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抒情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朗读、翻译、赏析等方式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核心素养
-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词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
- 朗读法:通过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 翻译法:通过翻译词作,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 赏析法:通过赏析词作,让学生感受到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讨论法:通过讨论词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中国,你随便翻开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可能会掉下许多“月”字。

你看啊,
千里之外的婵娟是月,云朵破洞的影子也是月,芦花丛中的深处还是月,千里江水映照着千里的月。

这个“月”字,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看看,在他心中,那一轮明月又有着怎样的情思呢?苏东坡,这个才情横溢的词人,他笔下的“月”,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和感动呢?
-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本词奠定基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二、朗读诗歌
-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三、读懂诗歌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现在咱们分小组,先把注释多读几遍,争取能明白词的意思。

如果哪里不懂,就互相交流,看能不能想明白。

实在搞不懂的,等会儿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 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翻译诗歌。

- 小组内交流,讨论翻译中的问题。

- 指名学生翻译,教师进行完整翻译并讲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和讲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翻译:在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痛饮美酒直到天亮,醉得不省人事。

于是我写下了这篇词,同时怀念着我的弟弟子由。

讲解:这句话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和背景,作者当时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与友人痛饮,怀念着自己的弟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翻译:明月何时出现呢?我举起酒杯向天空询问。

讲解:这句话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场景,作者借酒消愁,向天空发问,表达了对明月的向往和渴望。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翻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是哪一座,也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年。

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天上的向往和对时间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翻译:我想要乘着风回到天上,但又害怕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因为高处太过寒冷。

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情,他向往天上的美好,但又害怕高处的寒冷和孤独。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翻译:我起舞时清影随之摇动,这样的生活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呢?
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他认为天上的生活虽然美好,但比不上人间的真实和温暖。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翻译: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无法入睡的我。

讲解:这句话描绘了月夜的美丽和作者的孤独感受,他因为思念弟弟和感慨人生而无法入睡。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翻译:月亮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疑问和对离别的感慨,他认为月亮的圆缺和人生的离合都是无法避免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翻译:人有悲伤和快乐,有离别和团聚;月亮有阴暗和晴朗,有圆满和缺损。

这些都是自古以来难以完美的事情。

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认为人生的离合和月亮的圆缺一样都是自然规律,无法完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只愿人们能够长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色。

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希望,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悦和快乐。

四、赏析诗歌
作者在歌词里融入了情感和道理,真的让人动情,让人明白。

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没错,后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说:“中秋节的歌,东坡的《水调歌头》一出来,其他的都不如它。

”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那我们现在就来感受这首词的美吧。

- 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赏析诗歌。

- 小组内交流,讨论赏析中的问题。

- 指名学生赏析,教师点评和补充。

- 教师讲解和赏析诗歌中的比喻、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用典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1.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苏轼将自己比作“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月亮,表达了自
己孤独、无助的感受。

同时,他也将新的事物比作“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景象,突出了新事物的生机和活力。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表达了苏轼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词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苏轼将月亮拟人化,询问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疑问和对离别的感慨。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思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词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

这些对仗不仅使诗歌更加工整美观,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诵读和记忆。

4.词中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苏轼在词中运用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典故,表达了对人们的美好祝愿和希望。

这个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歌更加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情感表达方面,苏轼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通过比喻、拟人、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在主题方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的认识。

苏轼认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他鼓励人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价值的诗歌。

苏轼通过比喻、拟人、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主题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五、讨论诗歌
- 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 小组内交流,讨论理解中的问题。

- 指名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和补充。

-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词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阕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

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 年)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
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而在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能让人登上月球,“千里共婵娟”也不是什么难题,所以这句词更多的是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六、课堂小结
苏东坡的这首词,从宋代的千年之前飘到现在,一路上都散发着芳香。

它还会继续飘向遥远的未来。

我们相信,只要明月不老,经典就会永远流传下去;只要明月不老,我们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当我们遇到人生中的风雨坎坷时,就让我们读一读苏轼的词吧,学着像他一样从容豁达地面对人生。

七、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本词。

-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月”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朗读、翻译、赏析和讨论四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主要从背景介绍、朗读、翻译、赏析和讨论五个方面展开教学。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采用了朗读法、翻译法、赏析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方法,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在本堂课中,学生表现积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朗读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翻译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在赏析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词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在本堂课中,虽然学生表现积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朗读环节,部分学生读音不够准确,需要加强朗读训练;其次,在翻译环节,部分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相关训练;最后,在赏析和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思考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和启发。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加强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加强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思考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