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书评
余秋雨山居笔记的看法
余秋雨山居笔记的看法《山居笔记》作者是余秋雨,该书是作者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感悟,一起来看看吧!余秋雨山居笔记的看法1浑厚的文字背后,坚实的文化背景支撑。
这种文化背景犹如排山倒海,到了笔尖成了文字就成了涓涓细流流入心间。
每每我捧着余秋雨的书沐浴着温和的月光和徐徐海风品味的时候,总是对“黄金屋”“颜如玉”体会深刻。
这已经是我第二遍读《山居笔记》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公司论坛上,电子版的。
电子版的文字虽然与印制版相同,但毕竟直接给予的只是文字。
而在明亮的办公室,电话,传真机及传真机的声音,也很难让人去品味。
只能说,这个时候,无数个盒饭端到我面前,我要挑出非快餐的午餐,慢慢体会。
感谢公司论坛,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只要你去求书,基本上可以满足。
虽然不直接接触前线营销,但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及商海中,还有那么多同事与我这种没有什么文化甚至有些浅薄的人志同道合,我也满足了。
人生真是有很多遗憾,我喜欢语言而且自认在语言方面小有天赋,因此高考的时候也一心填报语言类的学校,但最终因为非成绩类的因素学了财务。
虽然财务专业在我高考的时候炙手可热,但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学它。
因此大学四年浑浑噩噩的混着,专业课没有好好学。
在其他同学拼命考注册会计师的时候,我却大声宣扬,我不会做财务的。
人生无奈,毕业后我还做了财务而且做到现在。
不敢说有大建树,但凭此混口饭吃,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吧。
在老公和自己的努力工作下,我过上小富的生活---这个小富,当然指的仅仅是有了够住的房子,有了够花的银子,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和可能随时开会家的车子。
或许在这种时候,我才能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有人研究过,中国真正能做学问的,都是家庭背景相当殷实的。
有些人,虽然也登上科学的高峰,但他的确不是热爱科学,而是想通过科学这条路摆脱他的困境。
我,在生活的二十九年中,从来没有想过,我该以何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境态来生活的问题。
余秋雨山居笔记的读后感
余秋雨山居笔记的读后感我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文集,特别是《山居笔记》,下面是为你了“余秋雨山居笔记的读后感”,希翼能匡助到您。
以往我读书多是为了娱乐,所以更喜欢故事类的书籍。
在读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后,我发现原来散文可以“在古代废矿中拾拣至今仍有热量的矿渣”,可以表述想不通的苦闷,可以展现一个文化人的文化解读。
读散文更像是与一位智者的对话,既长见识,又有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成长。
有些语句百读不厌,读后回味无穷,有参禅悟道之感。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始,以《历史的暗角》终,一大一小,一明一暗,出乎意料。
为了世纪性的辞别和展望,作者在关注一系列重大社会命题的同时,顺便把目光注意一下特殊的存在。
原本作者认为“有谁真正会把文人的唠叨当一回事呢?”然而他的文章却引起宏大反响,证明他在古代废矿中拾拣至今仍有热量的矿渣是对的。
尽管有人批评,他的文章还是默默地征服了更多的人。
这位学院派学者能被世俗承受,主动辞去官职又参预各种文化筹画,不标新立异又受人关注,还在海外产生宏大影响,怎能不引起别实用心的人的妒忌?他却主张大力消解文化界的无谓纷争,省出精力去与世界上大量违背人性人道、侵害人民利益、玷污人类尊严、阻挡文明事业的恶人恶事战斗。
拥有如这人格、如此胸怀的人,他的文章怎能不受欢送?我是东北人,却不了解这片“流放者的土地”,这座渤海国的“脆弱的都城”,实在愧对创造了它们的先人。
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之为“宁古塔”。
此前我往往吃到宁安又大又甜的西瓜,却从来不知道那些南方的流放者在这里经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他们中的文士面对苦难的种种表现使我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强大作用力。
正如作者所说:“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
”在遥远的古代这儿曾经屹立过一座与唐朝首府长安的格局温和派一样的都城,却被游牧民族所灭,只留下一片废墟。
其中蕴含着城市与农村的矛盾。
作者将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搏斗提醒出来,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山居笔记读书感悟》
《<山居笔记>读书感悟》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通过对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余秋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中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余秋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他以生动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此外,余秋雨在书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让我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文化的关注,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山居笔记》让我对历史、文化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余秋雨的文学才华充满敬佩。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著作,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阅读。
阅读《《山居笔记》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教会了我要关注历史、文化和社会,以及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如果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相信你也会从中获得很多
启发和感悟。
《山居笔记》书籍个人读后感范文
《山居笔记》书籍个人读后感范文这个暑假,我虽然没有读很多书籍,但有了挺多的心得与体会。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
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散文家,他的语言清新自然,文笔通顺流畅,时不时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就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且深深地沉沦在文章里“不能自拔”、回味无穷。
无论是人还是文章,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典范。
在《山居笔记》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和《历史的暗角》。
先谈一谈《一个王朝的背影》。
这篇文章以清王朝为背景,以康熙的“长城”——避暑山庄为线索,开始了与清朝的谈话。
文章的开头以康熙的人生与能力入笔,写到了“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
所以他在避暑山庄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去那里打猎,也算是一种浩大的军事演习。
这就是康熙作为一个君王的伟大之处,无形胜有形,便可以不再去修长城。
他不但精通中国文化,而且熟知国外名人所著的几何与自然科学的学说著作。
他“将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使那个时代强盛无比。
而到了他的后代乾隆那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康熙的“长城”突然变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与荣誉的地方,“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详的气氛”。
紧接着,排斥了外国文化并只限定在广州开放外贸,从而导致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
之后的嘉庆在避暑山庄看到了父亲的功德,不禁觉得身上的担子太重。
这就使之后的子孙在这种压力下一步步带领清王朝走向衰败。
在清朝灭亡后,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自尽;余秋雨先生在文末的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在《历史的暗角》这篇文章中,余先生列举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臭名昭著的小人,并且详细的分类为: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
小人在中国人的心中,自古就有一种范畴,卑鄙的、邪恶的、损人利己的人都会被人们自动划分到小人这一行列中去。
读《山居笔记》有感读后感
读《山居笔记》有感读后感
《山居笔记》是王安石写下的一部非常脍炙人口的名作,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王安石的高超的文学才能,他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了山野的景色,描述山水的景色,刻画山里人的生活,以及他对国家、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他对山水景色的刻画更是令人难以忘怀,如清丽宁静的江南野景,令人惊叹不已;如秀美的华山之上,更令人神往不已。
王安石的文章更突出了他扎实的思想功底,他不仅仅是单纯从芸芸众生中状似宁静,更是从细微处把握兴衰变迁,也把握住图利变乱,深谋远虑,更细密阐发之处,显示出他的深厚的功力。
通过《山居笔记》,我深深地被王安石的文学天赋、高超的智慧所震撼,这本书不仅构筑起一座高耸的思想之塔,更使我知晓了生活中处处都要有一颗宽容之心,更是在让我思考如何避免自己变成一个习惯了欲望的人。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山居笔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它以描绘山居生活为主题,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清新的文笔,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读完《山居笔记》,我深受感动。
陶渊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在文中写道,“山中无历日,世事一何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的厌倦,他希望能够远离纷扰,过上简朴安宁的生活。
这种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让我深受触动。
在这部作品中,陶渊明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他在文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文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平和。
读到这些描写,我仿佛也置身于山野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除了对自然的热爱,陶渊明在《山居笔记》中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道德的追求。
他在文中写道,“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七八。
然则人生在世,何必苦苦追求名利,不如心安理得,安享天年。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名利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心安理得,而不是追求名利。
这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使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山居笔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和对自然的赞美,作者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这种态度和思考,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继续影响着后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山居笔记天涯故事读后感
山居笔记天涯故事读后感《山居笔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
这部小说以山居为背景,描述了一段虚构的天涯故事。
通过主人公在山居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智慧。
读完《山居笔记》,我感慨万千,深受启发。
下面我将就书中的天涯故事进行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请容我简要介绍一下《山居笔记》这部作品。
它是一部由短篇小说构成的文集,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短篇小说之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
全书共分十八卷,共计一百零六篇。
书中主要以男女间的情感、性格、命运等题材为主线,以散文和小说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明代社会百姓的生活、伦理和风土人情。
书中第十七卷和第十八卷则是描述了作者在山居中所阅历的天涯故事。
在这两卷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拓展书中的主题,旅游见闻,博物杂谈,以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批判性说明。
在这些故事中,作者以对身边环境的真挚感受和对世界的深刻思索,表现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智慧。
书中天涯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山居中所见闻的种种让人感慨不已。
作者通过几篇小说,将天涯之事娓娓道来,引人深思。
其中有一篇小说,是作者以短篇小说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女子的遭遇。
这位女子经历了种种变故,最终在风雨中离开人世。
她的遭遇让人唏嘘,同时也让读者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一篇小说,则描绘了一个贫苦书生在异国他乡的生活。
在异国他乡,他遭遇种种困难和不公,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个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
而另一篇小说,描绘了一个富家子弟与一个山村姑娘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对两个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真挚和复杂。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人思考了身份和命运对于爱情和幸福的影响。
这些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深刻地剖析了人性、命运和社会。
他用细腻、真挚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沧桑与无常,让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同时,他也不失对理想和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山居笔记》是明代文学家陈维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描绘了作者在山中修炼的心路历程和感悟,展示了他对生命、自然、人性的思考和体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整个书籍分为十篇,主题涵盖日常生活、自然景观、心灵修炼等方方面面。
其中的《山中杂记》这一篇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他生活的山野为背景,以平淡的笔触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观察和感悟。
在《山中杂记》中,作者以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美。
他观察到了大自然中微小的事物,像是“林庐云确,薄雾孤峰”,或是“鸟都依凤传鸣,虫亦随暖意作吟”,或是“落叶皎皎,桐萧簌簌,宵燎延明;松牖迢迢,篱鸟漫漫,云烟袅袅。
”这些景象都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之处。
作者的描写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同时,作者也描绘了人们与自然相互影响的情景,比如“宿者既闻鸡鸣翠,来者如闻瑶台铃韵。
”这些细节描写和对场景的捕捉,使得读者不禁沉浸其中,仿佛亲眼目睹了这美妙的景象。
然而,作者对自然的描写不仅仅是着力于形象的刻画,更重要的是他对自然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启示。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完整而有序的整体,每一个生命体在其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他写道:“参同天地者,与成田矣,与死田矣,与超生田矣”。
“天地不与寿者争长,与死者争能”,“真山与谷无味,无山无谷为真”。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人要对自己的处境有所认知,要知道自己的存在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只有抛却浮躁的欲望,融入自然,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此外,在《山中杂记》中,作者还对人性进行了一番思考。
他以“欲望”和“功名”为主线,展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虚荣。
作者通过自己的修行和看到的事物,认为欲望和功名只是人生中的过程,并非人生的全部。
他写道:“志趣萧然,取舍切分。
成长地秉岿然自画。
2023年读《山居笔记》有感
2023年读《山居笔记》有感2023年读《山居笔记》有感1《山居笔记》这本书有点深奥,具有挑战性,但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认识了古代的文人和现代作家,如苏东坡,冰心,李斌父子等等,非常精彩。
《山居笔记》的作者是余秋雨。
他本是余姚人,后来被划分到慈溪,10岁因父亲工作原因全家搬到了上海。
他为了写《山居笔记》,辞去了学校的行政职务,隐藏在山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查找资料,共花了两年时间。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古代的一种惩罚形式--流放。
流放者们被带到一些荒芜人烟的地方生存。
让我震惊的是,只要一个人被流放,就会把亲朋好友都连带,或者说是牵连九族。
他们在那里生活地十分艰难,有些甚至在路上就倒下了,并且流放完毕后还要给公家当奴仆,十分辛苦。
他们同甘共苦,共度难关。
我欣赏他们坚强的意志,让我惊叹。
余秋雨在书中批评了一些昏君,由于以前不允许大家说“小人”,“围啄”等词,但余秋雨说:“既然一切都来自于苦难,你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山居笔记》的内容很广泛。
书里写了清王朝的衰败,苏东坡的事迹和科举等,增加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我非常喜欢。
2023年读《山居笔记》有感2读完《文化苦旅》,找来它的续篇——《山居笔记》,又有另一番感受。
我觉得《山居笔记》写得比《文化苦旅》更好些,更有深度些。
十一篇__,虽然每一篇__的篇幅比较大,但内容却不会把某个点反复重叠描写,而是在开头设下悬念,让读者对下文产生好奇感,再带着好奇感读出作者的分析,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想法。
难道这一篇篇__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体会吗?这次,余秋雨教授又一次带着我更深刻地品读中国那沧桑的历史,带着我一同去感受、一同去体会,体会文学中的历史,体会历史中的文学。
《一个王朝的背影》带我们走进了离我们最近的王朝——清朝,让我们知道中国曾有“康雍乾盛世”值得骄傲的时代,曾有一代代明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到清朝渐渐衰落,让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京城被英法联军威胁着,咸丰皇帝带着大量白银逃难,圆明园被烧毁……让我们感到耻辱。
余秋雨山居笔记读后感
余秋雨山居笔记读后感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是一部以描写自然山水、山居生活为主题的散文集,通过作者在山居的生活体验,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感悟力,对自然山水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绘。
他以一种细腻而又深沉的笔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在他笔下,山水树木、花草虫鸟都成为了生动的形象,展现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
同时,余秋雨对自然的描写还融入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意蕴。
除了对自然的描写,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还对山居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和纯粹。
在这种生活中,他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同时,他也意识到了山居生活的不易和孤独,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放弃和超脱。
这种对山居生活的深入思考,让人不禁感叹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追求。
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还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对人生的意义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寻找内心的栖息地,而不应该被物质所束缚和困扰。
同时,他也强调了对于内心的修养和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认为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引发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是一部充满魅力和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自然、山居生活和人生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阅读《山居笔记》,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还可以得到关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对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修养内在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最新文档】山居笔记书评-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山居笔记书评篇一:山居笔记书评《山居笔记》书评《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创作成的,共11篇文章。
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将写作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
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
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随后,余秋雨便创作了这本《山居笔记》。
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
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
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
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山居笔记书评
山居笔记书评记得当时读《文化苦旅》时对的佩服以及对文中所叙的震撼。
只是自此以后,在网上看到很多对余秋雨先生的攻击,其中有说他不中国历史学问不了了之以及他个人的历史背景等语。
曾经使我一度对他产生误会,但是,这只是临时的。
对余秋雨先生其它的书印象较淡,但他言语间的深刻是不能忘的。
只要不是一个道德败坏、无需谅解的人,他能写出这很多优秀的文字,也是值得赞扬的啊。
个人看法。
山居笔记书评【2】余秋雨先生是我国有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很少有人能像余先生一样,将历史与文学进行完善的融合,让人既体会到文学的意境之美,又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底蕴。
其中山居笔记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山居笔记主要记叙了余先生在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所思所想,但他并没有仅仅站在史学家批判的制高点,而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索事情,折射出的却是对现实的关怀和评判。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深居城市生活的我们,难得走到自然中放松自己,于是这本赐予我们精神安慰的书籍就显得相当珍贵。
跟随,我们能看到一个清王朝的破败,感受到东坡的内心世界,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与自然的大门。
细读这本书,你会发觉的言辞并不唯美华丽,但却耐人寻味,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般。
走进这本书,你将会感受到高屋建瓴的思想,和余先生一起去探究历史为何如此,而又该走向何处。
山居笔记书评【3】《山居笔记》是有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于1992到1994年写就的,主要描写了自身探访中华文明的阶段感悟,全作表达了对文明盛衰的感慨、对尊崇文化的呼吁和对健全人格的憧憬。
它是对于《文化苦旅》的连续,探讨的是更深化的问题。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头,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非常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仔细看法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
读《山居笔记》有感
读《山居笔记》有感“一个王朝的背影”以及“苏东坡的突围”是我受感染最深的文段。
因为我对有关深宫的事情很好奇,对帝王制很感兴趣,所以觉得王朝很有趣。
平时老师对我们说过苏东坡的一生,让我很喜欢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
苏东坡的一生都不平凡,他经历过乌台诗案,但仍然坚强的度过一生。
《山居笔记》没有华丽的字眼,它有朴素的词语,它令人容易感悟当中的事情,也让人感觉到很真实。
我通过这些词语明白了当时的文明。
它给我一种深入心灵的亲切感,自然流露的文字给我带来了最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本书,我懂得在这个世界要勇于追求,探索以及珍惜。
《山居笔记》也让我知道了有时候事情并不是表面看到一般,也许我们需要通过寻找才能知道它的真相。
我们要了解历史,改变缺点,珍惜未来。
其实我也认为人生太短了,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们不能白白浪费青春以及未来的光明。
我深深的陷入了《山居笔记》中,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梁凤玲韩伟玲《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现今,余秋雨是很受欢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评他的人也不少。
我想,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尚且还没有“知识的资格”去评论他,我们也没有“知识的水平”去判断究竟是余秋雨的错“实”还是金文明他们的纠“实”,我们现在只有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徐栋我在没有读《山居笔记》之前,只知道它是一本散文集,但是,写的什么内容,书名又为什么叫《山居笔记》,则一概不知。
山居笔记书评
山居笔记书评“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
”《山居笔记》将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
其作为一部充满文学性却以历史为主线贯穿的作品,能直击读者心灵深处。
作者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来探访中华文明: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犹如回望前朝,巧拨迷雾,穿越沉睡千年的枕木,无论是黑暗污浊,还是一股暗流,无论是诗意栖居,还是艰苦流放,都为我们铺展开了中华历史斑斓的画卷。
我看到承德避暑山庄那班剥削落的石碑雕刻着历代清朝皇帝的功绩,有康熙的雄才伟略也有王朝的梦幻沉醉和自我欺骗。
终于,康熙的长城崩塌了,王国维纵身跳湖显示了一个文人对亡国的悲哀,只留下一个王朝的落寞身影;我看到学生暮中清静的岳麓书院,尚且可嗅到众多大家的学派气息,曾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我看到如今黑野沃土的东北平原,曾经缭绕着多少文人的叹息和绝望,“北大荒”,一个流放者的土地,造就了“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关辽阳”的悲剧;我看到赤壁之下泛舟的苏子,对月吟诗,无不包含着对人生的通旷豁达。
此为苏子的成熟,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诉求的大气……是的,我更看到了作者“抱愧山西”的遗憾和探究。
山西,“曾经是全国最富之地”,我不禁感到惊讶,曾经多人沧海桑田已不得而知,只知今人把山西当作寸毛不生的贫穷之地。
想来,我们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在清代全国商业领域、人数最多、资本最厚,散布最广的山西人;每次全国性募捐,捐出银两数最大的是山西人;携带钱财最多的是山西人……可见山西人曾经建立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帝国,但背后他们的创业精神更让我感动和心酸。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一声凄长缭绕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回荡在黄土高原,一个眼泪汪汪,一个双眼坚定地目眺远方。
就如文中所说:“但他们还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门,而他们的恋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绵绵的恋情从小屋释放出来,交付给朔北大漠。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本《山居笔记》,读完后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跟爬山似的,一会儿山顶风光无限好,一会儿又一脚踩空心里突突的。
一开篇,作者就带着咱们走进了那山林间的小屋,那描写啊,简直就像是你亲自站在那儿,清晨的露水还挂在叶尖儿上,阳光透过树梢,斑驳陆离地洒在地上,美得让人心醉。
我边读边想,这哪是看书啊,简直是跟着作者去旅行了一趟。
再往深了读,书里头的那些个故事,就像是山里头的清泉,一股脑儿地涌进你心里。
作者讲起山里的生活,那叫一个接地气,什么种菜养花、劈柴烧火,咱们平时在城里头听都没听过的,他愣是写得跟自个儿天天干似的。
我边看边乐,心想这作者真是个妙人儿,能把平淡的日子过出花儿来。
不过,书里头也有让人揪心的地方。
作者讲起山里人的艰辛,那种为了生活不得不与大自然搏斗的劲儿,让我心里头不是滋味。
你说这世道吧,有时候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人住在高楼大厦里还嫌不够,有人却在这大山深处,为了一口热饭一口水拼尽全力。
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里头展现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
不管环境多艰苦,他都能从中找到乐趣,找到希望。
这种精神头儿,真是比啥都值钱。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有时候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跟作者一比,我这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总的来说,《山居笔记》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它让我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当然了,这诗和远方也不是说去就能去的,得靠咱们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去体会。
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咱们的人生也是一样,不在于你走了多远,而在于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好了,今儿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吧。
如果你还没看过《山居笔记》,我真心推荐你去读一读。
相信我,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1、山居笔记读书心得《山居笔记》一遍看下来,感觉的确很不错,我觉得可以用“美、奇、柔”三个字来表达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
中学的我很少看书,也许是中学的课程比较多或说是我还没有看书的习惯吧,所以对余秋雨的文章的“美”了解也就甚少。
而今,看了《山居笔记》之后,终于领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多么美的一串“成熟”的诠释,诸如此类的语句还很多很多。
同样是几个汉字,在他的笔下竟拼凑出如此美妙的句子,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赏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语句中还隐约着“奇”的特点。
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却是很“奇崛”的,像“领略这样逝去以久的人生风采”等等句子。
还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
在写现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贩说“在巨商的脚下做着最小的买卖”,形容康熙狩猎时马跑得快时说“耳边生风,群山急退”。
小商贩、马快跑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余秋雨的这些“描绘”语句却是那么的不平凡不普通,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柔”是说余秋雨的文章显现出一丝绵、缠之意。
有很多句子有这样的特点,细细品味会感到有“柔”意。
现今,余秋雨是很受欢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评他的人也不少。
我想,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尚且还没有“知识的资格”去评论他,我们也没有“知识的水平”去判断究竟是余秋雨的错“实”还是金文明他们的纠“实”,我们现在只有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山居笔记》中有这么一句:“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也许余秋雨就是本着这句话而写文章的吧,我觉得这也是评论余秋雨的最好句子了!2、小学生山居岁月500字读书心得精选范文如果让你在深山中生活,你会怎样?如果让你在没有人的陪伴下在深山里生活,你会感觉孤独吗?那么,一只老鹰会给你带来快乐吗?我想你们应该会回答“不会”不过那可不一定。
读《山居笔记》有感 (3)
读《山居笔记》有感 (3)
《山居笔记》是清代的文学家李清照的一部杰出作品,从中我受到了许多启迪。
通过阅读《山居笔记》,我感受到了李清照不屑物欲的精神,她对世俗的热闹淡然处之。
描写了当时贵族生活华丽的李清照,在听闻他人贪图财富的时候,她以轻蔑的目光观望,表达了她对心态上的清洁纯朴之地。
而在安居乐业的清贫生活中,李清照仍然尊重自然,并充分感悟大自然的无限和美好,这种精神也很引人共鸣。
此外,《山居笔记》还展示了李清照对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她痴迷于文学、画画,在七月里,她把拥有的精力放入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中,充分表现了一个有兴趣的女人的形象。
通过阅读《山居笔记》,我从中汲取了大量“改变不必向外的眼光,而去体会自己”的启示,令我受益匪浅。
总之,《山居笔记》虽然是几百年前的杰出文学作品,但它仍能在当代社会中引发人们的共鸣,因为它抓住了人类普通的渴望,如追求自由、拒绝物欲、热爱艺术和文化等。
李清照的作品《山居笔记》真正的可以让我们明白:人的心不在财富,而在于情感的内心世界。
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书评
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书评(作品简介)《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
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
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
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书评)学习《赤壁赋》一文时,老师曾提到过:本文采用诗赋传统的对话手法,即主客问答方式。
也就是说,文中的“苏子”,是苏东坡本人无疑;而那位感伤无常的“客”,却不是别人,而也是苏子复杂内心的另一面。
初时我颇为不解:一向旷达豪放的东坡,不是有着“拍手狂歌”的天真罄露,有着“乘风归去”的超然出世么?为何竟怀古伤今,也慨叹起“吾生之须臾”来?直至读完秋雨先生的文字,才顿悟那凄然的箫声后是怎样的伤痕累累。
虽说豁达乐观如苏子,必不以一时遭遇自伤;但人岂是无情之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茕茕孑立于天地之间,无处呐喊,那是怎样的一种苍凉。
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迹。
只有眼前南国的山水,静默,静默,提醒着生活的继续。
强烈的反差,巨大的转折,往往最能体现文化大师和“文化群小”的本质区别。
烈火不会毁灭真金,而只会让它更加光彩夺目。
清贫得不能再清贫的生活,寂寥得不能再寂寥的山水,和苏子本人以及他的遭际一起,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笔记书评
“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
”《山居笔记》将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
其作为一部充满文学性却以历史为主线贯穿的作品,能直击读者心灵深处。
作者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来探访中华文明: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犹如回望前朝,巧拨迷雾,穿越沉睡千年的枕木,无论是黑暗污浊,还是一股暗流,无论是诗意栖居,还是艰苦流放,都为我们铺展开了中华历史斑斓的画卷。
我看到承德避暑山庄那班剥削落的石碑雕刻着历代清朝皇帝的功绩,有康熙的雄才伟略也有王朝的梦幻沉醉和自我欺骗。
终于,康熙的长城崩塌了,王国维纵身跳湖显示了一个文人对亡国的悲哀,只留下一个王朝的落寞身影;我看到学生暮中清静的岳麓书院,尚且可嗅到众多大家的学派气息,曾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我看到如今黑野沃土的东北平原,曾经缭绕着多少文人的叹息和绝望,“北大荒”,一个流放者的土地,造就了“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关辽阳”的悲剧;我看到赤壁之下泛舟的苏子,对月吟诗,无不包含着对人生的通旷豁达。
此为苏子的成熟,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再需
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诉求的大气……
是的,我更看到了作者“抱愧山西”的遗憾和探究。
山西,“曾经是全国最富之地”,我不禁感到惊讶,曾经多人沧海桑田已不得而知,只知今人把山西当作寸毛不生的贫穷之地。
想来,我们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在清代全国商业领域、人数最多、资本最厚,散布最广的山西人;每次全国性募捐,捐出银两数最大的是山西人;携带钱财最多的是山西人……可见山西人曾经建立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帝国,但背后他们的创业精神更让我感动和心酸。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一声凄长缭绕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回荡在黄土高原,一个眼泪汪汪,一个双眼坚定地目眺远方。
就如文中所说:“但他们还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门,而他们的恋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绵绵的恋情从小屋释放出来,交付给朔北大漠。
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还是走了。
”
就如江山与美人的选择,故土与远方的选择,安逸与奔波流浪的选择,山西人毅然踏出坚定的步伐,踏遍大江南北,踏尽荒漠戈壁,终于,踏出一条成功之路,其中亦有悲剧,有的人因为父亲在外经商多年不回查无音信,还未出生就与父亲成了永别……“被那么多失败者的故事压着,被恋人凄楚的歌声掩饰着,山西商人却越走越远,他们要走出一个妈听一点的故事,他们迈出了步伐,既悲怆又沉静。
”我已被山西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折服,即使山西的辉煌最终落幕,但流
淌在他们子孙后代血液里的那份坚毅与精明从未逝去。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读史的另一种感觉,读史不仅是了解发生的事,不只是单纯地把它当作赞颂或批评讽刺的教条,它也不是另一个世界遥不可及的传说。
面对历史,犹如两个人的对话,听它讲述,讲述那曾经的故事,听它倾诉,倾诉他的无奈和愁思。
我们甚至可以为他们落泪,为他们惋惜,因为这是人类心灵的共鸣。
只是这个故事、这个人已经年迈,多了份沧桑,就像从红尘滚滚中走来……人类与文明在不停地发展,但那条血脉一直贯穿在历史长河中,彼此相通,从未断绝。
我们与古人,那么遥远,又那么熟悉,这条文化大血脉;你不知道它源于哪里,更不会知道它终于哪里……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