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形状似火箭。 抗体浓度保持不变,峰的高度与抗原量呈正比。
抗体的量一定
沉淀线高度与抗原量成正比
二)免疫标记技术
用放射性同位素、酶、荧光素等标记抗体或抗原等所进行
的抗原抗体反应。常用方法有:放射免疫检测技术、免疫
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等。
特点: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快速, 能进行定性、定量、定位检测
光寿命长,待蛋白等发出的非特异荧光消失后再测)控制。
③ 流程
固相固定Ag
340nm 紫外光

613nm
④ 方法分类:
直接法
间接法 直接夹心法
间接夹心法
洗涤
AbEu3+
Ag- AbEu3+
β二酮体 增强液
微胶囊
⑤ 检测:用时间分辨荧光计检测荧光强度。
2、发光免疫分析()
1)发光物质 ① 化学发光:
白蛋白区、球蛋白α1区、球蛋白α2区、球蛋白β区、
球蛋白γ区
正常血清
待测抗原
沉淀弧可显示样品与对照血清蛋白组分的增加或减少情况
② 对流免疫电泳(电渗析): 在电场的作用下,抗原、抗体进行相对运动,具有定向加 速度的免疫双扩散技术 。
方法及原理: 琼脂板上打两排孔,负极孔加待测抗原,正极孔内加相应
灵敏,精确 不稳定
安全性差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分析法示意图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将待测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表面(聚苯乙烯微量反应 板) ,与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后,加入底物反应(显 色或发光)的分析方法。
1、原理
酶标板吸附 抗原或抗体
洗涤
加入酶标抗体或抗原
显色反应
加入酶作用底物
2、 用于标记的酶:
体,抗原、抗体分别呈辐射状向含胶内扩散,当抗原与 抗体在胶内相遇,且二者的量达一定比例时则形成可见
的沉淀线。
应用:
① 定性分析: 鉴别抗原与抗体反应间的特异性如何:根据相邻孔中
不同抗原与同一抗血清反应形成的沉淀线形状的变化 判断抗原间是否存在共同的。
② 定量分析:
测定抗血清效价及抗原的最佳浓度。
两孔抗原
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免疫沉淀的灵敏度。
3)免疫电泳的方法 ① 血清免疫电泳
A、方法:
抗原电泳
抗体扩散
形成沉淀线
B、操作步骤:
先将抗原进行电泳,分离成不同的区点(带); 在琼胶中沿电泳方向挖一平行小槽,加入抗血清,让抗原 和抗体进行自由扩散,两者在合适的比例下形成沉淀弧。
根据各蛋白所处的电泳位置,可分为:
四)补体参与的反应
1、反应特点: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被活化的补体成分可与抗原 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被复合物结合后即被消耗。
2、反应类型
1)溶菌反应: 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
复合物,在加入补体,则出现的细菌溶解现象。
2)溶血反应:
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有足量补体存在条件 下,出现红细胞溶解的现象。
(一)放射免疫分析() :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或抗体,通过免疫反应来进行
测定的技术,可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量分析。
1、常用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同位素: 125I、131I、3H、35S
1)125I,131I的标记 — 氯胺T法:
氯胺T法标记原理:
氯胺T 是氯代酰胺类氧化剂,在水中不稳定,产生的
氯离子将碘离子( )氧化为单质碘( I2 ),单质碘与抗原 或抗体分子上的苯丙氨酸及酪氨酸残基的苯环或组氨酸 的咪唑基共价相连,使之发生碘化反应。
洗涤
Ab酶或 Ag酶
Ag-Ab酶 或
Ab-Ag酶
底物
显色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法
(2)间接法(有两种抗体参与,一抗做反应桥梁)
1
2酶
酶标板吸附抗原
Ag-1Ab
洗涤
底物 显色反应






实 验
一抗

二抗


Ag-1Ab-2Ab酶
(3)夹心法(不同抗体将抗原夹在中间反应)
① 直接夹心法
Ag 酶标板吸附抗体
的某一部分出现白色沉淀线的现象。
凝胶扩散实验分为:
单向琼脂扩散(定性、定量分析)
双向琼脂扩散(定性分析)
三)中和反应: 抗体使相应抗原(毒素或病毒)的毒性或传染性丧失的反应 。
抗毒素:使相应毒素失去毒性的抗体。
中和抗体:使相应病毒丧失传染性的抗体。
中和反应应用:
毒素或病毒种型的鉴定与抗原性分析; 抗毒素或中和抗体的效价测定。
检(待)测系统 补体系统
指示系统
溶血
补体结合阴性反应 (-),无待测物
不溶血
补体结合阳性反应(+ ),含待测物
二、 常见免疫分析方法
1、免疫分析的定义: 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对抗原或抗体进行量和
质的测定分析。
2、特点: • 特异性强 • 灵敏度高
• 反应速度快
一)免疫沉淀
1、环状沉淀反应
抗血清的效价为 1:16
最佳抗原浓度为: 1:16
3、免疫电泳: 利用蛋白质在凝胶中电泳移动速率不同而被分离的特性
与免疫琼脂扩散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
1)原理:
8.6时,混合蛋白抗原多数带负电,向正极移动(少数 带正电的则向负极移动),不同抗原分子因大小及所带 电荷不同,其电泳速度不一样而被分离。
2)特点:
A、标记物质:荧光醇、异荧光醇、吖啶酯等。 B、催化剂:阳离子、酶、酸性条件 + 过氧化氢
② 生物发光:
A、标记物质:虫荧素
B、发光剂:虫荧酶 + + 2+ + O2
2)方法及原理:同。 3)测定方法:用瞬时荧光仪测定其发光强度。
(四)亲和标记免疫分析
利用被标记物质与检测物质间具有高度亲和力使两者进行特
抗体/抗原,再与吸附于固相表面的抗原/抗体反应,激发抗
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借此对抗原/抗体进行定性或定位。
Ab光或Ag光 固相吸附抗原或抗体
Ab - Ag光 或
Ag-Ab光
催化剂
发光
1、荧光免疫分析
① 标记物质:
荧光素、3价稀土镧系元素铕离子( 3+ )、铽离子(3+)等。
② 常用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借助波长(激发光与荧光波长区别较大)及时间(3+荧
完全融合
互不干扰 的交叉线
同一血清与不同抗原反应
向共同Ag 方向突出
定性分析
双向免疫扩散定量分析:测定抗血清效价及抗原的最佳浓度
抗原 稀释度 不稀释
1/2 1/4 1/8 1/16 1/32 1/64
不稀释 ++++ ++++ +++ +++
++ + +
抗血清稀释度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底物 显色反应
Ab - Ag
洗涤 Ab酶
Ab - Ag - Ab酶
② 间接夹心法
Ag 酶标板吸附抗体
Ab - Ag 1Ab
Ab - Ag- 1Ab
洗涤 2Ab酶 Ab -Ag-1Ab- 2Ab酶 底物
显色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夹心法
(三)荧光与发光免疫分析
用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藻红蛋白)或发光化合物标记
125I,131I的标记 — 氯胺T法:
2)3H的标记 —(N - 琥珀酰亚胺[2,3-3H]丙酸酯 ) 活泼酯基易和蛋白质的游离氨基反应 。
2、标记方法
液相用液体闪烁仪 计数,固相用X射线
胶片显影
标记或
标记物纯化
方法:电泳 层析
超速离心
测定其放射活性
抗原抗体反应聚乙二醇
沉淀分离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
抗体,通电后,带负电荷的抗原泳向正极抗体侧,而抗体 (8.6时带负电)藉电渗作用流向负极抗原侧,在两者间形
成沉淀线。(电渗:电场中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
琼脂中含42-,带负电,其静
电感应使附近水带正电,而向 负极移动。电泳时有电泳力和 电渗力两种力。若物质原来带 正电,向负极移动,则因电渗 作用向负极移动得更快。若物 质向正极移动,所带电荷少, 电泳力小于电渗力,也向负极
应用:抗原抗体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方法:试管法,玻片法
常用已知抗体来
检测未知抗原。 定量实验时,由 于抗原分子小, 反应面积大,且 为保证与
的适宜比例,有 足够的抗体参与
反应,操作上通 常是稀释抗原
(上层),而不
稀释抗体(下层) 与图示相反
2、凝胶扩散沉淀
1)单向扩散法(法): 将抗血清均匀地混合于琼脂糖凝胶(浓度为:0.8~1% )
第五节 常见免疫分析方法
一、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中和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等。
一)凝集反应 : 1、定义: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在电解质参与下出现肉眼
可见凝集物的现象。
2、参与要素:
① 凝聚原:参与凝聚反应的抗原,如:血细胞、菌体等。 ② 凝聚素:参与凝聚反应的抗体。
3、类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源自文库---
表中+~+++代表出现沉淀线的强度, 如:
1:8 、1:16抗体出现中等浓度沉淀线, 1:32出现较弱的沉淀线。
移动,如:血清中的γ球蛋白
电渗力
电泳力
抗原和抗体在电 场中相向运动
③ 火箭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进行的免疫单向扩散技术 。
A、方法及原理:
在含抗体的琼脂板负极端打一排抗原孔;加入抗原进行电
泳,抗原泳向阳极,在抗原抗体比例恰当处发生结合沉淀。
B、反应特点:
随着泳动抗原的减少,沉淀逐渐减少,形成峰状的沉淀
①直接凝集反应(定性实验,检测抗原或抗体):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有电解质时,直接结合所出现
的凝集现象。
常用方法:
A、玻片法:细菌及血型鉴定(标准血清检测抗原)
B、试管法:肥达氏反应(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标准液检测血清 )
② 间接凝集反应(检测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小颗粒(载体)表面 后,与相应的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下而发生的凝集反应。
② 沉淀素:参与沉淀反应的抗体。
3、类型:
① 环状沉淀反应: 将已知抗原(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再沿管壁徐徐加入
适量抗体(抗原),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的现象。
② 絮状沉淀反应:
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内混匀后,出现肉眼可见的絮
状沉淀的现象。
③ 凝胶扩散试验: 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在其扩散
内,倒平板,平板打孔,孔中加入待测的抗原样品,抗 原呈辐射状向含抗体的胶内扩散,至抗原与抗体的量达 一定比例时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一定条件下沉淀环的直径或面积与相应的抗原含量成正比。
应用: 定性与定量分析,常用于测定血清中、、及补体的含量。
2)双向扩散法(法):
在琼脂糖凝胶平板内打两排孔,孔中分别加入抗原、抗
Ag-Ab酶 或
Ab-Ag酶
碱性磷酸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脲酶、
β- 半乳糖苷酶等。
• 不同的酶催化的底物不同,显色产物吸收的波长不同。 • 有显色反应为正反应;无显色反应为负反应。 • 被检测的抗原或抗体的量与显色产物的量呈正比。
3、方法 (1)直接法(可检测抗原或抗体):
酶标板吸附 抗原或抗体
Ag*-Ab 沉淀分离
+
放射活性测定
Ag-Ab
标记抗原与非标记抗原和特异抗体结合的能力相同
抗原表位之和(标记+非标记的)多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位
点(抗原过量,抗体完全反应)。
放射活性与抗原 量成正比
抗原量一定,标记 的抗体和非标记的 抗体与抗原竞争结 合,放射活性与待 测抗体的量成反比
反应特点:
不含待测抗原,产生凝集,但为阴性反应
+
含有待测抗原,不凝集,阳性反应
+
+
Patient’s sample
二)沉淀反应: 1、定义: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细微沉淀物的 现象。
2、参与因素:
① 沉淀原:参与沉淀反应的抗原。
包括:蛋白质、多糖和类脂溶液、血清、细菌抽提液、 组织浸出液等。
常用载体颗粒: 红细胞 [人( O 型)和动物(绵羊、兔鸡等)]、胶体颗粒、 聚苯乙烯乳酸、活性碳等
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凝集反应。
③ 凝集抑制实验
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预先作用,然后再加入致敏颗粒(吸附相 同可溶性抗原的乳胶颗粒), 由于抗体已被可溶性抗原结合, 因而致 敏颗粒不发生凝集现象。如免疫妊娠实验测验尿中(乳胶凝集抑制 试验,无凝集者为阳性)。
3)补体结合反应 : 在补体参与下,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 的抗体)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3、补体结合反应系统:
① 检(待)测系统:
待测的抗原+ 抗血清(抗体、补体)
② 指示系统: 绵羊红细胞(抗原)+ 溶血素(抗体)
③ 补体系统 豚鼠的新鲜血清
4、反应过程
红细胞+溶血素 抗原 + 抗血清 + 豚鼠新鲜血清
3、检测方法:直接法和竞争法
1)直接法:放射活性与抗体浓度呈正比
Ag*+Ab (定量)
Ag*-Ab 沉淀分离
放射活性测定
2)竞争法:放射活性与待测抗原(未标记)浓度呈反比
体外条件下,由非标记抗原(抗体)与定量的标记抗原
(抗原)对限量的特异性抗体(抗原)的竞争性抑制的反应。
[Ag*+ Ag] +Ab 定量 待测 限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