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五月的鲜花》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头”展示中华民族的不屈血性。 就是这看似平稳的歌词,饱含感情,意境深远,有一种视殉难为美丽的崇 高意境,燃起悲愤的民众心灵深处蕴含的美好希望。 就是这看似朴素、轻缓的旋律,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景 仰,那比呐喊更有力量的深情怀念感动着为自由而战的中国人民。 仿佛是污浊瘴气笼罩中一缕娇艳的阳光,《五月的鲜花》在沉重的年代激起 阵阵波涛,鼓舞着千万志士战斗,战斗!(吴秀萍) 作者光未然简介: 光未然,(1913~2002)现代着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 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1913 年 11 月 1 日生。1927 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 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 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 着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 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 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 前进》等。 《航》 文/辛笛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光未然《五月的鲜花》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
《五月的鲜花》 光未然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也失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啊!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副歌) 震天的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1935 年 8 月写于汉口
以“帆”字起首,颇为用心,按惯常思维应为“驶”,而“帆”既可为活用的陌生 化效果,也可将“向”理解为“朝向”,重复首句之“帆”又多一些音步,读来便 有绵长往复的韵味。 “明静与古老”衔接上下,似是对“落日的去处”这一归属的印象,又好像与 “黑蝶与白蝶”的对举,以“明静”来概括风帆的亮白,以“古老”指称“暗色的水” 之亘古不变。在这风帆与海水如胶似漆的黄昏里,海面呈现出一片茫茫的寥 阔,只有黑与白的对照显得分外醒目,而“黑蝶与白蝶”的“吻”又给这凄冷的 景象抹上几丝浪漫的情怀,对比的张力便消融在水面的柔波里。 “明月照在当头/青色的蛇/弄着银色的明珠”,明月当头将时空和意境切 换,“青色的蛇”这一意象冷峻而奇诡,它不同于冯至的“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的寂寞蛇,但却结合着“双龙戏珠”的成语,加之“弄”一词令人想起孩童摆弄 的游戏,同样多了些无须“悚惧”的可爱之处。在这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波峰 上的月光如明珠点点,而波谷里的则如游蛇条条,相逐相戏间欢腾着不止歇 的浪花,似在静谧中潜藏于心间的不安,这些意象便渗透着作者“新的发现” 和独特情思。 “桅上的人语/风吹过来/水手问起雨和星辰”,正当诗人沉浸于这“静夜 思”中时,风吹过来“桅上的人语”,这温柔的呢喃之声便如夜曲般悠扬,色 彩、音乐以及风的触感给诗人全方位的体验。“水手问起雨和星辰”似显突兀 实则不然,“雨和星辰”是制约着航海吉凶的“天时”,也似乎象征着左右人类 发展的一种不可预知的“命运”,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此次首次航 海是为去看望辍学养家的中学好友,由此也可看出对好友命运的关切与呵 问。 “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 恒/而无涯涘的圆圈”,这一行便是自然转到“玄思”,将思想通过“圆”感性地 表达出来。在海上日复一日的航行,每天看太阳朝起夕落,昼夜更替形成不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涘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作者简介: 辛笛(1912-2004)王辛笛,原名王馨迪,笔名心笛、一民、牛何之、辛 笛。九叶诗派着名诗人,作家。出版的诗集有《手掌集》(1948)、《辛笛诗 稿》(1983)、《印象·花束》(1986)。 诗歌赏析: 辛笛是九叶派诗歌中一枚鲜亮的绿叶,他是有着“艺术家和音乐家气质的诗 人,给诗歌点染上绚丽的色彩,输入了优美的乐感”。而袁可嘉则在《九叶集 序》中说,辛笛的创作个性在于“兼有古典诗词和西方印象派的特色”,这些 特色在他大学时期的作品《航》中也可窥见端倪。 “帆起了”,以风起帆扬的动感起笔,不做任何修饰的白描,却又似别有一 番复杂的蕴味,像是第一次看见帆起时欣喜的呼喊。“帆向落日的去处”,再
鉴赏: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低回深沉的歌声回荡,如呜如咽,如泣如诉。 上世纪 30 年代,是个不平凡的时代,是亿万人民愤怒、团结、觉醒、奋斗 的伟大时代。 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大片领土,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敌人的铁蹄越 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抗日战士浴血奋战,国民党政府依然采 取不抵抗政策。 《五月的鲜花》原为光未然 1935 年在武汉所作独幕话剧《阿银姑娘》的序 曲。1936 年夏,东北大学排演《阿银姑娘》时,因剧本上只有歌词,没有曲 谱,该校教师阎述诗为她插上音乐的翅膀,这首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 降的歌,飞遍大江南北,飞到了千千万万的爱国青年男女的心头,在爱国学 生运动和各界救亡运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1959 年,作曲家瞿希贤把《五月 的鲜花》选作电影《青春之歌》的插曲。 听,耄耋老人唱响《五月的鲜花》,岁月的风雨重又洗礼坚强的心灵;看, 青春少年童声嘹亮,他们传承着先烈不屈的斗志。而今,在一场场歌咏比赛 中,曾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的《五月的鲜花》,又一次次地激励着我们。 《五月的鲜花》曲子朴实、深情,全曲并没有华丽夸张的主题和乐句,旋 律简洁得就像是自然音阶的简单排列,却如地下的火山,蕴藏着一股喷薄而 出的巨大力量,呼唤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奋发起来,振作起来。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革命需要人民的觉醒和行动,“一声怒吼”发出东方巨人的声音,“挥动拳
头”展示中华民族的不屈血性。 就是这看似平稳的歌词,饱含感情,意境深远,有一种视殉难为美丽的崇 高意境,燃起悲愤的民众心灵深处蕴含的美好希望。 就是这看似朴素、轻缓的旋律,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景 仰,那比呐喊更有力量的深情怀念感动着为自由而战的中国人民。 仿佛是污浊瘴气笼罩中一缕娇艳的阳光,《五月的鲜花》在沉重的年代激起 阵阵波涛,鼓舞着千万志士战斗,战斗!(吴秀萍) 作者光未然简介: 光未然,(1913~2002)现代着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 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1913 年 11 月 1 日生。1927 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 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 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 着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 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 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 前进》等。 《航》 文/辛笛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光未然《五月的鲜花》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
《五月的鲜花》 光未然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也失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啊!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副歌) 震天的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1935 年 8 月写于汉口
以“帆”字起首,颇为用心,按惯常思维应为“驶”,而“帆”既可为活用的陌生 化效果,也可将“向”理解为“朝向”,重复首句之“帆”又多一些音步,读来便 有绵长往复的韵味。 “明静与古老”衔接上下,似是对“落日的去处”这一归属的印象,又好像与 “黑蝶与白蝶”的对举,以“明静”来概括风帆的亮白,以“古老”指称“暗色的水” 之亘古不变。在这风帆与海水如胶似漆的黄昏里,海面呈现出一片茫茫的寥 阔,只有黑与白的对照显得分外醒目,而“黑蝶与白蝶”的“吻”又给这凄冷的 景象抹上几丝浪漫的情怀,对比的张力便消融在水面的柔波里。 “明月照在当头/青色的蛇/弄着银色的明珠”,明月当头将时空和意境切 换,“青色的蛇”这一意象冷峻而奇诡,它不同于冯至的“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的寂寞蛇,但却结合着“双龙戏珠”的成语,加之“弄”一词令人想起孩童摆弄 的游戏,同样多了些无须“悚惧”的可爱之处。在这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波峰 上的月光如明珠点点,而波谷里的则如游蛇条条,相逐相戏间欢腾着不止歇 的浪花,似在静谧中潜藏于心间的不安,这些意象便渗透着作者“新的发现” 和独特情思。 “桅上的人语/风吹过来/水手问起雨和星辰”,正当诗人沉浸于这“静夜 思”中时,风吹过来“桅上的人语”,这温柔的呢喃之声便如夜曲般悠扬,色 彩、音乐以及风的触感给诗人全方位的体验。“水手问起雨和星辰”似显突兀 实则不然,“雨和星辰”是制约着航海吉凶的“天时”,也似乎象征着左右人类 发展的一种不可预知的“命运”,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此次首次航 海是为去看望辍学养家的中学好友,由此也可看出对好友命运的关切与呵 问。 “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 恒/而无涯涘的圆圈”,这一行便是自然转到“玄思”,将思想通过“圆”感性地 表达出来。在海上日复一日的航行,每天看太阳朝起夕落,昼夜更替形成不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涘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作者简介: 辛笛(1912-2004)王辛笛,原名王馨迪,笔名心笛、一民、牛何之、辛 笛。九叶诗派着名诗人,作家。出版的诗集有《手掌集》(1948)、《辛笛诗 稿》(1983)、《印象·花束》(1986)。 诗歌赏析: 辛笛是九叶派诗歌中一枚鲜亮的绿叶,他是有着“艺术家和音乐家气质的诗 人,给诗歌点染上绚丽的色彩,输入了优美的乐感”。而袁可嘉则在《九叶集 序》中说,辛笛的创作个性在于“兼有古典诗词和西方印象派的特色”,这些 特色在他大学时期的作品《航》中也可窥见端倪。 “帆起了”,以风起帆扬的动感起笔,不做任何修饰的白描,却又似别有一 番复杂的蕴味,像是第一次看见帆起时欣喜的呼喊。“帆向落日的去处”,再
鉴赏: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低回深沉的歌声回荡,如呜如咽,如泣如诉。 上世纪 30 年代,是个不平凡的时代,是亿万人民愤怒、团结、觉醒、奋斗 的伟大时代。 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大片领土,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敌人的铁蹄越 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抗日战士浴血奋战,国民党政府依然采 取不抵抗政策。 《五月的鲜花》原为光未然 1935 年在武汉所作独幕话剧《阿银姑娘》的序 曲。1936 年夏,东北大学排演《阿银姑娘》时,因剧本上只有歌词,没有曲 谱,该校教师阎述诗为她插上音乐的翅膀,这首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 降的歌,飞遍大江南北,飞到了千千万万的爱国青年男女的心头,在爱国学 生运动和各界救亡运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1959 年,作曲家瞿希贤把《五月 的鲜花》选作电影《青春之歌》的插曲。 听,耄耋老人唱响《五月的鲜花》,岁月的风雨重又洗礼坚强的心灵;看, 青春少年童声嘹亮,他们传承着先烈不屈的斗志。而今,在一场场歌咏比赛 中,曾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的《五月的鲜花》,又一次次地激励着我们。 《五月的鲜花》曲子朴实、深情,全曲并没有华丽夸张的主题和乐句,旋 律简洁得就像是自然音阶的简单排列,却如地下的火山,蕴藏着一股喷薄而 出的巨大力量,呼唤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奋发起来,振作起来。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革命需要人民的觉醒和行动,“一声怒吼”发出东方巨人的声音,“挥动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