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几种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树几种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方法
作者:徐振海吕继春田野于成军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杨树几种常见病害的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杨树;病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
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树种。

随着杨树种植在中国的大力推广,频繁的引种和国内不断的培育杂交,导致杨树病害随之迅速蔓延扩散。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侵染杨树的病原菌有300多种,我国约有130多种。

本文拟通过对杨树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旨在发展杨树病害的防治技术,为林业资源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1 杨树锈病杨树锈病是杨树苗期和幼树阶段的重要病害之一
杨树锈病又称落叶松-杨锈病或青杨锈病。

主要危害杨树叶片,以小苗和幼树受害较为严重,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生长,严重时可提前1~2个月落叶。

1.1 症状
杨树展叶期的春季,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后,形成黄色小斑点,以后在叶背面可见到散生的黄色粉堆,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

严重时夏孢子堆可联合成大块,且叶背病菌部隆起。

受侵叶片提早落叶,严重时形成大型枯斑,甚至叶片枯死。

落叶前,在病叶正面见到赤褐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的疱状物,即为锈病病菌的冬孢子堆。

病菌还会危害嫩梢,形成溃疡斑。

1.2病原
该病病原属担子菌门,锈菌纲,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属转主寄生菌。

夏孢子为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小15.0~22.0µm×31.0~42.0µm,壁有细刺,顶端有一光滑区。

冬孢子为圆筒形,大小9.0~12.0µm×20.0~40.0µm。

锈孢子生在转主落叶松的叶背面,圆形,黄色,壁有细瘤。

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在落叶松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在杨树上。

1.3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杨林落叶中越冬。

翌年4月上旬,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并由气流传播到落叶松叶上,芽管由气孔侵人。

经7~8d潜育后,在叶背面产生黄色粉状锈孢子堆,6月上旬为落叶松发病盛期,叶片病斑相连成片,6月底逐渐干枯。

锈孢子由气流传播
到寄主杨树叶上萌发,由气孔侵入叶内,经7~14d潜育后,在叶正面产生黄绿色斑点,然后在叶背形成黄色夏孢子堆。

夏孢子可以反复多次侵染杨树。

故7、8月锈病往往非常猖撅,进入第二次发病盛期。

到8月中旬以后,杨树病叶上便形成冬袍子堆。

幼嫩叶片易发病。

2 杨树黑斑病
黑斑病以危害叶片为主,自下而上蔓延,罹病叶片大部分变黑枯死,造成杨树提早1~2个月脱落,影响苗木和树木的正常生长,严重的可致使幼树死亡。

叶片提前脱落严重影响了植株的光合作用,减少了营养积累,导致秋季消耗大量养分,引起树势衰弱,为溃疡病、腐烂病等病害的发生创造条件,给林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

叶片发病后,首先在叶片出现针刺状凹陷发亮的黄色小点,随着病情扩展后变成黑褐色斑点,病径1mm左右,病斑稍突起,病斑多数先从叶正面出现,后从叶背面出现,在高湿条件下。

在病害严重时,病斑可发展成圆斑或角斑,连片后整个病叶变黑枯死,提前2~3个月脱落。

叶柄和叶脉上的病斑为梭形,中央稍凹陷,病斑初为红褐色,后变黑褐色,也生有灰白色小疱。

在嫩梢及果穗上症状相似,但在嫩梢上条斑大。

嫩梢木质化后,病斑中间开裂成溃疡斑。

2.2病原
由黑盘孢目中的盘二孢属引起,病菌有两种,白杨盘二孢菌Marssonina castagnei (Desm.et Mont.)Magn.和杨生褐盘二孢菌M.brunnea(Ell.et Ev.)Sacc.,属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

2.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落叶或1a生枝梢的病斑中越冬。

越冬菌丝于次年4月初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借风、雨、云、雾等传播。

一般病菌潜伏期3~7 d,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气温和树种的抗病程度。

在气温和降雨适宜时,很快产生分生孢子,在当年杨树生长季能进行多次再侵染,因此病害的发展极为迅速。

当出现持续1周以上的高温无雨干旱天气,病害明显受到抑制,而当出现降雨、温度下降时,病情迅速扩展,病害加重。

一般4月开始发病,6~8月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病。

3杨树灰斑病
杨树灰斑病在东北三省发病率较高,从小苗到大树均可发病,以幼苗、幼树受害严重。

发病后叶片提早脱落,嫩梢枯顶。

3.1症状
主要发生在杨树的叶片和嫩梢上。

在叶片上先产生出水渍状病斑,病斑的颜色有绿褐色、灰褐色和锈褐色等。

病斑有灰斑型、黑斑型、枯梢型、肿茎溃疡型。

3.2病原
该病病原菌有性阶段为东北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ndshurica M.Miura),无性阶段为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属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

3.3发病规律
病菌随落叶在地上越冬,次年春季多雨潮湿时病菌侵人危害杨树。

该病一年可发病多次,潜育期为5~10d,发病后2d即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这些孢子成熟后可再次侵染。

病原菌随落叶在地表越冬,翌年春季,当温、湿度适宜时侵染新的叶片和嫩枝梢。

6月初开始发病,7~8月为流行盛期,9月上旬终止。

苗圃中1a生苗发病最重,2~3a苗受害中等,老龄杨树亦可发病,但危害不大。

病害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关系密切。

空气湿度增大,6~8d后发病率随即增高。

4杨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又名水泡型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枝干病害。

苗木、大树均可受危害。

严重受害的树木病疤密集连成一片,形成较大病斑,导致养分不能输送,植株逐渐死亡。

4.1症状
幼树的溃疡斑主要发生于树干的中、下部,大树受害时枝条上出现病斑,小枝受害往往枯死。

3月底,在树干上出现褐色、水渍状圆形病斑,病斑直径约1cm,有紫红色液体流出。

溃疡病症状表现有水泡型和枯斑型。

水泡型在皮层表面形成一个约1cm大小的圆形水泡,泡内充满褐色黏液,水泡破裂流出褐色液体,遇空气变为黑褐色,病斑周围也呈黑褐色,之后病斑干缩下陷。

水泡型病斑多出现于秋季,光皮树种水泡型症状明显,粗皮树种不形成水泡,仅树皮下变褐腐烂,并流出红褐色液体。

枯斑型先是树皮上出现小的水浸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柔软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

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4.2病原
水泡型溃疡病有性世代为子囊菌门、腔菌纲、葡萄座腔菌属的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Tode)Grossenb.&Dugg];该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类、球壳孢目、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

4.3发病规律
该病菌以菌丝(也可以未成熟的子实体)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

翌年春气温升到10℃以上,菌丝开始活动,杨树表皮出现明显的病斑。

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

病菌多由伤口或皮孔侵入,以潜伏状态存在,次年春还可在老伤疤处发病。

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和气流传播,通过带菌的苗木的插穗等繁殖材料的调运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分生孢子可反复侵染。

皮层腐烂变黑,到春季病斑出现黑粒—分生孢子器。

后期病斑周围形成隆起愈伤组织,此时中央开裂,形成典型溃疡症状。

粗皮杨树发病不呈水泡状,发病处树皮流出赤褐色液体。

秋季老病斑出现粗黑点为病菌有性阶段。

5 杨树烂皮病
杨树烂皮病又称腐烂病,是杨树的重要枝干病害,主要危害树木主干和枝条,表现出干腐和枯梢2种类型。

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

被害树木树势衰弱,甚至枯死,常造成大片杨、柳树死亡,是杨、柳树毁灭性病害。

5.1症状
主要表现为干腐和枯稍2种类型。

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及分杈处。

发病初期病斑呈暗褐色、水渍状,略为肿胀,病部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之后病斑后失水下陷。

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但无固定形状。

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

发病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在适宜条件下,病斑扩展速度很快,当病部环绕树干一周时,由于输导组织被破坏,病部以上枝条即行枯死。

在秋冬季节,在死亡的病斑上可长出一些黑色小点,突破表皮外露,此为病菌的子囊壳。

5.2病原
有性阶段属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菌目,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 Nit.);无性态为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Pers.)Fr.]。

5.3发病规律
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有伤口的树木、幼树和嫩枝较易感病,病原菌先在有伤口和树势衰弱的部位进行侵染。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组织中越冬。

翌年春天,当温度、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等媒介传播,落在杨树上。

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各种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

潜育期6~10d,再经过2~4d产生分生孢子。

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如环境条件适宜时,可不断产生孢子进行侵染,造成病害的流行。

到生长季末期病菌又在病组织内越冬。

杨树烂皮病4~9月均可发生,5月中旬大量出现,雨后或潮湿天气发病更多,7月后病情减少,8~9月又出现发病高峰,到9月病害基本停止发展。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4~35℃,平均10~15℃有利于发病。

杨树烂皮病在一年中的春、秋季2次发病高峰
中,春季危害较重。

发病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失状黑色小突起,在潮湿情况下可从中挤出橘红色卷须状分生孢子角。

6杨树病害的防治措施
6.1 选育抗病的树种
培育优质苗木,提高造林苗木的抗病性,种植抗病品种或无性系可大大减少人工林的损失。

6.2 实行合理的栽培管理
加强造林后的管理,及时排灌,适时松土除草,合理整枝间伐,防治病虫害。

在树干距地面1米以下涂白、绑草把(或草绳)或在树干基部培土,以防冻害和日灼。

清除林地病落叶,减少越冬菌源数量。

合理密植,保持林内通风透光。

6.3 营造混交林
实行多树种多品种混合栽植,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混交林比例,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避免因大面积杨树纯林可能造成的杨树病害流行。

6.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以秋防为主,春、秋防治结合。

在主干上喷洒药剂,阻止病菌的侵入和蔓延。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
+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的混合液喷涂感病树干;发病高峰期,用1%溃腐灵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在病斑,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50%退菌特100倍液、20%农抗120水剂10倍液、菌毒清80倍液喷洒主干和大枝。

针对杨树烂皮病涂药前先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病斑老皮再涂药,可提高防治效果。

涂药后6d,再用赤霉素涂于病斑周围,可促进产生愈合组织,阻止病斑复发。

参考文献
[1]崔彦海,杨彦龙,刘国新,等.吉林省白城区杨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吉林农业,2010:(6):153-154.
[2]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一)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张康普,李俊中,刘跃华,等.杨树黑斑病发生规律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C].经济策论,2011:311-315.
[4]赵明杨,赵桂华.杨树溃疡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J].林业实用技术,2007:(11):30-31.
[5]朱天辉.园林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振海(1981-),助理工程师,助理工程师,从事地方林业营林生产和林木采伐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