干人选;选拔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良好身体心理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中青年医护人员作为专业医学救援队伍的后备人选。
按照国际灾难救援指南和标准对骨干人选和后备人选展开包括灾难医学管理、国际灾难医学救援标准化流程(EMT-SOP)、紧急医学现场救援技能、团队合作拓展、体能训练在内的专项培训。
经过系统化培训和考核的人选组建成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和国家级移动医疗处置中心医疗队。
(3)打造灾难医学教学,储备专业人才
在现有的医学本科生课程《急诊医学》、《救命与救伤》中加入灾难救援相关知识点,开展系统规范化的灾难现场急救通识课程教育,使本科生掌握各种常用急救技术。
与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办学,组建形成具有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11人的灾难医学硕、博士师资团队,自2011年开始招收灾难专业博士研究生,2013年开始招收灾难专业硕士。
3.“大数据”数据库支撑,跨学科跨地域新型科研平台与科
研创新模式
(1)建立灾难医学数据库
在伤员数据库的建设方面,自2008年汶川地震始,我院紧急建立灾害伤员数据库,收录3.68万例伤员的院前、院内相关信息条目共130余项。
其中包括伤员基本特点(性别、年龄),院前信息(受伤时间、受伤地点、转运至后方医院的方式),院内救治信息(住院科室、是否入住ICU、住院时间、手术治疗与否等)。
在后续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多次灾难救援中,我院不断丰富灾难数据库的相关内容。
截至目前为止,伤员数据例数已扩增至4万例。
这在国际国内灾难医学发展中,尚处于领先地位。
为推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灾难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评估数据库
与此同时,华西医院从多层次多级别建立紧急医学救援能建立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数据库。
首先,通过利用卫生计生委《我国三级综合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调查表》(包括69
个评价指标)调查获取全国65家三级综合医院、336家医院地市级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基本数据,采用专家咨询法、主成分分析、TOPSIS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我国国情设计新的调查表。
进一步采用新的调查表,收集四川省50家、成都市19家二级以上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基本数据。
上述数据库的建立,为全面了解我国三级综合医院的紧急救援能力以及四川省、成都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紧急救援能力评估提供可能性。
(3)开展多学科多区域协作的科学研究
①开展多学科协作的科学研究
在以如何实施现场救治、如何管理灾难救援、如何预防二次伤害等多方位救治伤员的研究中,华西急诊医学、重症医学、骨科学、烧伤整形学、康复医学、心理卫生中心、医学影像学、灾难管理学、灾后重建学、公共卫生学等多个学科相互协作,目前已完成及在研灾难医学相关研究项目12项。
其中卫生部行业专项的课题《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关键技术、规范和流程应用性综合研究—紧急医疗收治机构体系研究》项目通过进行救灾、防灾演练、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培训等工作,旨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紧急医疗救治机构/中心分级认证和评估体系;开发符合国情的紧急医疗救治机构能力评估软件;制定模块化规范化的院内救治标准流程和规范。
目前已初步完成创伤伤员院内救治标准流程的制定。
为全国范围推广上述流程奠定基础。
②开展多区域协作的科学研究
为全面了解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四川省以及成都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紧急救援能力,以我科为实施主体,开展多项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评估的相关研究。
其中,《全国三级地方综合医院应对创伤性灾难的医院紧急医学救援硬件配置水平的综合评价》的辐射全国32个省市的65家三级综合医院以及336家医院地市级医院,填补我国三级综合医院的紧急
救援能力评估的空白。
进一步开展的《四川二级及以上级别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调查分析》、《四川省分区域分级别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备灾现状调查》、《成都市危化品安全事故的医疗卫生应急能力调查》的研究全面覆盖四川省35地级(县级)个市,为全面了解四川省、成都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总体紧急救援能力和危化品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评估提供可能性,这在全国亦属于领先水平。
4.“精细化管理”促“精准化救援”,破除陈规的灾难医学
管理创新模式
快速有效地组织救治技术和资源,建立分级整合医学救援体系。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华西医院灾难医学管理学团队系统地分析大规模医学救援行动中“灾情—伤情—救治资源”之间的关系,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创新性地提出“分级整合医学救援体系”,以对有限资源进行细分与整合,能更好的适合灾难医学救治的“生产方式”。
在后续的玉树地震、芦山地震、舟山泥石流等多次自然灾害中,我院灾难管理团队进一步分析灾情评估、伤员救治以及灾后心理和机能重建的相关性,提出“四集中救治”、康复早期介入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分级整合医学救援体系,推动灾难医学管理模式革新的进程。
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促“精准化救援”。
在国家应急体制的基础上,根据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多次大型灾害事件的现场救援、伤员转运以及后方医院救治经验教训,我院灾难医学团队提出“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旨在通过对已有灾难应对的管理流程、人员配置、物资保障等项目行评估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改进院前救治和院内救治应制度流程、规范以及资源配备要求。
以便灾难发生时,根据灾情需要,及时实施精准调配、精准救治和精准转运等救援过程为有效利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最大程度地救治伤员提供可能。
5.精确匹配——物联网时代的新挑战,灾难医学救援保障模
式创新
(1)紧急医学救援物资储备模式创新
救援物资储备经历从海量储备到按需储备再到按需分级储备的转变过程。
在汶川地震前救灾物资的储备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储备目录。
汶川地震后华西医院对地震发生后的物资需求进行了研究,从而制定按照灾难救援物资需求目录和救援需求来进行物资配置;经过总结历次灾难救援物资配备的实践经验后发现,物资储备可以根据其供给关系进行“云储备”,即以信息、资金储备和实物储备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应用。
(2)基于物流管理的灾难救援物资调配机制创新
汶川地震时期,我院是连接国外医疗援助组织的单位之一,大量的援助物资送来。
如何进行物资分类整理,物流配送安排,以确保物资需求和物资配送的统一性同样成了后勤部门的研究内容。
经过研究制定了救灾物资配送的相关制度,再后面的数次地震灾难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重视灾难的“第一时间”,将灾难医学学术创新推广平台
铺至基层第一线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经验提示第一时间现场医疗救援的医疗质量对伤员的预后影响重大,而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投入到现场医疗救援的力量往往是当地的医疗机构。
为开展区域基层医务人员的现场救援培训,进行多途径的学术推广平台创新。
(1)举办灾难救援相关培训
先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培训》(已举行4届)、《华西急诊国际高峰论坛》(已举办5届),并在雅安等地震灾区举办紧急医学救援专项培训。
(2)有的放矢,开展区域协同帮扶带:
协助基层开展灾难救援基础培训。
2012-2013年期间,在汶川地震灾后香港援建华西远程网络项目的支持下,包括管理、急诊、麻醉、放射、后勤、护理等学科专业在四川省
内各县市开展巡讲,对基层医院进行相关理论及技能培训。
安排灾难医学骨干人员支援边远地区医疗建设,包括医院规划设计、管理培训、流程再造等措施提高基层应急救援能力;通过组织构建区域灾难伤员转诊流程,梳理伤员分级诊疗通路。
(3)华西远程网络平台助力学术推广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华西医院启动香港特区政府援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项目,通过此平台开展远程课程培训、远程会诊以达到区域救援能力同质化。
通过平台的远程继续教育医学课程中开设灾难医学相关课程,给辐射的600余家基层网络医院提供培训课程;同时还开展实时同步的远程会诊,指导灾害现场伤员救治及转诊。
三、行千里而积于跬步,十年灾难医学发展留下累累硕果
1.学科组织构架完整、灾难医学体系成型
(1)“四川大学灾难医学中心”与“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学科组织架构之心
华西医院的灾难医学学科已经树立明确的学科发展方向并构建完整的组织框架。
建立四川大学灾难医学中心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这两个平行的机构。
四川大学灾难医学中心是教育部在重点大学开展“创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项目,以管理、教学、
科研为重心,中心下设的灾难医学研究院以灾难医学管理、教育、工程、信息、紧急医学救援、伦理与法学六大重点研究方向为突破,为灾难救援提供创新原动力。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则以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和运行管理为重心,已获批的国家级移动处置中心(帐篷医院)完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3级EMT队伍进行设备物资和人员的配备,今年将准备通过WHO的评估认证;综合基地下还设有紧急医学救援实训基地,可通过实训基地培训更多的医务人员掌握紧急医学救援技能,充实到川内及国内的各级救援队伍中。
图1 灾难医学学科组织架构
(2)六大学科方向——灾难医学体系之骨
灾难医学各学科方向获得的成果之间相互存在关联,汇集在一起就构建出灾难医学的体系。
具体成果如下:
灾难管理方向通过对灾难救治现场救援、现场救治、伤员转运、四集中救治、康复介入的“五个环节”和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方面的研究建立“分级整合医学救援体系”,其关键点就是从伤情分级、医疗单位分级、人员角色分级和救治任务分级四方面入手,在统筹布置协同指挥下,形成一个完整、有序、高度组织化的医学救援体系。
前瞻性地探索调查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应对灾难的救援能力,建立医疗机构灾难应对能力评估体系,为《全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写提供参考。
灾难救援物资储备与调配方面引入了适应性管理的概念,构建物资保障及精确配送体系,在公共安全、物资供应与管理、物流、能源保障、医疗配套服务(洗涤、消毒)、食品和膳食供应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了适应性医院后勤应急保障系统。
针对大型医院灾难医学救援时期受灾伤员和普通急诊患者同时救治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双轨制”的运行模式,在后续数次地震医疗救援中取得实践成效。
另外在大规模伤员转运流程、建立地震伤员分诊信息系统、改进地震伤员急诊分诊接诊流程、医疗机构应对患者激增的管理模式等方面也进行探索并取得成效。
紧急医学救援方向华西医院在应对灾难与公共突发事
件的经验中,以实用角度出发对主流现场检伤分类法进行详细的评估与研究,以适合自身使用的标准,甄选出效率与效果都更佳的eFAST、qSOFA、Hb-RTS等检伤分类法,将其融合在紧急医学救援实践中进行检验得到同行的认可,受邀主持中国救援协会《灾难现场检场分类标准》的编制;制定模块化规范化的院内救治标准流程和规范,并以编著专题书籍《地震伤伤员分级救治预案》的形式进行推广;其他参与紧急医学救援的临床科室都对本专业的诊疗流程和技术方案以适应灾难医学救援的需求;实行多学科协作合作模式,从整体角度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多层螺旋CT(MSCT)一站式检查早起发现地震胸腹部复合伤;使用创面分泌物涂片检查,及时、准确筛查出创伤性气性坏疽;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呼吸训练、针灸治疗、早期康复护理流程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规范伤员的康复治疗、改善和恢复地震伤员的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和生活自理、预防残疾、促进地震伤员康复、促进地震伤员回归社会;运用各种量表评定地震伤残人员生存质量。
建立以支持性心理干预为核心的整体康复服务模式、应用平衡模式心理干预对灾害事件中的受伤人员的早期心理干预;运用多水平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有效地筛查PTSD儿童;通过决策树C4.5算法建立模型、采用综合性心理危机干预,降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心理学团队的研究
《芦山地震后宝兴县师生心身健康与心理援助促进》获2016年“四川省医学科技一等奖(青年奖)”。
灾难医学教育学方面建立灾难医学师资团队,已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专业博士3名、硕士55名;在香港特区政府援建项目的支撑下,华西医院结合从现场得来的实际经验与需求,充分发挥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方面的强势优点,系统性地针对县、乡、村三级医务工作者分别编写各临床专业的培训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系列教材共计10册,合计678.9万字。
同时完成《四川城市应急知识手册》(2011年)、《四川农村应急知识手册》(2011年)、应急医学现场救援基本技术(2012年)、硕士研究生规划教材《灾难医学》(2013年)、国家医学电子书包《急诊与灾难医学》(2014年)、《灾难医学救援知识与技术》(2016年)、《城市灾难医学救援》(2016年)、《急救与灾难医学》(2016年)的参编和《高级灾难医学救援手册》(2015年)的编译。
灾难医学工程学方面则是联合电子工程和材料学科开发的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水平测试系统、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小动物用智能心肺复苏按压仪都已开展临床运用实践;心肺复苏信息管理系统(CPR V1.0)已成功申报专利。
建立以对口帮扶机制为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初步建立了适合震后四川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应用推广体系,在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灾难医学信息学方面,开发投入运用的华西医院远程网络系统,通过网络与622家基层医疗单位实时互通,开展在线的远程培训、远程会诊等服务。
年培训人次超30万,年远程会诊约4000例。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到访华西调研,对华西医院远程中心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灾难医学伦理与法学方面相对发展较晚,目前正在整合四川大学法律专业资源探讨人道主义救援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问题。
2.人才梯队层次化、队伍建设体制化——灾难医学体系之肉
多层次人才梯队架构完整。
华西医院灾难医学团队目前已形成以专业研究方向为纵轴、以多学科协作为横纬的金字塔人才梯队模式。
该团队现有核心团队成员9名,包括学科顶层设计和灾难管理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李为民院长,灾难医学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李正赤书记,紧急医学救援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曹钰教授、金晓东教授、何成奇教授、李涛教授,灾难医学工程学学科带头人黄进院长,灾难医学信息学学科带头人程永忠书记,灾难医学伦理与法学方向学科带头人胡海教授;每一个学科方向包含6-8名学科骨干、8-10名青年后备人才,共有骨干人才42名、后备人才154人。
上述各层次人才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