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救赎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与救赎的灵魂
作者:张玉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4期
摘要: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我带你去那儿》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从肉体到精神的探索之路。
个体在成长期间因心理受挫而形成的创伤,这种创伤在个体的整个成长历程中以一种隐蔽而有力的方式对个体产生影响。
主人公由于爱的缺失,对爱展开追寻,最终顿悟,灵魂得到了救赎。
关键词:创伤;救赎;爱;顿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5-93-02
一.引言:
她是个奇才。
许多人,特别是作家,面对她犹如面对新的挑战,因为她创作了如此之多的作品。
她的每一部书都因其高水准而令同行惊叹不已。
美国作家兼编辑丹尼尔·哈尔波恩如是说,她就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欧茨多产而又多才多艺,兼具学者和作家身份,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物,吸纳众多文学大师和思想流派的影响,经过不断探索和创造,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她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多种手法,处理多种题材,做到高产高质、市场畅销并具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气韵,有“出色女文人”及“女福克纳”之称。
欧茨曾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欧亨利短篇小说连续成就奖、拉默德笔会终身文学成就奖、英联邦杰出文学贡献奖和其他多种文学奖,两度进入为数极少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提名。
二.作品简介
欧茨的小说《我带你去那儿》是一部女性体验和心理探索小说。
作者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手法写一个女大学生从肉体到精神的探索之路。
书中的女孩似乎没有姓名,她出生不久母亲就死了,从此她生活在缺乏爱的家庭环境里。
上大学后,为了寻找姐妹情她加入了女生联谊会,结果被开除;她爱上了一个哲学系研究生,又陷入了一种无望而病态的恋情,最终心碎地离开了这个男人。
最后她又去看望原以为已经过世的垂危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她找回了过往生活的片断,获得重生。
三.爱的匮乏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个体在成长期间因心理受挫而形成的创伤,会形成一种顽固性的心理症结,而这种心理症结并不能随着伤害事件的完结而消失,相反,会一直隐伏在个体的潜意识深处,并在个体的整个成长历程中以一种隐蔽而有力的方式影响,制约着成长个体的行为意志。
在《我带你去那儿》中主人公生活在无爱或者少爱的环境中,她缺乏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爱都享受不到,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往往会给在成长中的女性一种创伤性的影响,并以一种情结的形式暗潜在她们的内心深处。
从阿尼利亚出生开始,也许就是一切无爱的开始。
她的母亲因为她的出生去世了,全家人把这个问题都归咎在她的身上。
自小失去了母爱,阿尼利亚没有像正常的孩子一样体验到母爱是什么样子的,她的内心一定极度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怀。
母亲的温柔,母亲的爱抚,甚至母亲的责备,她都从来没有得到过。
母爱的缺失就像大地缺少必要的养分一样,这使得阿尼利亚对爱是极度渴求的,她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然而,事实却是相反的。
心中对爱的渴望与现实生活中爱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阿尼利亚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不可磨灭的创伤性记忆。
阿尼利亚是四十一岁的母亲生下她后死于癌症,她就被全家人认为是害死母亲的罪魁祸首。
因此,祖母、父亲和三个哥哥都对她另眼相看。
她似乎连确切的名字都没有。
虽然她的母亲给她起过洗礼名字,但没有人用她的名字称呼她。
甚至她的父亲都称呼她为“你”,“他似乎忘了我的名字,从不叫我的名字,叫‘你’就够了。
我也只能指望他叫一声‘你’。
”父亲“从不吻我”,当他吸烟时,“要是我壮着胆子眯起眼睛或是咳嗽几声或是轻轻地摆摆手来驱散烟雾,父亲会立刻直截了当地说:‘你不喜欢烟味儿,最好到别处去’” 。
父亲外出打工,往家里打电话时,哥哥们挨个儿和父亲通话,“我”排在亨德里克后面焦急地等待,想和父亲说上两句。
但每次我还没拿起听筒,父亲就说“硬币用完了”,“被接线员挂断了”。
父亲更是因为母亲的亡故而失魂落魄,对阿尼利亚一直很疏远,而且常年外出不在家。
可怜的小女孩被迫与祖父母生活,然而,祖父母对她也很严厉,总是“带着不满和责备的口吻”和她说话。
大人们对她的生活态度一直困扰着她,使她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和累赘,是个多余的人。
这些都在阿尼利亚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使得她极度渴望对爱的寻找。
四.爱的追寻
1.姐妹情
由于性格内向,主人公只得从书本里寻找慰藉,她成功获得一笔奖学金进入锡拉丘兹大学。
由于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家里也只有三个哥哥,没有姐妹,来到大学以后阿尼利亚很想尽快融入到这个姐妹之间的大家庭——姐妹会。
她渴望的是一份纯洁,互助,共勉的友谊和姐妹感情。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姐妹会的成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她们根本不理会功课作
业,毕业后她们的目标就是嫁给一个有钱人。
阿尼利亚是不同的,她能够被允许进入姐妹会是大家希望她帮她们写学期论文。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和环境之间有一种平衡稳定性,就是作为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他必须对环境做出同化,顺应的调节,以达到某种平衡,这样,生命的形态才能维持。
阿尼利亚在这种环境中,不想被孤立,只有尽量融入进去成为其中的一员。
由于自小家庭中爱的缺失,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对爱的追寻,从没停止过。
姐妹之情在家庭中更是从没体会过,她渴望那种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怀,于是就自己做出调节,去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在女作家欧茨笔下,这些女大学生人性扭曲,精神空虚,贪图享乐,不愿对社会承担责任,对别人漠不关心。
冷酷是她们的代名词。
她们嘲笑她的破衣烂衫,素面朝天,却没有看到她的刻苦与努力,没有看到她的善良,勤奋,好学。
阿尼利亚为了应对昂贵的学费,疲于奔波在打工的路上,一刻都不敢停息。
她学习成绩优异,然而却总是被人遗忘,学校的老师不记得她的名字,她好像被人们彻底遗忘了,就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从卡帕姐妹会的女生那里,她收获的只有冷脸、孤独、鄙视,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关爱和真诚。
2.母女情
现实世界没有她所渴望的母爱,这样,年纪相仿的塞耶夫人则担当了这个替代品。
塞耶夫人是卡帕联谊会的英国籍舍监,她自始至终也不知道主人公叫什么名字,可是孤独的主人公还是幻想能从她那儿得到母亲般的温暖。
塞耶夫人随口一句“亲爱的”就能让主人公欣喜若狂,而主人公对塞耶夫人的崇拜也溢于言表。
然而,塞耶夫人为了捍卫自己所谓的尊严和荣誉,把误入她卧室而发现她秘密的主人公开除,并且不惜违背道德理念,在主人公的档案记录里写下谴责的字句。
主人公的良苦用心没有得到回报,而是再次受到伤害,带着一颗受伤的心离开了。
3.爱情
波伏娃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女性在建构性别自我,获得精神成长是极其艰难的,每一次艰难的反抗或许都会伴随着潜意识的臣服,每一次奋力的突围却又暗含着某种不期然的陷落。
如花的少女都会渴望一份纯真的爱情,阿尼利亚也是一样的。
说是一见钟情也好,他就是对哲学系的黑人研究生马休斯有了好感,尽管只是在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的声音令他着迷。
在对姐妹之情和母女之情渴望而不得的时候,她对爱情的渴望程度可想而知。
阿尼利亚不在乎种族的问题,不在乎他老学究的态度,不在乎他对她的冷漠,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感情,用心去爱。
阿尼利亚在这个时候作为女人,放弃了自我,放弃了一切只为了自己的爱情,马休斯对她好一点,她都特别感动。
然后,很偶然的一次机会,阿尼利亚发现了马休斯有妻子和孩子,这使它对爱情彻底绝望。
阿尼利亚在成长中一直缺乏爱的围绕,个体在潜意识中已经对过去形成了一种症结,她渴望得到爱,得到家庭的温暖,在过去她一直没有得到。
她希望在马休斯的身上弥补创伤,然而换来的却是更深的伤痛。
亲情,爱情一直都制约着她的成长。
五.爱的顿悟
个人只有努力挣脱这无形无影而又无处不在的罗网,把自我从灵魂的暗夜之中解救出来,才能实现心灵的丰盈和人格的完善,而这实际上正是一个心灵获得救赎的过程。
当得到父亲病危的消息之后,阿尼利亚独自开车回到了父亲的住处,一路上所经历的事情让她迅速成长,她感觉到自己变得坚强,她的创伤在慢慢愈合,她的精神在慢慢变得强大,她已经不是一个柔弱的小女孩了,她在变成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
在重重创伤之后,她的灵魂得到了救赎,得到了升华。
“如果我们之间的事有了结果,有一天,我会带你去那儿”既是主人公的承诺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这个曾经失去爱的女孩,如今终于走出心中的创伤,救赎了自己,走向了新生。
参考文献:
[1] 、高颖娜,《我带你去那儿》中的隐喻与象征,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51)
[2] 、王卫卫,成长与顿悟———读欧茨的《我带你去那儿》,安徽文学,2011 年第4期(41)
[3] 、高小弘,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