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教育】孩子坏习惯 家长不可大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教育】孩子坏习惯家长不可大意【行为教育】孩子坏习惯家长不可大意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家教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常识,一些育儿的窍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
“拿东西”不算偷
案例一:蕾蕾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最近旧就是郁郁寡欢的样子,不愿上学了,也不和妈妈谈和小朋友们的事情了。经妈妈一再质问才晓得,蕾蕾在课堂上拎了邻桌的psp游戏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作“小偷”。
事实上8岁以下儿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东西的能力,由于意识不清,出现“拿东西”情况很正常,这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蕾蕾拿邻桌同学的游戏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孩子偶然“偷”走别人东西的做法,不能小题大做,过早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在众人面前道歉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学恐惧症”,有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维护孩子自尊心尤为重要。比如说老师应当私下打听孩子谈话,和孩子讲道理,鼓励孩子把东西送给失物,并展开适度沟通交流,不要与孩子的品德挂勾;家长也必须并作心理辅导,介绍孩子拎别人东西的动机就是什么,可以通过增加孩子支出,使孩子自己用零花钱索赔等方法,使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意识到这种犯罪行为的不能正确性,下次必须防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