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精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共3题;共8分)
1. (2分) (2019七下·融安期中) 阅读课文《老山界》选段,请根据内容,按要求完成题目。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②像山泉在呜咽
③像波涛在澎湃
④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1)文段中既说“寂静”又写出许多声响,对这种写法的正确理解应是()
A . 前后矛盾
B . 静中有动
C . 以动写静
D . 动中有静
(2)文段横线上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 . ④①③②
B . ③②①④
C . ③②④①
D . ④①②③
2. (1分)本文先总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然后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
最后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________和解放后________。
3. (5分)【语言与思维·思维提升】谜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其通俗的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
你天天都使用的筷子,常常让人们联想到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和伙伴等。
你能结合上述提示以筷子为谜底创作一条谜语吗?当然,有创新更好。
(________打一厨房用具)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4. (6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
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
道土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
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
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
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1)解释文中画线的字词。
具()躬()以()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
5. (3分)(2018·宿迁)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__A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与唐婉之间痛彻心fēi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xiè,我的双手考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_B____(大义凛然/平静超然)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而谈讲述了与父亲的告别,这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世间所有的文字,千百年米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选自《朗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依次填写)。
________fēi xiè
锦书痛彻心________不________
(2)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结合语境,在A处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
雨季是对于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________。
(4)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B处横线上。
这是杨烽先生________(大义凛然/平静超然)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5)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四、现代文阅读 (共5题;共37分)
6. (7分)(2019·贵池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火柴点燃的温情
唐朝小雨
①酒店里一盒精致的火柴,亲切的火柴杅,芬芳的小火苗,古老的松香味,一下子点燃了我窖藏已久的眷恋和思念。
②父母那一代人一直是使用火柴的,我也用过十几年火柴。
那时的火柴盒是朴素、温和、憨头憨脑的,我不理解那一根根细细的小木棍是怎么做成的,特别是红红的燐是如何沾上去的,而且一擦哧地一声就亮了,一股子松香味立马钻入鼻孔,心里对生产厂家油然而生出无限敬意。
③我最早使用火柴的记忆,是儿时过春节。
爸爸总会给我买三两挂红红的鞭炮,一过腊月二十五,我就偷偷装盒火柴,把鞭炮三个五个地取下来和伙伴们出去放鞭炮。
那一响响清脆的爆炸声,伴随着浓郁的硝烟味儿,给贫困的童年增添了极大的欢乐。
那时家家都舍不得多买爆竹,我们更舍不得整挂放,每天放几个解解手痒,这样的快乐可以一直持续到过完元宵节。
④乡村的生活,一年四季总是忙忙碌碌的。
每天晚上,母亲取出火柴,一团火苗便把煤油灯点亮,屋里瞬间成为一个光明的世界。
我们姐弟几个头碰头,挤在桌子上写作业,母亲借着漏出的灯光穿针引线,为我们缝补衣裳,那应该是世上最美丽的画面。
一个晚上接一个晚上,仿佛妈妈的针线活儿和我们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完。
只要油灯亮着,母亲的手就永不闲着。
再难的日子也难不倒母亲,一针一线,母亲把家里的光景缝得暖暖和和、厚厚实实。
斗转星移,煤油灯朦胧、柔和的灯光,永远闪烁在我的记忆深处。
⑤儿时的火柴,二分钱一盒,百根装,经济实惠,物美价廉,但并不是家家都能用得起的。
小时候,我家里的生活条件在村里算比较好的,父亲在公社供销社当营业员,薪水虽不高但月月有进项,细碎不言的零花钱还是有的。
那时生产队一个工值也就一两毛钱,家里缺劳力的人,一年下来手里几乎拿不到钱,真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八瓣花。
邻居大娘时常拿根劈柴来我家引火做饭,大娘小脚走得慢,不等踮回家火就灭了,常常往返三四趟才能烧着灶火。
这时我娘就找出满满一盒火柴硬塞到大娘手里,好几次我看见大娘是哆嗦着手接住的,像是欠下了天大人情似的。
大娘家猪圈沿上栽有一棵杏树,每年麦收杏黄时,大娘总要端上一瓢杏来串门。
清贫、简朴的生活,因一盒小小的火柴而引伸出无限的温情。
大娘虽大字不识,但她的骨子里一定有知恩感恩、念人之好的传统文化基因。
一盒火柴,一瓢甜杏,传达的是邻里之间的一份礼遇,一份尊重,一份敬意,一份感情。
⑥印象中爷爷从来不抽烟,可生产队上工时,他每天怀里总会揣着一盒火柴。
他知道乡亲们的衣兜里,没有几个装得起火柴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随时都带有火柴。
劳动间隙,想抽烟忘带火了,有人就会找爷爷借火。
这时爷爷便孩子般灿烂地笑了,小心翼翼地擦着火苗,依次把伸到跟前的烟袋锅、喇叭筒一一点燃,同时也点亮了乡亲们朴实、纯净的微笑。
看到大伙儿津津有味地喷云吐雾,他老人家心里仿佛有巨大的满足,劳动的疲惫也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多年以后,当我回忆起当年大伙儿围拢在一起,尽情地享受爷爷点烟的场面,我便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生产队,回到了乡亲们中间。
我在一遍遍回味,一盒火柴带给卑微的爷爷被乡亲们众星捧月般的敬仰和尊重的幸福感。
⑦在自动打火年代,还有谁能像爷爷一样,用一团小小的火苗,点亮乡亲们的感动和敬重。
爷爷、父母早已经
作古,但他们留下了耕读传家的文化根脉,留下了真诚厚道的做人操守。
他们操劳了一生,辛苦了一生,也穷困了一生,但他们在精神上,在灵魂上却是富翁。
⑧爷爷、父母,两代人的气息渐行渐远,故乡大地的气息在儿孙辈眼里也越来越陌生。
⑨真怀念在小山村里生活的那段岁月,真想在贴身的衣袋里,再揣一盒朴素、温和、憨头憨脑的火柴,像爷爷一样,小心翼翼地擦亮温暖的火苗,点燃亲情和乡情,点燃故乡土地浑厚绵长的气息,点燃漫山遍野的庄稼和草木清新芬芳的味道。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06期,有删改)
(1)火柴点燃的温情让“我”非常感动,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2)下面的语段应放在哪两段之间?请简述理由。
有时候我会想,贫穷和苦难真是一笔特殊的财富,或者它是一种参照,教给你知道什么是贫穷,什么是欢乐,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温情。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们操劳了一生,辛苦了一生,也穷困了一生,但他们在精神上、在灵魂上却是富翁。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时爷爷便孩子般灿烂地笑了,小心翼翼地擦着火苗,依次把伸到跟前的烟袋锅、喇叭筒一一点燃,同时也点亮了乡亲们朴实、纯净的微笑。
(5)作者为什么在那么贫穷和苦难的时代里却能感受到许多终身怀念的温情?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7. (6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
B . 第⑤段中的“这样”指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C . 本文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
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D . 读书知入知出,不仅体现在领会著作精神,而且能够从著作中提取精华,为己所用,推出新意。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8. (6分) (2019八下·朝阳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趣悠长的夏天
穆志强
①城市的夏天总是无遮无挡,了无生机,让人望而生畏。
尤其是伏天,人们整个身心被沉沉热浪包裹着、炙烤着,不由的滋生一种煎熬岁月的感觉。
每当此时,我就倍感百无聊赖,常常一个人怅然地躲到季节深处,怀念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野风情,怀念那久已逝去的童趣悠长的夏天。
②儿时的夏天来的早去的迟,仿佛很长很长。
每年端午节一过,即掰着指头算日子,盼望着放暑假,盼望着夏天早早降临人间。
那时,心目中的夏天不受节气限制,只要是热天统统称之为夏天,甚至初秋也认为是夏。
夏季来临,土生土长的乡娃子们摆脱了学校和大人们的束缚,可以尽情地到大自然深处去触摸它的脉搏,聆听它的心跳,舒展童心,释放朝气蓬勃的能量。
③童年的夏天风云多变、幻化无穷。
晴朗的日子里,敞亮的谷场上喧声如潮,三三两两的童男童女结伴而来,有的打老瓦、斗陀螺,有的跳绳、踢毽子,有的滚钢圈、溜弹子,有的摔纸炮、下石棋……玩腻了,变着花样去河湾里逮蝈蝈、粘知了、掏鸟蛋;去园子里,摘桃摘梨摘葡萄,吃黄瓜香瓜西瓜。
陆地上玩够了,男孩子们成群结队跑到河里塘里堰里洗澡,一个个光着屁股齐刷刷地站在坝埂上,接二连三往水里跳。
你练蛙泳,我扎猛子,他打仰八河,不会凫水的拽着水边的树枝打“扑腾”。
水面上浪花四溅,欢声笑语传遍飘香的原野,消融在碧绿碧绿的诗情画境中。
④忽然,一声惊雷在头顶上炸响,乌云翻卷着从天边滚滚而来,顽皮的孩子们被突如其来的雷雨搅得惊慌失措,纷纷四散逃离,犹如小鸟般飞回家门。
但是,他们并没有歇住手脚,不约而同地站在屋檐下,扯着嗓子高喊:“风来了,而来了,黄毛丫头屎来了。
“风婆婆放风来,雨公公放水来,白米干饭端进来……”闪雷响彻四野,雨“哗哗”地下起来,宴时间,村庄、四野、河流沐浴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密密的雨线织起一道道水帘,把天和地拉的很近很近,把乡娃子的疯动和野心也围在有限的空间里。
雨过天晴,田园上空折射出一弯五颜六色的彩虹,湿漉漉的草滩上又有了童声稚语。
无数小天使们甩起清澈的响鞭,赶着牛儿羊儿鸭儿鸿儿来这里放牧。
他们一会儿拉着小手转着圈儿做游戏,一会儿爬到牛背上吹起柳笛,一会儿跑到池塘边翻菱角、摘莲蓬、指荷叶,一会儿攀到水车上“吱吱呀呀”地车水,边车边唱:“车水啰欶秋啰,白米干饭泡汤啰……”稚嫩的歌声宛若一缕缕甜润的清风,在静静的村野间飘荡。
⑤夏天,另一件不可缺少的活动就是逮鱼摸虾。
这不仅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更是乡村娃娃的拿手好戏。
他们不会用渔网在大河大堰里去捕鱼,而是小打小闹,约三五个伙伴,选一方清幽幽的小池塘或一段水不盈尺的小溪,搭上泥坝,用木桶、脸盆连番舀水。
半天工夫,白花花的鱼儿虾儿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时,伙伴们高卷起裤脚,左顾右盼,你追我赶,围追堵截,不大一会,桶里、盆里、瓢里全是活蹦乱跳的鲜鱼活虾。
回头再看这些小家伙,鼻子和脸上全是泥,活脱脱的成了“泥猴”。
晚上归来,家家的灶房里都飘出一阵阵鲜味,过路的人们闻到也不禁唾津潜溢了。
⑥乡村的夏夜总是那么神秘而富有情趣。
深邃的夜空中,皎洁的月亮和闪烁的小星星永远是孩子们放飞的心事。
星月下的夜里,到处人语喃喃。
这家娃娃躺在竹床上,一边贪婪地享受着芭蕉扇摇出的凉风,一边朦朦胧胧地感受着枕边韵味悠长的眠歌:那家孩子坐在枝影摇窗的小院里,睁着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爷爷奶奶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有不安分的大孩子溜到远处的谷场上,听算命先生拉白话,或听鼓书艺人说唱《水浒传》、《封神榜》、《薛平贵征东》……更有贪玩的孩子钻进树林里、草丛中,捉萤火虫、蝈蝈几。
夜色茫茫,月转星移,衣家孩子在眠歌里在故事里在虫鸣犬吠中,进入无忧无虑的警乡。
⑦我曾经是众多顽童中的一员,如小草般安守着朴实无华的日子。
故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曾留下我童年
的脚印,五彩斑斓的夏日生活,丰富了我的童趣,装扮着我的童年,使我心灵深处始终埋藏着无邪的童真。
而今,身在城市,人进中年,每日穿行于高楼大厦之中,与千千万万市民一起,无条件地匍匐在工业文明的脚掌之下,年复一年地忍受着夏天带来的浮躁和烘烤。
多么想牵着时光的衣襟,重断回到过去,回到鸟语花音的乡村,回到竹篱茅舍的老屋,回到多姿多彩、无牵无挂的童年。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炙烤________ ②怅然________
③霎时________ ④深邃 ________
(2)全文主要是写乡野的夏天,而首尾却同时谈到了城市的夏天,意义何在?
(3)本文在叙述事件时注意了详略结合,细致入微地详写了夏天里的哪些乐事?
(4)本文语言质朴生动、自然亲切,像涓涓细流流淌着真挚的心绪,请赏析下面句子。
鸟云翻卷着从天边滚滚而来,顽皮的孩子们被突如其来的雷雨搅得惊慌失措,纷纷四数逃离,犹如小鸟般飞回家门。
(5)阅读文章第⑦段,哪一句话明确交代出故乡夏日生活带给我的益处?
(6)文章多次引用童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 (11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
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故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
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
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
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
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
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
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
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理解下面划线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①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②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个内容埋下了伏笔?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6)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些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在下面,不少于30个字。
10. (7分) (2019九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孝道
王承磊
王有德是个孝子,村里人都这么说。
可王有德不觉得自己是个孝子,是因为他的老婆。
王有德的媳妇彩凤不是个省油的灯,结婚三个月,就嚷嚷着让公爹自己一个人做饭吃。
王有德用手捂了捂彩凤的嘴,使了个眼神。
彩凤掰开他的手,眼一瞪,大着嗓门吼:“怎么!不让人说话了?”
王有德那苦瓜似的脸上紧蹙的纹路蠕动了几下,声音压到小得不能再小并和着一种乞求和沙哑的语调说:“你能不能小点声!让外人听了笑话!再说,爹一个人,吃饭不就是多双筷子多个碗吗!”“那还得我做呢!”彩凤瞥了眼王有德,“你不做饭不知道做饭的累,夏天那个热,冬天那个……”
“得、得、得。
”王有德摆摆手,打断彩凤的话,“难道让爹做饭给你吃?你也太那个了吧。
”“太哪个了?啊!你说呀!”彩凤也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
王有德气得把脚一跺,摔门去了学校。
他是个老师,此刻却深感自责。
东屋里,爹独自盘腿坐在炕上,眼圈红红的,烟袋“滋滋”地胃着青烟。
刚才的话,他都听到了,儿子腹背两面夹攻,难为他了。
只怪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他想起了村前那处老屋。
那晚,是全家人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
王有德和爹的眼眶里一直闪烁着晶莹剔透的东西,像要溢出,却始终没有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