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思想品德课中的美育渗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思想品德课中的美育渗透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把美育引进课堂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不失
为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一种途径。

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有着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认识论的依据。

挖掘教材美、追求教法美,可以作为美育渗透的两种方式。

要进行美育渗透,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道德修养和美学修养。

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美育渗透,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美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基础教育必须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具体到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又成为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美育渗透,不失为一种途径,一种方法。

一、思想品德课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意义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五育并举的教育,即: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

美育渗透,作为在思想品德中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一种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智育有促进作用。

进行美育渗透,可使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发展思维。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和陶冶人的。

美育作为一种形象教育,对智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美育凭借的感性材料和艺术作品,往往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学生们往往就是凭借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形象思维的,离开了形象思维,就很难谈得上知识迁移的能力。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就更谈不上了。

其次,对德育有促进作用。

进行美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

思想品德课就是德育的主渠道,它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换个角度说,思想品德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心灵美的个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三,进行美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

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所谓鉴赏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美得现象的本质理解,掌握正确鉴别美得标准,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表达美就是对美得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二、思想品德课中进行美育渗透的依据
1.教育学依据。

教育学认为,五育的目标在个体身上有共同的投射点,各自都包含着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

只是侧重点和实施内容、途径不同而已。

德育解决的是“善”的问题,智育解决的是“真”的问题,而美育则关涉到真与善的统一问题,美往往就是境界;同时,五育之间还存在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一育的实施兼顾到其他各育的任务,各育在教育活动中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一堂品德课中,德育处在显性状态,美育则处在隐性状态。

我们可以用处在隐性状态的美育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引用一句诗就叫做“润物
细无声”。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者,与智育者相辅相成,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2.心理学依据。

美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详细的形
象来感染人和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具体的感性形象更能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

新颖的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具,别致的教学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印象深刻,久而不忘,从而也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3.认识论依据。

辩证唯物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
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它们统一于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
物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只有把握事物的现象,才能进而把
握事物的本质,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使得认识过程中进一步深入,怎样
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呢?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三、思想品德课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方式
1.挖掘教材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把握教材,
挖掘教材美。

上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具有美感的感性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
诸种感观,去听、去看、去感受这种美。

进而去思考、去探索,陶冶自己的情操,开启自己的心智。

举个例子来说,原人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封面设计可谓
是别具匠心,寓意深远。

所以,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把教材中蕴含的美挖掘出来,去欣赏、去品味、去思考、去探索。

2.追求教法美。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于创造,教学有法,教
无定法,追求教法美的标准何在?笔者认为,能够做到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既
能展现教师本人个性魅力,又能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法便是美的教法。

首先,课堂结构应当和谐优美,给人以艺术享受。

一节美的品德课,应该做
到结构完善,布局合理,使学生处于快乐和美的环境中,结构残缺,内容东扯西拉,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大忌。

因此,安排课的结构各环节就应该处理好以下两
个关系:(1)展与收的和谐统一,即开好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收得拢,中心
突出,留有余地,使教学前呼后应,决不能虎头蛇尾,草率收兵;(2)断与续的和
谐统一,美的课堂结构与其前后课堂教学,应既能够断得开,独立成篇,又能够
续得上,连成一线,反映学科内在的科学体系。

其次,要美化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法应新颖别致,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思想
品德课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法改革的当务之急,就
是要废止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何谓“填鸭式”,其实它就应试教育的一种产物,考什么,教什么,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师生之间毫无互动,这种教法何美之有?一堂美的品德课,
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给学生以常听常新的感觉。

打个比方,几种教
法好比是几种都有营养,又不同风味的菜肴,但任何一种菜肴,哪怕是山珍海味,吃久了也嫌烦,因此必须是荤素搭配,合理配餐。

再次,要美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被
引进了品德课堂,早先的录音机、幻灯片、到现在的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教室
等都派上了用场,这些教学媒体给学生以全新视听感受,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他
们也能听到美妙的音乐,欣赏到精彩影视作品,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也
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思想品德课进行美育渗透的主体条件
新形势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
美育渗透,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知识修养、道德修养和
美学修养。

1.知识修养。

教师的文化造诣是其执教之本,一名合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
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修养。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装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还要经常换水。

一名品德教师“要让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

只有这样,教学才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合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热爱本职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
准则。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师德的精髓。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
学生精神上受到鼓舞,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可以说,道德修养是进行
美育渗透的动力。

3.美学修养。

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美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教育艺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众所周知,优秀
教师在同样的教材上讲得那么生动有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除了其他因素外,
如果说他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并以美好的思想感情感
染学生、陶冶学生。

可以说,美学修养是进行美学渗透的必备条件。

一堂优质的思想品德课,美是无时没有,无处不在的。

它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净化了学生的灵魂,开启了学生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美育渗透
打动了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启迪,从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注:本论文探讨的是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教法,曾获安徽省宣城市论文评选一
等奖。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商孝才.马克思记主义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汪溪初级中学
邮政编码:242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