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测度与区域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永江,袁俊丽,刘雨潇.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测度与区域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7):236-24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07.032
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测度与区域比较
张永江1,袁俊丽2,刘雨潇2
(1.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北京100122;2.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为分析乡村振兴期间我国财政支持乡村发展效率,基于2015—2019年全国30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指标,通过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1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估,并运用Tobit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静态视角看,2015—2019年间,我国整体财政支农支出综合技术效率较低,规模效率相对较低是关键制约因素。比较地区差异发现,中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综合技术效率指数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2)从动态视角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降低了0.7%,技术效率指数降低0.6%,技术进步指数降低0.2%。(3)综合技术效率及分解效率回归结果显示,财政自给度、农户投资水平、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村金融活跃度对综合技术效率有积极影响,财政支农比重、城镇化水平对其有负向影响。对规模效率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影响综合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论对优化财政支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财政支农效率;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812.8;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07-0236-08
收稿日期:2022-06-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873066)。
作者简介:张永江(1974—),男,山东邹平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事业研究。E-mail:1752624258@qq.com。
通信作者:袁俊丽,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E-mail:2019218006@stu.njau.edu.cn。
“三农”问题一直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期的新格局下,农业农村发展依旧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短板。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意味着我国农业农村正式迈入历史新阶段,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生态、经济等领域稳步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资金来源,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规模不断增加,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20年数据显示,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年均增长率达到11 41%;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2020年达到9.75%,比2007年上升2.91百分点。但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积聚了资金投入波动幅度较大、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涉农资金管理混乱、地方财
政监管不到位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1-2]。在乡村振
兴战略的新形势下,探究财政支农整体效率表现及
其影响因素成为当前急需攻关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尽管已有研究对财政支农效率评价展开了丰富的讨论,但是学者们较多从经济效率单一角度来
衡量财政支农的投入产出效果[3-6]
。然而,在乡村
振兴战略时期,生态环境、文化发展因素日益突出,仅从经济角度评价财政支农效率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亟待农村生态、文化等多维度对财政支农效率综合评价。尽管一些学者将效率评价指标扩展至
涵盖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维度[6-7],但是相关研究
选取指标较少,无法全面反映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更难以体现财政支持农村发展效率特征。
关于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已有研究围绕财政政策变量和经济社会因素,探讨财政支出规模、财政自给度、城市化水平、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地理位置、制度环境、农户参与度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财政支农效率的影
响[8-13]。但是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综合技术效率,
鲜有对其分解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无法深入理解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激励因素。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往研究难以从实践层面精准地对改进财政支农效率进行指导。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以下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构建符合乡村振兴目标要求的效
率评价体系?财政支农整体效率表现如何?财政支农效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构建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体系,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SBM-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2015—2019年我国各省财政支农支出的静态效率以及动态效率,并通过Tobit随机效应面板回归模型考察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水平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已有研究提供有益补充与借鉴,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1 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测度1.1 测度方法
1.1.1 SBM-DEA法 本研究采用Tone提出的超
效率SBM-DEA模型[14]
测算财政支农支出的静态
效率。相比于超效率DEA模型,该模型假设投入和产出可以按不同比例变化,对决策单元(DMU)测度更加准确。模型基本形式如式(1)和式(2):
minρ
=1+1m∑mi
=1S-
i/xik
1-1q
∑qr=1S+
r/yrk
;(1)
s.t.∑n
j=1,j≠k
xijλj+s-
i≤xk∑n
j
=1,j≠kyijλj-s+
i≥ykλj,s-i,s+r≥0r=1,…,m;r=1,…,q;j=1,…,n(j≠k
)。(2)
式中:ρ
为效率值;n为决策单元DMU的个数;m、q分别表示投入和产出的个数;s-i和s+
i为模型中的松弛变量;λj为各决策单元的权重向量;xik、yrk分别表示决策单元的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
1.1.2 Malmquist指数模型 本研究选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财政支农支出的动态效率,模型基本形式如式(3):
Mi,r+1(xt
i
,yti
,xt+1i
,yt+1i
)=Dti
(xt+1i,yt+1i)Dti(xti,yti)·Dt+1i(xt+1i,yt+1i)Dti(xti,yt
i
[]
)1/2。(3)式中:xti
、xt+1
i分别表示第i个地区在t、(t+1)时期的投入向量;yti、yt+1
i分别表示第i个地区在t、(t+1)时期的产出向量;Dti(xti,yti)和Dti
(xt+1i,yt+1
i)分别表示以t
时期为生产技术基准时,时期t和时期(t+1)决策单元与技术前沿面的距离函数。M值表示由t到t+1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M>1表示总效率提高,M<1表示总效率降低,M=1,则表示总效率没有变化。
Mi,t+1(xt
i
,yti
,xt+1i
,yt+1i
)=Dt+1i(xt+1i,yt+1i)Dti(xti,yti
)EFt+1iDti
(xt+1i,yt+1i)Dti(xti,yti)Dt+1i(xt+1i,yt+1i)Dti(xti,yt
i
[]
)1/
2TCt+1i
。(4)
式(4)表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的分离。其中,第一部分E
F表明t~(t+1)时期生产效率变化;第二部分TC表明t~(t+1)时期技术变化率。进一步放松固定规模报酬假设,可得式(
5):M
t,t+1
v,c
=Dt+1v(xt+1i,yt+1i)Dtv(xti,yti)×Dtv(xti,yti)Dtc(xti,yti)Dt+1v(xt+1i,yt+1i)Dt+1c(xt+1i,yt+1i[
])×Dtc(xti,yti)Dt+1c(xti,yti)·Dtc(xt+1i,yt+1
i)Dt+1c(xt+1i,yt+1
i[]
)
。(
5)1.2 指标选取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再局限于经济方面,而是向人居环境、文化氛围、农民生活、乡村产业等多个方面拓展,这凸显
了以往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体系的局限性[13,15]
。
因此,本研究参考中央和地方涉农政府部门出台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从投入和产出2个方面构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在投入指标的构建上,考虑到各省(市、区)财
政支出数据的可得性,参照石磊等的研究[
16]
,选择人均财政农林水支出规模作为效率评价的投入变量。产出指标的构建包括农业产业发展、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乡村文风和文化治理、农村居民
生活水平4个方面。具体产出指标设计如下:
一是产业兴旺维度指标。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柱,该指标包括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条件2个方面。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选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作为农业发展代理变量,选取农业综合机械化、农田供水普及率、农村用电水平反映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二是生态宜居维度指标。生态宜居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着力点,包括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17]
。具体选择绿化覆盖率反映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宜居情况,人居环境宜居维度选择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这3个指标反映农村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