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人教版必修 艺术欣赏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包罗万象,学术领域的美术鉴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面对异彩纷呈的美术作品,《美术鉴赏》课,会为你开启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
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要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和时间的洗礼,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登峰造极,不可超越。站在艺术史的制高点,不禁让我们思考当下:以《由清明上河图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散文,或者一首小诗,抒发一下与艺术经典相遇的情怀,并与同学们即兴分享。
【设计意图】:
适时合张择端的生平经历,联想作者画这件作品的心路历程,对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节选,解释作品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再看视频,细致观察细节)
4.评价:能否总结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人物衣着,住房,船舶,商贸等情况,结合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事迹,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结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原文,为同学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北宋市井生活,来归纳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人物衣着住房船舶商贸等情况结合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事迹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结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原文为同学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北宋市井生活来归纳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节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 《美术鉴赏》
小结: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把“气韵生动”列为一件作品的最高品评标准,这也奠定了中国美术的最高标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目的是要“形神兼备”。
2.形式鉴赏:《雄视》和《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中外绘画经典对比,从构图形式比较切入,主要突出画家形式营造的特色进行鉴赏品评。
小结:这两件作品分别运用点、线、块面的组合,倒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构图,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画面设计,构成独特的形式美感和审美意味。
(播放5分钟视频辅助鉴赏,粗看作品概貌)
1.描述:看作品全卷,请同学们描述作品描绘的内容,人物衣着、住房、船舶、商贸情况,谈谈作品给你的感受。
2.分析:出示并简单解释以下美术术语“构图”,“造型”,“色调”,“空间”,“聚散”,“主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诸多细节,以“虹桥”片段为例,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美术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不同作品的分析中,感知艺术的形式美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实现艺术素养的培育和升华,强化鉴赏意识,积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一)导入语情境导入
(二)体验美术鉴赏的过程:四步法鉴赏
(三)学习美术鉴赏的其它方法
(四)探究为什么要与原作相遇?
教师小结:面对任何一件作品,我们要结合作者的创作时代,个人境遇,成长过程,个性特征,艺术风格来进行深度解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四步欣赏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明亮的慧眼”,透过作品看见更多的内容,获得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提升。
【设计意图】:
以国宝级绘画为例,向学生演示一个鉴赏艺术作品的实用方法,走进艺术经典,揭开艺术神秘的面纱。
3.社会学式鉴赏:请问《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建筑和《自行车轮子》雕塑能不能算是艺术?杜尚那么做有什么意义?
小结:杜尚拉近了艺术和非艺术的距离,促进我们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实际的鉴赏过程中,要调动所有能用想得到的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鉴赏。
抛出任务单,进行课堂鉴赏实践练习:(3分钟鉴赏视频)
【设计意图】
利用网络按套路完成自主鉴赏,把刚刚学会的方法进行运用,也是对所学进一步强化。
既然互联网给了我们看的方便,为什么鉴赏还要和原作相遇呢?(请同学们阅读文本材料,师生共同讨论:是不是有了文本和图片,我们就没有必要看现场了?)
师生对话式讨论“为什么要与原作相遇”这个问题。
第一组图片:天坛祈年殿建筑,通过想象,对比看图片和亲临现场的差别。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亲历故事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自然带入主题的探究。
展览会上,多数人说看不懂,只是凑热闹,看一眼也许不明所以,也就走了。那么到底该怎么鉴赏一件艺术经典?教师简介四步鉴赏法,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请学生参与整个鉴赏过程。
通过“清明上河图”品赏,解析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费德曼“四步法”。
第二组图片:米开朗基罗雕塑《大卫》,图片欣赏能代替现场雕塑欣赏吗?
第三组图片:敦煌藻井图案和亲历敦煌作比较,可以通过网络,就不去现场了吗?
第三组图片:中国美术馆展厅和网络展厅参观的区别。
教师小结:任何图片和视频的欣赏,都代替不了现场对艺术作品的体量、材质、空间、色彩等的直觉观看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对照鉴赏,阐释亲临现场的感受式鉴赏的不可替代。
对一件作品的深度分析,是看懂一件作品的难点。要想鉴赏美术,还要有丰厚的美术知识铺垫。中西方绘画走了完全不同的写实与写意之路。中国绘画在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滋养之下,有中国式的品评标准。请阅读文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鉴赏实践练习。这里也给大家多呈现一些鉴赏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
1.综合式鉴赏:阅读文本,运用“四品”来品鉴《李白行吟图》和《竹禽图卷。
(五)课堂练习
3分钟
10分钟
4分钟
2分钟
4分钟
1分钟
(一)
导入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过程:四步法鉴赏
(三)探究美术鉴赏的方法
(四)学生课堂练习
(四)为什么要与原作相遇?
(五)课堂练习
结语:
与国宝级作品面对面从来都没有那么容易。去国外看经典需要漂洋过海,挤过人流;在中国看国宝,也差不多要挤过人流。我看清明上河图,第一次是2002年上海博物馆,排队入场到看到作品,用了5个小时,第二次是2015年的北京,排队入场到看见作品,用了8个小时。今天,我们一起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并借此讨论和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导入主题)。
作品名称
综合式鉴赏
形式鉴赏
社会学式鉴赏
周昉《簪花仕女图》
马奈《吹笛少年》
学生即兴阅读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查阅互联网资料,完成课堂鉴赏任务。
请个别同学代表进行鉴赏分享。
小结:多角度,全方位仔细观察作品,结合艺术领域的诸多作品解读文本材料,立体化鉴赏才能完成对一件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美术鉴赏是采用多种方式交叉并用,以便对作品获得全面的感知与判断。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 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和常见的方法,能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赏析美术作品,形成价值判断,获得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讲解、小组探究、任务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鉴赏水平。以《清明上河图》等代表性作品的案例分析,探讨、总结、生成美术鉴赏四步法和三种鉴赏方式的认知,并能够灵活运用于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要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和时间的洗礼,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登峰造极,不可超越。站在艺术史的制高点,不禁让我们思考当下:以《由清明上河图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散文,或者一首小诗,抒发一下与艺术经典相遇的情怀,并与同学们即兴分享。
【设计意图】:
适时合张择端的生平经历,联想作者画这件作品的心路历程,对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节选,解释作品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再看视频,细致观察细节)
4.评价:能否总结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人物衣着,住房,船舶,商贸等情况,结合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事迹,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结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原文,为同学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北宋市井生活,来归纳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人物衣着住房船舶商贸等情况结合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事迹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结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原文为同学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北宋市井生活来归纳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节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 《美术鉴赏》
小结: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把“气韵生动”列为一件作品的最高品评标准,这也奠定了中国美术的最高标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目的是要“形神兼备”。
2.形式鉴赏:《雄视》和《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中外绘画经典对比,从构图形式比较切入,主要突出画家形式营造的特色进行鉴赏品评。
小结:这两件作品分别运用点、线、块面的组合,倒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构图,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画面设计,构成独特的形式美感和审美意味。
(播放5分钟视频辅助鉴赏,粗看作品概貌)
1.描述:看作品全卷,请同学们描述作品描绘的内容,人物衣着、住房、船舶、商贸情况,谈谈作品给你的感受。
2.分析:出示并简单解释以下美术术语“构图”,“造型”,“色调”,“空间”,“聚散”,“主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诸多细节,以“虹桥”片段为例,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美术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不同作品的分析中,感知艺术的形式美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实现艺术素养的培育和升华,强化鉴赏意识,积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一)导入语情境导入
(二)体验美术鉴赏的过程:四步法鉴赏
(三)学习美术鉴赏的其它方法
(四)探究为什么要与原作相遇?
教师小结:面对任何一件作品,我们要结合作者的创作时代,个人境遇,成长过程,个性特征,艺术风格来进行深度解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四步欣赏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明亮的慧眼”,透过作品看见更多的内容,获得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提升。
【设计意图】:
以国宝级绘画为例,向学生演示一个鉴赏艺术作品的实用方法,走进艺术经典,揭开艺术神秘的面纱。
3.社会学式鉴赏:请问《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建筑和《自行车轮子》雕塑能不能算是艺术?杜尚那么做有什么意义?
小结:杜尚拉近了艺术和非艺术的距离,促进我们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实际的鉴赏过程中,要调动所有能用想得到的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鉴赏。
抛出任务单,进行课堂鉴赏实践练习:(3分钟鉴赏视频)
【设计意图】
利用网络按套路完成自主鉴赏,把刚刚学会的方法进行运用,也是对所学进一步强化。
既然互联网给了我们看的方便,为什么鉴赏还要和原作相遇呢?(请同学们阅读文本材料,师生共同讨论:是不是有了文本和图片,我们就没有必要看现场了?)
师生对话式讨论“为什么要与原作相遇”这个问题。
第一组图片:天坛祈年殿建筑,通过想象,对比看图片和亲临现场的差别。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亲历故事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自然带入主题的探究。
展览会上,多数人说看不懂,只是凑热闹,看一眼也许不明所以,也就走了。那么到底该怎么鉴赏一件艺术经典?教师简介四步鉴赏法,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请学生参与整个鉴赏过程。
通过“清明上河图”品赏,解析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费德曼“四步法”。
第二组图片:米开朗基罗雕塑《大卫》,图片欣赏能代替现场雕塑欣赏吗?
第三组图片:敦煌藻井图案和亲历敦煌作比较,可以通过网络,就不去现场了吗?
第三组图片:中国美术馆展厅和网络展厅参观的区别。
教师小结:任何图片和视频的欣赏,都代替不了现场对艺术作品的体量、材质、空间、色彩等的直觉观看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对照鉴赏,阐释亲临现场的感受式鉴赏的不可替代。
对一件作品的深度分析,是看懂一件作品的难点。要想鉴赏美术,还要有丰厚的美术知识铺垫。中西方绘画走了完全不同的写实与写意之路。中国绘画在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滋养之下,有中国式的品评标准。请阅读文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鉴赏实践练习。这里也给大家多呈现一些鉴赏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
1.综合式鉴赏:阅读文本,运用“四品”来品鉴《李白行吟图》和《竹禽图卷。
(五)课堂练习
3分钟
10分钟
4分钟
2分钟
4分钟
1分钟
(一)
导入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过程:四步法鉴赏
(三)探究美术鉴赏的方法
(四)学生课堂练习
(四)为什么要与原作相遇?
(五)课堂练习
结语:
与国宝级作品面对面从来都没有那么容易。去国外看经典需要漂洋过海,挤过人流;在中国看国宝,也差不多要挤过人流。我看清明上河图,第一次是2002年上海博物馆,排队入场到看到作品,用了5个小时,第二次是2015年的北京,排队入场到看见作品,用了8个小时。今天,我们一起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并借此讨论和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导入主题)。
作品名称
综合式鉴赏
形式鉴赏
社会学式鉴赏
周昉《簪花仕女图》
马奈《吹笛少年》
学生即兴阅读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查阅互联网资料,完成课堂鉴赏任务。
请个别同学代表进行鉴赏分享。
小结:多角度,全方位仔细观察作品,结合艺术领域的诸多作品解读文本材料,立体化鉴赏才能完成对一件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美术鉴赏是采用多种方式交叉并用,以便对作品获得全面的感知与判断。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 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和常见的方法,能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赏析美术作品,形成价值判断,获得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讲解、小组探究、任务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鉴赏水平。以《清明上河图》等代表性作品的案例分析,探讨、总结、生成美术鉴赏四步法和三种鉴赏方式的认知,并能够灵活运用于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