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生态环境问题浅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生态环境问题浅探
东庆利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它的实施进程势必会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中,必须在正确的生态观的指导下进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做好“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的保护和治理,走“绿色丝绸之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进展
2017年5月14日-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举办,此次论坛全面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内“一带一路”取得的建设性成果,进一步达成各方合作的共识,巩固了良好的合作态势,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极大肯定。
一带一路的最初提出,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者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2015年3月27日,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它的发布不仅使“一带一路”战略变得更加透明、公开,而且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到全面建设的阶段。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发展,并不是偶然,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世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着力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三个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途经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贯穿亚欧非大陆,主张各个国家和地区平等自愿参与,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繁荣,更好地满足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为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发展模式;对中国来说,同样是一场难得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为了适应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更高级别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可以说一直积极的以“引进来”的方式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那么“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和实施,将是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方式的一个转变,中国将以“走出去”方式迎接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
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召开期间,习近平发表了《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提到了生态保护,并且官方第一时间发表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足以看出,我们要走的“一带一路”是“绿色丝绸之路”。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空间和地域上看,“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沿线途经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贯穿亚欧非大陆。
“一带一路”的首要任务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及资源交通运输要道的完善。
除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也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当前生态环境现状来看,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途径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亚欧大陆内部,沿途地区多气候异常,降水量很少,水资源日益枯竭,土地荒漠化严重,以中亚地区最为典型,该地区和我国西北地区极为相似,生态系统极为脆弱。
据统计,中亚地区人均碳排放量居世界前列,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环境问题。
此外,中亚地区多年来一直政局动荡不定,如苏联解体后,中亚几国对水源的争夺和国家意愿的博弈等。
总之,现在中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人口增长过快等,都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还有东南亚地区,该地区气候以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为主,并且处于地震活跃带上,面临着热带雨林大规模的砍伐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也不容乐观,它途经的国家基本是欠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并且海洋生态问题也一直存在,如过度捕捞导致的渔业资源枯竭、海岸线的丧失、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等。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它作为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现状,而且要考虑到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不仅要做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且要治理修复当地生态环境。
如果不周全考虑,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森林的破坏、甚至土壤荒漠化的加剧,造成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无论是现状还是未来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天不足,人为是主因:首先,经济不发达是根本原因。
“一带一路”战略途经的国家大多数是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基本处于以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粗放。
由于饥不择食,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不惜一切代价接受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转嫁的污染产业,导致殖民生态扩张;其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间的环保标准不一。
由于各个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就不同,制定的环保标准就不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它们更看重经济发展,当经济与环境冲突时,环保让道。
轻环保,所以相关法规责任不会太完善。
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大多国家也是不愿意出台较高的环保标准限制自己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国家之间相互推诿、扯皮。
最后,科技创新不足。
沿线国家生产技术落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致使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 All Rights Reserved.
165
三、“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生态环保与治理举措
1、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蕴涵了丰富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方法。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人类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所在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突出,但都深刻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
恩格斯曾指出:近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社会根源,就是资本统治。
[2]西方发达国家为缓和矛盾,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将本国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进而将生态危机扩散全球。
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启示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生态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它是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找到适合人类发展的社会道路,同时,我们要避免殖民生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去解决生态问题,走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将“一带一路”建设成“绿色丝绸之路”。
2、加强国国合作,充分发挥大国的协调与担当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国家众多,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经济发展绝对不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唯一目标。
我们的初衷就是把世界打造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所以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各国不仅利益一致,而且命运也一样,责任需要各国共同承担,我们的地球家园只有一个,务必加强国国合作,进行全球治理。
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建立,为沿线国家,特别是缺乏资金投入的国家,提供资金,避免盲目引进资金,导致生态问题的产生,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要消除一些屏障和壁垒,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矛盾与冲突难以避免,大国理应起到协调与担当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中大国需同我国一道抵制恶性竞争,在生态环保与治理中做出表率,彰显大国责任,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3、加大科技创新与发展
虽然科技具有双重性,但归根结底,它能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科技思维中融入生态思维,更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的利用也会扩大,“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3]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业生产中,可以节约资源,增加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废料”的零污染和再利用,而这恰是绿色丝绸之路的内在要求。
4、中国承担起应有责任,积极主导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绿色丝绸之路的引领者,理应承担起大国责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此中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努力,“一带一路”战略便是明证。
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积极地向世界传递一种 “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
同时,中国自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不仅经济实力方面有很大提升,在生态环保与治理方面,也积攒了宝贵经验,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推向全世界,与世界各国一同把“一带一路”建设成“绿色丝绸之路”。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上接第129页)
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始终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生热情,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不断的钻研。
学校要不断的引进开放与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带动学生的理论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当今社会所出现的新兴文化,来反衬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科学性,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紧密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围绕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使高校思政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得政工队伍在素质教育中真正起到管理、教育、引导的作用,高校要注重思政辅导员的选拔,侧重于对教师以及辅导员道德品行以及思想先进性的全面考察。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现代化文化水平。
学校要定期的鼓励并且组织辅导员进行思政工作的培训以及考核,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辅导员以及教师队伍能够了解到党的大政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前沿信息,辅导员将这些信息贯彻到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学生立志与成才并重。
能够通过高效率的思政教育真正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运用网络教学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影响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在教学中要将网络化运用到教学的最前沿。
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可以使思政工作者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与指导,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作风与理想信念,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时效性。
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来开辟思政教育网站,把相关的数据与材料输入网站,使思政教育在校园网络上占据一定地位,逐步的使网络成为中要的宣传工具,确保通过新时代网络完成合格人才培养的光荣任务。
五、结束语:在多元化的视野下,高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道路上,只有确立正确的思政教育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才能够保护好高校这一文化传播阵地,为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 All Rights Reserved.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