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康法在脑卒中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分为ADL自理
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观察波幅、潜伏期的变化
结论
本研究采取头穴丛刺法结合康复疗法(针康法) 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 动功能评分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等方法,综合评定脑 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通过对SEP的观察结果 证实头穴丛刺法结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病人的 治疗作用较好,优于其他治疗组
康复疗法 (Bobath法)
控制关键点 反射性抑制 调正反应 平衡反应
感觉刺激
控制关键点
关键点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 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 力具有重要影响。对关键点的控制是 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与 反射性抑制综合应用。
反射性抑制
反射性抑制是用来抑制肌张力和 姿势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防止 异常的感觉输入。
针康法在脑卒中课件
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分布
脑卒中年发病率(600/10万人) 男性:101~285/10万人 女性:47~198/10万人 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 死亡率122.4/10万人
存活者中75%,致残重度残疾占40%以上 地区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向中南地区递减
国内外对脑卒中的研究状况
• 近年来,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在理论和技术方
调正反应
是指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 体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 的动作,即头部位置,头部对躯 干位置,四肢对躯干位置等恢复 正常的一系列反应,属于静态反 应。
平衡反应
是比调正反应更高级的维持全 身平衡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突 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 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一种自动 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 状态,属于动态反应。
感觉刺激
Bobath技术中常用的感觉 刺激包括: ①加压或负重; ②放置及保持; ③轻推。
针
采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疗 法治疗脑卒中的一种方法。
康
包括头穴丛刺法、现代康
法
复疗法两部分内容。
研究背景
•单纯针灸治疗容易强化共同运动、联 合反应而导致了 “误用综合征”的出 现。 •单纯的康复治疗由于其刺激量不足而 不利于缩短病程,使患者恢复缺乏信心。
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使该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致残率仍较高。 • 采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防治 中风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得到国际医学 界的广泛关注。建立脑卒中防治的优化综合方案, 进一步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 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存在问题
• 如何掌握脑卒中的分期辨治规律 • 规范技术操作和综合治疗方案的推广应用 •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客观评价其疗效 • 脑卒中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 • 脑卒中中医药预防作用
研究方案的选择
针刺方案的选择 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的可行性 康复方法的选择 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选择
针刺方案的选择
• 针灸是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头穴 丛刺法是针灸专家于致顺教授头穴针刺 系列研究的总结与深化,于氏在多年大 量的临床经验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提 出了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丛 刺长留针法和“针场”假说。
各 组 治 疗 后 皮 层 SEP 异 常 率 分 布
组别 针康组
潜时延长
P1 5
1
N 20
3
P2 5
4
N 35
4
P4 5
3
波幅降低 2
5
3
3
2
波幅消失 1
0
0
1
1
异常
4
8
7
8
6
针刺组 潜时延长 4
7
4
9
4
波幅降低 1
5
2
2
3
波幅消失 1
0
1
0
2
异常
7
12
11
13
9
P6 0
2 1 1 4 1 2 0 3
日针刺次数 捻转速度 捻转持续时间 小幅度快捻转与提插的对比 头穴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
头穴丛刺
将头部划分成7个治疗区 顶区、顶前区、额区、枕区、枕下 区、颞区及项区 在相应的刺激区,每区刺入3-5针, 以将病变部位覆盖为宜 长留针(6-8小时左右) 间断捻转
头穴丛刺
顶区
【部位】 百会透前顶,与左、右神聪,及再向 外左、右各1寸向前透刺。其直下有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及 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的一部分。 【主治】 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痛,二便障碍, 空间定位障碍,失用症及癫、狂、痫 等。
针刺方案的选择
• 于氏认为十四经循行均可通达头部,刺 激头穴,可以起到调节气血、阴阳的综 合调节作用,治疗十四经及五脏六腑疾 病。并采用透经、透穴起到一经带多经、 一穴带多穴的整合作用。
• 于氏提出了“针场”的存在,根据场的 理论,提出了新的头穴分区方法,将头 部划分成7个治疗区。
针刺方案的选择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针康组
头针组
பைடு நூலகம்
康复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与头针组相比: *P<0.05 ** P<0.01; 与康复组相比: △P<0.05 △△P<0.01
各组脑卒中患者ADL能力比较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脑卒中的针刺治疗
• 针灸作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在卒中的治疗 中发挥了独特、重要的作用。
•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已通过动物实验 研究日益深化。
• 原理之一是针刺增加了脑血流量,具有稳定 血液内环境、改善脑微循环、防止血栓进一 步形成的作用。针刺可通过改善脑细胞代谢, 对缺氧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头穴疗法
研究方法
治疗方法
疗效观察
疗效评估方法
Fugl-Meyer评分 神经功能评分 ADL评分 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
统计学分析
– 应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 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或Ridit检验方法进
行统计学处理。
各组脑卒中患侧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
头穴丛刺
颞区
【部位】 头维下方0.5寸、顶骨结节前 下0.5寸及其二者之间。其直 下为额下回的后部、颞上回、 颞中回、角回等。 【主治】 主要应用于各种语言障碍、 听力障碍、眩晕症等。
头穴丛刺
主
穴
处
方
随 证 配 穴
顶区
顶前区 失语配颞区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配项区 构音障碍,声音嘶哑配项区 情感障碍,苦笑不止者配额区 平衡障碍配枕下区 视力障碍配枕区
• 目前研究一致认为,头穴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 区氧和血流的供应,起到即刻的脑保护作用;并可通过调 整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的异常,而发 挥延缓的脑保护作用。
头穴的作用途径
• 经络学说 • 神经学说 • 总运感(总经络)假说 • 其它作用途径
头针学名体系
• 焦氏头针
• 方氏头皮针 • 林学俭头针刺激新区 • 汤颂延头针穴名体系 • 朱明清头针穴名体系
Fugl-Meyer 运动积分
疗效观察
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评分
ADL评分
<50分属于严重运动障碍 <50分属于严重运动障碍 根据Brathel指数积分, 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损 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 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 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损 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损 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 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 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损
本研究采用头穴丛刺法结合康复疗法 (针康法)治疗脑卒中,旨在最大程度 地改善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及客观依 据。
研究资料
• 一般资料 – 病例来源于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 者300例,各组性别、年龄、病程、 病情均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
• 分组方法
针康组
• 将所有病人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四组
• 通过对头部穴区的刺激,可以通过头这 一容积导体产生一种“场”或“针场”, 将生物电效应传送到大脑皮层,与脑神 经细胞自发电位变化传递到大脑皮层一 样,无疑对大脑皮质有刺激作用。
针刺方案的选择
• 这种作用可能改变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 奋性,纠正抑制性泛化,使可逆性神经 细胞复活或被抑制的神经细胞觉醒,及 缺血性半暗带的局部神经元的低氧超极 化状态改善,神经功能尽快恢复。
6
3.33
90
50.00
组别 针康组 针刺组 康复组 对照组
治疗后各组皮层SEP 总体异常率比较
治疗前
治疗后
正常 238
异常 122
正常 323
异常 37▲▲*
242
118
312
48▲▲
237
123
301
59▲▲
244
116
270
90
P
<0.01 <0.01 <0.01 <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与康复组比较:*P<0.05
N 20
10 4 1 18 11 9 0 20
P2 5
6 2 0 8 5 8 1 14
N 35
7 1 2 10 10 6 2 18
P4 5
4 3 1 8 9 3 0 12
P6 0
2 4 0 6 4 6 1 11
异常数 异常率%
36
20.00
18
10.00
5
2.78
59
32.78
45
25.00
39
21.67
传统头穴的共同点
• 主治单一:有的部位只记载治疗运动 障碍、感觉障碍等。
• 主治交叉:右部头穴治左侧疾病。 • 额部发际上下:治疗内脏病。 • 项部无治疗区。
头穴丛刺的创立
穴位选择的研究
• 部分头部腧穴与运动区、感觉区的关系
头部腧穴治疗作用的研究 项区腧穴治疗延髓麻痹效果很好
头穴丛刺的创立
针灸方法的研究
头穴丛刺
顶前区
【部位】 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 及其向左、右各1寸的平行线。 其直下为额上回,额中回的后 部。 【主治】 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 力的变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肢体浮肿、皮温变化等)、 木僵状态及书写不能等。
头穴丛刺
额区
【部位】 从囟会至神庭及其向左、右各1寸 的平行线。其下为额叶的前部。 【主治】 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 情淡漠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 不集中、智力障碍、性格改变、 欣快易怒等,以及时间、地点、 人物定向力障碍,睡眠障碍、癫、 狂、痫和其它神志变化。
研究目的
➢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疗法(针康法) 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性
➢提出规范化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案。
研究意义
如何将针灸学与康复医学有机结合起来, 特别是开展将传统医学的非药物疗法—针 灸与现代标准康复技术结合的有效性研究 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和 生活质量的提高;
研究意义
头穴丛刺
枕区
【部位】 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 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向 下透刺。其直下为枕叶。 【主治】 视力障碍及眼病。
头穴丛刺
枕区
【部位】 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 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向 下透刺。其直下为枕叶。 【主治】 视力障碍及眼病。
头穴丛刺
项区
【部位】 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其 直下为延髓。 【主治】 主要应用于以吞咽困难、饮水 反呛、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的 延髓麻痹,以及语言障碍。
头穴疗法(包括各种头针)是利用针法、灸法 及其它有关物理方法,刺激脑(包括大脑、小 脑、脑干)的体表投影区及其邻近腧穴(或刺 激区),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穴针刺的原理
• 现代医学对头针治病机理的研究认为,头穴针刺是以大脑 皮层的功能定位理论为基础,大脑是人体的高级中枢,对 全身的内脏活动、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均有控制和调 节作用。
(针康组)头穴丛刺法结合康复疗法组 (头针组)单独采用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 (康复组)以Bobath方法为主循序渐进进行肢体
功能锻炼 (药物组)对照组
研究方法
• 再从每组中随机选取30名患者(共120名) 4周后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
• 另设实验正常人对照组(正常组)40例, 建立SEP标准值。
0 针康组
头针组
康复组
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与头针组相比:*P<0.05 ** P<0.01; 与康复组相比:△P<0.05 △△P<0.01
治疗前 治疗后
各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比较
20
15
10
治疗前
治疗后
5
0 针康组 头针组 康复组 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与头针组相比: *P<0.05 ** P<0.01; 与康复组相比: △P<0.05 △△P<0.01
异常数 异常率%
16
8.89
16
8.89
5
2.77
37
20.55
29
16.11
15
8.33
4
2.22
48
26.67
组别 康复组
对照组
各 组 治 疗 后 皮 层 SEP 异 常 率 分 布
潜时延长 波幅降低 波幅消失 异常 潜时延长 波幅降低 波幅消失 异常
P1 5
7 4 1 14 6 7 2 15
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观察波幅、潜伏期的变化
结论
本研究采取头穴丛刺法结合康复疗法(针康法) 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 动功能评分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等方法,综合评定脑 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通过对SEP的观察结果 证实头穴丛刺法结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病人的 治疗作用较好,优于其他治疗组
康复疗法 (Bobath法)
控制关键点 反射性抑制 调正反应 平衡反应
感觉刺激
控制关键点
关键点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 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 力具有重要影响。对关键点的控制是 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与 反射性抑制综合应用。
反射性抑制
反射性抑制是用来抑制肌张力和 姿势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防止 异常的感觉输入。
针康法在脑卒中课件
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分布
脑卒中年发病率(600/10万人) 男性:101~285/10万人 女性:47~198/10万人 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 死亡率122.4/10万人
存活者中75%,致残重度残疾占40%以上 地区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向中南地区递减
国内外对脑卒中的研究状况
• 近年来,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在理论和技术方
调正反应
是指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 体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 的动作,即头部位置,头部对躯 干位置,四肢对躯干位置等恢复 正常的一系列反应,属于静态反 应。
平衡反应
是比调正反应更高级的维持全 身平衡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突 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 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一种自动 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 状态,属于动态反应。
感觉刺激
Bobath技术中常用的感觉 刺激包括: ①加压或负重; ②放置及保持; ③轻推。
针
采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疗 法治疗脑卒中的一种方法。
康
包括头穴丛刺法、现代康
法
复疗法两部分内容。
研究背景
•单纯针灸治疗容易强化共同运动、联 合反应而导致了 “误用综合征”的出 现。 •单纯的康复治疗由于其刺激量不足而 不利于缩短病程,使患者恢复缺乏信心。
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使该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致残率仍较高。 • 采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防治 中风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得到国际医学 界的广泛关注。建立脑卒中防治的优化综合方案, 进一步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 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存在问题
• 如何掌握脑卒中的分期辨治规律 • 规范技术操作和综合治疗方案的推广应用 •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客观评价其疗效 • 脑卒中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 • 脑卒中中医药预防作用
研究方案的选择
针刺方案的选择 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的可行性 康复方法的选择 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选择
针刺方案的选择
• 针灸是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头穴 丛刺法是针灸专家于致顺教授头穴针刺 系列研究的总结与深化,于氏在多年大 量的临床经验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提 出了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丛 刺长留针法和“针场”假说。
各 组 治 疗 后 皮 层 SEP 异 常 率 分 布
组别 针康组
潜时延长
P1 5
1
N 20
3
P2 5
4
N 35
4
P4 5
3
波幅降低 2
5
3
3
2
波幅消失 1
0
0
1
1
异常
4
8
7
8
6
针刺组 潜时延长 4
7
4
9
4
波幅降低 1
5
2
2
3
波幅消失 1
0
1
0
2
异常
7
12
11
13
9
P6 0
2 1 1 4 1 2 0 3
日针刺次数 捻转速度 捻转持续时间 小幅度快捻转与提插的对比 头穴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
头穴丛刺
将头部划分成7个治疗区 顶区、顶前区、额区、枕区、枕下 区、颞区及项区 在相应的刺激区,每区刺入3-5针, 以将病变部位覆盖为宜 长留针(6-8小时左右) 间断捻转
头穴丛刺
顶区
【部位】 百会透前顶,与左、右神聪,及再向 外左、右各1寸向前透刺。其直下有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及 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的一部分。 【主治】 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痛,二便障碍, 空间定位障碍,失用症及癫、狂、痫 等。
针刺方案的选择
• 于氏认为十四经循行均可通达头部,刺 激头穴,可以起到调节气血、阴阳的综 合调节作用,治疗十四经及五脏六腑疾 病。并采用透经、透穴起到一经带多经、 一穴带多穴的整合作用。
• 于氏提出了“针场”的存在,根据场的 理论,提出了新的头穴分区方法,将头 部划分成7个治疗区。
针刺方案的选择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针康组
头针组
பைடு நூலகம்
康复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与头针组相比: *P<0.05 ** P<0.01; 与康复组相比: △P<0.05 △△P<0.01
各组脑卒中患者ADL能力比较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脑卒中的针刺治疗
• 针灸作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在卒中的治疗 中发挥了独特、重要的作用。
•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已通过动物实验 研究日益深化。
• 原理之一是针刺增加了脑血流量,具有稳定 血液内环境、改善脑微循环、防止血栓进一 步形成的作用。针刺可通过改善脑细胞代谢, 对缺氧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头穴疗法
研究方法
治疗方法
疗效观察
疗效评估方法
Fugl-Meyer评分 神经功能评分 ADL评分 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
统计学分析
– 应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 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或Ridit检验方法进
行统计学处理。
各组脑卒中患侧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
头穴丛刺
颞区
【部位】 头维下方0.5寸、顶骨结节前 下0.5寸及其二者之间。其直 下为额下回的后部、颞上回、 颞中回、角回等。 【主治】 主要应用于各种语言障碍、 听力障碍、眩晕症等。
头穴丛刺
主
穴
处
方
随 证 配 穴
顶区
顶前区 失语配颞区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配项区 构音障碍,声音嘶哑配项区 情感障碍,苦笑不止者配额区 平衡障碍配枕下区 视力障碍配枕区
• 目前研究一致认为,头穴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 区氧和血流的供应,起到即刻的脑保护作用;并可通过调 整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的异常,而发 挥延缓的脑保护作用。
头穴的作用途径
• 经络学说 • 神经学说 • 总运感(总经络)假说 • 其它作用途径
头针学名体系
• 焦氏头针
• 方氏头皮针 • 林学俭头针刺激新区 • 汤颂延头针穴名体系 • 朱明清头针穴名体系
Fugl-Meyer 运动积分
疗效观察
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评分
ADL评分
<50分属于严重运动障碍 <50分属于严重运动障碍 根据Brathel指数积分, 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损 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 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 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损 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损 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 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 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损
本研究采用头穴丛刺法结合康复疗法 (针康法)治疗脑卒中,旨在最大程度 地改善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及客观依 据。
研究资料
• 一般资料 – 病例来源于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 者300例,各组性别、年龄、病程、 病情均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
• 分组方法
针康组
• 将所有病人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四组
• 通过对头部穴区的刺激,可以通过头这 一容积导体产生一种“场”或“针场”, 将生物电效应传送到大脑皮层,与脑神 经细胞自发电位变化传递到大脑皮层一 样,无疑对大脑皮质有刺激作用。
针刺方案的选择
• 这种作用可能改变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 奋性,纠正抑制性泛化,使可逆性神经 细胞复活或被抑制的神经细胞觉醒,及 缺血性半暗带的局部神经元的低氧超极 化状态改善,神经功能尽快恢复。
6
3.33
90
50.00
组别 针康组 针刺组 康复组 对照组
治疗后各组皮层SEP 总体异常率比较
治疗前
治疗后
正常 238
异常 122
正常 323
异常 37▲▲*
242
118
312
48▲▲
237
123
301
59▲▲
244
116
270
90
P
<0.01 <0.01 <0.01 <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与康复组比较:*P<0.05
N 20
10 4 1 18 11 9 0 20
P2 5
6 2 0 8 5 8 1 14
N 35
7 1 2 10 10 6 2 18
P4 5
4 3 1 8 9 3 0 12
P6 0
2 4 0 6 4 6 1 11
异常数 异常率%
36
20.00
18
10.00
5
2.78
59
32.78
45
25.00
39
21.67
传统头穴的共同点
• 主治单一:有的部位只记载治疗运动 障碍、感觉障碍等。
• 主治交叉:右部头穴治左侧疾病。 • 额部发际上下:治疗内脏病。 • 项部无治疗区。
头穴丛刺的创立
穴位选择的研究
• 部分头部腧穴与运动区、感觉区的关系
头部腧穴治疗作用的研究 项区腧穴治疗延髓麻痹效果很好
头穴丛刺的创立
针灸方法的研究
头穴丛刺
顶前区
【部位】 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 及其向左、右各1寸的平行线。 其直下为额上回,额中回的后 部。 【主治】 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 力的变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肢体浮肿、皮温变化等)、 木僵状态及书写不能等。
头穴丛刺
额区
【部位】 从囟会至神庭及其向左、右各1寸 的平行线。其下为额叶的前部。 【主治】 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 情淡漠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 不集中、智力障碍、性格改变、 欣快易怒等,以及时间、地点、 人物定向力障碍,睡眠障碍、癫、 狂、痫和其它神志变化。
研究目的
➢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疗法(针康法) 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性
➢提出规范化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案。
研究意义
如何将针灸学与康复医学有机结合起来, 特别是开展将传统医学的非药物疗法—针 灸与现代标准康复技术结合的有效性研究 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和 生活质量的提高;
研究意义
头穴丛刺
枕区
【部位】 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 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向 下透刺。其直下为枕叶。 【主治】 视力障碍及眼病。
头穴丛刺
枕区
【部位】 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 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向 下透刺。其直下为枕叶。 【主治】 视力障碍及眼病。
头穴丛刺
项区
【部位】 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其 直下为延髓。 【主治】 主要应用于以吞咽困难、饮水 反呛、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的 延髓麻痹,以及语言障碍。
头穴疗法(包括各种头针)是利用针法、灸法 及其它有关物理方法,刺激脑(包括大脑、小 脑、脑干)的体表投影区及其邻近腧穴(或刺 激区),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穴针刺的原理
• 现代医学对头针治病机理的研究认为,头穴针刺是以大脑 皮层的功能定位理论为基础,大脑是人体的高级中枢,对 全身的内脏活动、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均有控制和调 节作用。
(针康组)头穴丛刺法结合康复疗法组 (头针组)单独采用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 (康复组)以Bobath方法为主循序渐进进行肢体
功能锻炼 (药物组)对照组
研究方法
• 再从每组中随机选取30名患者(共120名) 4周后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
• 另设实验正常人对照组(正常组)40例, 建立SEP标准值。
0 针康组
头针组
康复组
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与头针组相比:*P<0.05 ** P<0.01; 与康复组相比:△P<0.05 △△P<0.01
治疗前 治疗后
各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比较
20
15
10
治疗前
治疗后
5
0 针康组 头针组 康复组 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与头针组相比: *P<0.05 ** P<0.01; 与康复组相比: △P<0.05 △△P<0.01
异常数 异常率%
16
8.89
16
8.89
5
2.77
37
20.55
29
16.11
15
8.33
4
2.22
48
26.67
组别 康复组
对照组
各 组 治 疗 后 皮 层 SEP 异 常 率 分 布
潜时延长 波幅降低 波幅消失 异常 潜时延长 波幅降低 波幅消失 异常
P1 5
7 4 1 14 6 7 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