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精选浅谈郁达夫小说的忧郁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精选浅谈郁达夫小说的忧郁美
高中语文教学精选浅谈郁达夫小说的忧郁美
郁达夫小说充满了抑郁、哀惋、灰冷的情调,可称之为忧郁美,其小说的忧郁美是多方面的,在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表达上尤其突出.郁达夫小说是独特的艺术作品,是低压、阴霾时代的产物,小说以深沉、伤感、抑郁的美学风格,表现了深刻的时代苦闷,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层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忧郁美苦闷独特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特的毁誉不一的大作家,自《沉沦》问世以来,对他以及他的作品的评价从来就没有过众口一词。
但我们解读郁达夫小说,可见其小说以它的独特的艺术水准矗立在现代文学史上。
其小说有与众不同的创作特性,它仿佛一束惨白小花或一片冷绿的春初野草,在艺苑中吐异香,闪异彩,别具风韵,引人注目。
郁达夫小说不能给人清新、明朗或幽静、闲适之感,它没有壮阔、奇伟的境界,没有奋发猛进的气势,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情怀,而是充满了抑郁、哀惋、灰冷的情调,可称之为忧郁美。
郁达夫小说的忧郁美是多方面的,在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表达手段上尤其突出。
一
在题材选择方面,郁达夫有自己独特视角。
郁达夫没有着眼于武侠小说刀光剑影的社会斗争生活,也很少正面描写疾风暴雨的历史演变,他的题材不重大,不广阔,不宏伟。
他多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为素材,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纳入作品之中.小说虽然似写身边琐事,但小说从社会的一个角落、生活的一个侧面,取其一面或择其一点,从一面一点折射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某些重大内容,体现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
故在郁达夫笔下,狭小题材也能显示当时中国社会阴暗面的侧影,平凡事件也能揭示出不平凡的社会意义。
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爱情苦闷、经济苦闷与政治苦闷,是郁达夫小说忧郁美在题材上的表现。
《沉沦》是描写爱情苦闷的代表。
作家在《沉沦·自序》中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的“他〞,是留学日本的青年,博学而喜欢深思。
主人公以巨大的热情渴求一个能理解自己苦楚的美人,得到安慰、体谅,并期望在此基础上产生爱情。
但是,人海茫茫,知音难觅,正当二十一岁的青春年华,沉入于孤独,忧郁之中。
“他〞自我诅咒、自虐自戕,最后跳海自尽.这样的题材显然是细小的,仿佛没有多大价值。
但如果联系作家的创作时代背景,追究作品中主角苦闷与自杀根源,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现实。
祖国日益贫弱,日帝日益嚣张,弱国子民,身处异国,备受歧视与欺凌,它能得到正常的爱情?岂能不苦恼,岂能不悲伤?所以,“他〞沉痛地宣告:“我所要求的爱情,大约是求不到了.〞在永别人间之前,“他〞绝望而又深情地呼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由此可见“他〞的死与祖国的贫弱,强敌的欺压密切地联系着。
在《沉沦·自序》中,作家也明确自白:《沉沦》,《南迁》两篇,“有几次说及日本帝国主义对于我们中国留学生的压迫的地方。
〞所以,《沉沦》虽描写了卑微的爱情痛苦,却是高尚的情感,与反帝爱国的政治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并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但是,《沉沦》在当时引起国内文坛的强烈反响。
后来,郁达夫用自卑自*的语言总结道:“我的这抒情时代,在那荒淫惨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过的。
眼看到的故国沉沦,身受到的异乡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那一卷当时很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①其实,舆论界非难、攻击越多,却从反面看出《沉沦》的艺术力越大了。
郁达夫小说忧郁情调与社会失业问题严重有关,他的小说描写失业痛苦的内容,占很大比例。
男子汉,尤其是青年,满腹经纶,又有才干,希望有个工作,以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和妻儿,这样的要求实在是又低又小,然而在那经济萧条、政治黑暗的社会里竟无法如愿,生活极度
拮据.这样的题材并不新颖,也不突出,更不重大。
但在描写经济苦闷的普遍题材中,作家笔端忧伤,凝重,却蕴含潜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以《茑萝行》中,主人公对妻子的痛苦倾诉,正是留学生归国而生活无着的写照.《春风沉醉的晚上》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也是郁达夫小说健康情调的例证。
但是,篇中除了刻画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外,还诉说了下层知识分子失业的痛苦,充满了伤感、哀愁的气氛。
作品写学贯中西的失业青年“我〞与女工陈二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境遇在失业煎熬中的贫困生活.这里没有正面描写谁与谁的尖锐冲突,也没有情节的波澜壮阔,似是琐细而平谈。
但篇末揭示贫困的社会根源,点出“贫民窟〞与“洋楼〞之间的对立,显然是对二十年代生活的深刻概括。
这貌似普通的经济苦闷题材,却罩上了抑郁的色调,显示了美的深度。
这类题材的选择,与作家的处境有关。
郁达夫自述:一九二二年回国,“一踏上了上海的岸,生计问题就紧逼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命运的铁锁圈,就一天天地扎紧起来了。
〞②半年后,因失业而添了许多经验,所写小说:“只想在贫民窟、破庙中去寻那些可怜的读者〞,“得意的诸君〞,是不会共鸣的③。
在《写完了〈茑萝行〉的最后一篇》中,作家直白他的“情怀〞,“只是忧郁的继续〞。
可见郁达夫对所抹小说的色调是自觉的.
《血泪》是反映政治苦闷的代表作。
该篇似是针对茅盾提倡“血与泪〞的文学而发,篇中似以抒写留学生归国后失业之苦为主,但全篇实则贯穿了一种深刻的政治苦闷。
作品一面辛辣地嘲笑弄了信仰的庸俗化,鞭挞了借主义以营私利的卑劣手段,一面以没有政治信仰为“绝大的悲哀〞主人公“我〞自白道:“读了十多年的书,却一个彻底主义都还没有寻着。
〞作品启示:那种“最新最好的主义〞,在美国研究不出,在日本也找不到。
作品确是充满了压抑感,但却使人嗅到大动荡大变革时代思想浪涛的巨响,何尝不能引人深思与探求?何尝不能激起青年寻找出路的强烈共鸣?这就在灰暗中透露一丝亮色,使人感到美的色调是深沉的.
郁达夫小说题材侧重于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也不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这种苦闷不是属于人个人的,这种苦闷虽是作家主体精神的显示,它却存在于当时青年的心中,有其复杂的社会根源。
在追究作品中主角苦闷与自杀根源,在《忏余独白》一文中,郁达夫自述兴致勃勃的从日本归国,故国却是一个“上下交争利〞,“人少畜生多〞的社会,一个“并无铁窗〞的“囚牢〞,他的处境是“碰壁,碰壁,再碰壁〞。
愁来无路,于是拿起笔来,“写些愤世嫉邪,怨天骂地的牢骚,放几句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狂呓。
越是这样,越是找不到出路。
越找不到出路,越想破坏,越想反抗,〞在《公开状答日本山口君》一文中,郁达夫进一步指出:“中国十余来的内乱,弄得国民生计枯竭了……在这军阀和外国资本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一般手无寸铁,知识发达、追求光明如饥似渴的青年,哪一个能不和我一样的飘泊,哪一个免得了这一种不羁穷苦的生活?青年的追求光明是自然性。
求之秒得,就不得不苦闷,苦闷之余,前面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往消极的方面支自杀,一条是积极进行革命,喋血……〞。
夜茫茫,路漫漫,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重担,迎拒着困难,经历着痛苦,有深思,有醒悟,有希求,有挣扎,才有所苦闷.郁达夫诉说三大苦闷的小说,虽然不揭示解决人生矛盾的正确途径,却能引起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二
郁达夫小说的忧郁美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是有独特个性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每一位文学巨匠都以其纯熟的艺术技巧,各自的风格,勾勒他所擅长的人物形象。
其性格各有其美。
在郁达夫笔下,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较少被压在生活最底层地劳动人民。
他最善于描写的是知识分子,是中国知识分子中从“五四〞至抗战前的“零余者〞。
这特别的一群站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上,独树一帜,别有风姿。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其中受到外来文学影响。
郁达夫小说中许多主人公的形象,忧郁、颓废,是受了屠格涅夫深刻的影响。
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与屠格涅夫笔下的“零
余者〞比当然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是中国特色的“零余者〞,有其中国式的共性。
他们饱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但无力反抗。
心头多恨,但无法报复.才华横溢,却无所作为。
清高自恃,洁身自好,但不被人所理解。
热爱生活富于理想,但处处碰壁。
他们大抵多愁善感,郁郁寡欢,他们或自卑自*,或消极遁世,或纵欲酗酒,甚至自暴自弃自杀。
那么,沉沦的根源是什么呢?通过他们深重的精神创伤,可以看到政治的压迫,经济的煎熬,社会制度的腐败,罪恶势力的诱惑……所以,郁达夫小说中的主角不断地诉说苦闷与不幸,不停地抒发哀怨与悲叹,无论从历史或美学的角度,都不是不可取的。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留日期间的青年,在《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胃病》、《怀乡病者》、《空虚》诸篇中,主人公“他〞、“伊人〞、“我〞或于质夫,乍看似沉缅于酒色,自伤自悼而不能自拔,但他们都有一颗反帝国的心。
这些可怜的“零余者〞,爱国有心,报国无门,自我麻醉,却也清醒,于是,发牢骚,诉不平,时时发出醒过来的人的真的声音。
他们中有的人自绝于人世,其思想境界,政治胸怀,自然与现实生活里留日学生中的陈天华、邹容等无法比拟,但作为一种别样的文学形象,留在文学史册上,也不失其意义.因为,从他们忧伤里,可以看出当时留日学生中一部分探求者的艰难历程与复杂的内心世界。
另一组是留日归国的青年,如《茫茫夜》、《秋柳》中的于质夫,《落日》中的Y,《血泪》、《茑萝行》中的“我〞,等等。
这些人物学成归国,无所事事,内心充满了寂寞、凄凉,感到一种“日暮的悲哀〞。
这些人物除了情绪相同,还有相似的经历遭遇,处境与性格:家道中落,辗转流离.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彼此呼应,互相补充,简直可以当作系列小说看.这些人物虽然没有呐喊与反抗,这些作品虽然不是鼓声或号声,但他们的低泣和哀鸣却也令人心颤,令人感到沉重、压抑,促人从荆棘中走出一条路来.
通过以上“零余者〞的形象,还可以看到人物落魄潦倒的共同境遇:落寞、凄凉、抑郁、灰冷的共同心绪,使作品笼上沉郁的艺术气氛。
这种艺术情调,显然和作家的忧患意识与困窘生活有关。
早在日本留学时代,尽管岛国风光绮丽怡人,但郁达夫内心充满了隐痛、悲愤、颓丧与绝望.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大日本主义〞气焰逼人,恶浊的社会风气,被侮辱被欺凌的处境,都迫使他低吟充满仇恨与忧郁的歌.郁达夫回国后,为饥饿所驱,东奔西走,看到的是龌龊腐败,鬼蜮弄旌旗。
理想的肥皂泡,被现实的恶风吹破了。
于是作家只好通过人物的嘴,叫喊苦闷,宣泄悲愤.郁达夫在作品中的主体表现与情绪表现是充分的,因而激起了读者的强烈的共鸣,领略艺术的情感,感受艺术美的熏陶。
三
忧郁美还表现在郁达夫小说的表达手法上,也具有独特性。
明显自叙传形式与强烈的抒情色彩则其小说独特的表达方式.
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形式是受日本“自我小说〞即“私小说〞的影响.“自我小说〞强调“我〞是一切艺术的基础,主张“把这个‘我’不用假托而朴实地表现出来〞。
郁达夫受其理论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有自传的色彩〞,“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因而郁达夫身体力行,彻底实践了这些主张,因而作品多以第一人称“我〞,而用其它的人称则会失去文学的真实性。
纵观郁达夫小说,除少数几篇如《出奔》外,均用第一人称的“我〞,或第三人称的“他〞、“Y〞、“于质夫〞等,都可看到作家本人的经历、特征或影子。
郁达夫在小说中真实表现自我经历,反映自己的生活轨迹,特别是忧郁、感伤、苦闷,但又不等于自传。
他虽自称是“零余者〞,但并没有变态、颓废、自杀之类的心理与行为。
他日常生活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作品中体现自己一些影子,表白那一时代部分知识青年的苦闷,充分地提供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的一些真实材料,因而这个“我〞获得了一定的典型意义,从中可看到社会的重压与时代的阴影。
,往往集中描写主人公,陪衬人物较少,情节曲折变化不多,随笔倾泻,结构是松散。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两篇,较多接近小说体裁,内容主要是反映工人生活的,其实这两篇
何尝不可以当作自叙传体来看?文中着力刻画的是“我〞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我〞在“薄奠〞,甚至可以说是以工人陪衬“我〞的痛苦。
《薄奠》主要是刻画了人力车夫的优秀品质、贫困境遇与悲惨结局,但更集中刻画的是“我〞。
文中写“我〞无力养活远隔千里之外的妻儿,寄居在人海的皇城里,极度忧郁。
写了“我〞坐洋车,觉得生活还不如车夫,写了“我〞同情车夫,悄悄送表去.最后,写“我〞买了纸糊的洋车,公然与车夫的妻儿一道走坟祭奠车夫。
面对大街上用目光鞭挞“我〞、凝视“我〞的“红男绿女〞,“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全篇情节单纯,人物简单,彼此也没多大纠葛,都生活在时代的激流之外似的.篇中的“我〞贯穿始终,分明有着郁达夫自己的身影。
一九二四年,郁达夫只身在北京,孤独凄清。
诉穷道苦,不满现状,满腹抑郁不平之气,都是郁达夫式的。
郁达夫自叙传形式的小说,除表现自我的外在经历外,还表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无论感伤的叹息,悲愤的控诉,无论直接的抒发或间接的表达,都是为表现这个被封建专制主义扼杀的“自我〞.这个“自我〞,即使在《银灰色的死》、《迟桂花》这样虚拟的作品中,依然可以从作品中的“他〞,“我〞身上,看到作家“自我〞特征,听到“自我〞敞开心灵诉说的声音。
强烈地直抒胸臆,将愤世的洪涛决口而出,直率地暴露“自我〞,特别是自省内心花怒放的不美丽处,需要很大的勇气与艺术功底。
其小说的确是毫无顾忌地剖析灵魂深处的矛盾,赤裸裸地彻底地暴露作家的主观世界,尽情地宣泄“自我〞的三大苦闷,满纸牢骚、怨愤、诅咒,和盘端出所思所感所欲,包括一般人不愿不敢不屑暴露的东西,从而获得了读者的信赖与共鸣,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在《忏余独白》中,郁达夫自白写《沉沦》时一泻无余的心情,根本不考虑技巧问题,只觉得“不得不写〞,“只能照那么地写〞,“正如人感到了痛苦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哪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着的乐器之音和洽不和洽?〞《沉沦》中的“他〞偶窥少女裸浴后,有一大段心理描述,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他〞卑微而又复杂的心态,将情欲的波动上升为作者自责的道德心理冲突。
《茫茫夜》,《秋柳》中的于质夫每次走进*院,内心总有一场自我苦斗,而在纯洁青年面前,他又进行坦率的自责和虔诚的忏悔:“啊啊,你们若知道了人的内容,若知道了我的下流的性癖,怕大家都要来打杀我呢?〞于质夫和“他〞都在沉沦中,但又不甘沉沦,每次狎*后“每深自痛悔,切齿的说,下次总不再犯了〞。
郁达夫通过纤细,率直的心理描写,让人们看到现实黑暗对人性的毁灭,又让人们看到毁灭中的主人公欲拔不得的自责与忏悔,这既不是“既要当*子,又要立牌坊〞的伪善,更不是作者对沉沦中人物作道德上的宽宥和开脱,而是引导人们对导致人性扭曲的社会根源作理性的反思,其中蕴含着给人一种忧郁艺术之美。
《十一月初三》就是一篇典型的心境小说,该篇简直可以说是《薄奠》的续篇,该文用十个片断,琐记“我〞生日那天从早到晚的心境.“我〞心似寒灰、枯干,但没有塞死一切情感。
“我〞孤独地忧郁在街上乱撞乱走,逛戏园,下酒馆,觅知音,没有理想,没有未来。
“我〞的遭遇没有特别的不幸,但“我〞却感到痛苦之深重。
这是只有失掉精神支柱,失掉生活平衡的人,才有如此的体验。
人生简直太悲凉了,这是什么样的社会啊?环境压抑、窒息、扭曲人的合理愿望,愤懑、怨恨只能在心海里汹涌,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怎不忧郁?
借景抒情,间接表现自我,也是郁达夫自传体小说的表达手段。
其自传体小说中的景物,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丽景象,看来都是芳草流水之类.以描写富春江的美丽风光而言,饱和着“我〞的情绪,体现出“我〞的人生态度。
《烟影》、《纸币的跳跃》、《东梓关》这三篇都写了富春江的自然景色,但心绪有些差异。
《烟影》描写了江上的美景,起的是反衬作用,童心的来复是暂时的,游子心绪悲凉灰颓,豪气销磨殆尽。
篇中借严子陵的醉心山水,抒发对军阀混战的不满,对富贵神仙的鄙视.《纸币的跳跃》写初冬江上故里清晨的景色.穷教员的文朴,已经没有勃发的诗兴,只有哀戚;只有伤感往事的回思。
《东梓关》的景物意境恬淡超脱,全篇末见伤感与哀叹,但从朴素的景物描写中,可见文朴隐痛在心,因而看透世事,消极遁世,实则是与当时社会势力对抗,与邪恶不同流的表现,至于如《沉沦》等篇,将大段景物
描写溶入于人物心绪之中,景随情变,诗情沉郁,增添了自传体小说的魅力.另一类小说,如《过去》写一个飘零的青年知识分子李白时,在M港疗养,巧遇风尘知已老三,但旧情幻灭了,过去的,永难弥补。
景物只有零星几笔:鸣鸣的冷风,煞煞的落叶,灰黑的浮云,蒙蒙的细雨或灰莹的太阳,都与离人对往事的惆怅与凄凉心绪是一致的。
全篇荡漾着忧郁、伤感、阴沉的诗的旋律.自然、流畅,使人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
郁达夫小说之美,还体现于语言的直率、真诚、朴实。
直率、真诚是郁达夫最独特的品格,是他个性中夺目的闪光点。
其直率、真诚的独特语言风格,正是他的作品的语言魅力所在,也是广大读者喜欢他的作品的奥秘所在.小说直率真诚朴实的诗性语言,传达出现实忧郁情绪,折射出时代的逆光。
《春风沉醉的晚上》以叙述朴实,从容流畅的语言,表现出挣扎在现实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痛苦生活和质朴的情感,隐隐之中具有一种忧郁之美.
郁达夫小说的忧郁美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其小说是独特的艺术作品,是低压、阴霾时代的产物。
小说以深沉、伤感、抑郁的美学风格,表现了深刻的时代苦闷,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层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