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800字(通用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800字(通用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活着》有感800字(通用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早接触《活着》这部作品是跟着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编的电视剧。
那时的我,年龄尚小,却被这部剧吸引了,并且为它哭过很多次。
后来看了一遍小说,与电视剧有些出入,但传达的主要内涵并无变化。
近来,在健健那里又看到了《活着》这本书,便借来又重温了一遍。
小说主人公富贵年轻时是地主儿子,用今天的话来讲算是一个"富二代".因赌博输掉了全部的家当,沦为一个贫穷的农民,在历经自己的儿子、女儿、女婿、妻子、孙子相继离世的悲痛后,富贵顽强地活了下来,感悟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最令我为之感动的是富贵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时候,富贵整天在县里吃喝嫖赌,对怀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脚踢。
家道中落以后,家珍并未离开富贵,而是不顾父亲的反对抱着刚满半个月儿子回到了富贵贫穷的茅屋里。
富贵好几次说家珍是个好女人,娶到他是他这辈子的福气。
他遗憾没有让她过过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为日子虽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贵的心却落到了她的身上。
在家珍临终前,她对富贵说:"若有下辈子,我还嫁给你。
"他们是不幸的,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拥有一切,幸福也许跟钱没有关系,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么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谛。
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
若能,怎么样都是幸福的。
富贵从富家公子沦落到中下贫民,又接二连三送走了自己身边的亲人,先是儿子因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身亡,接着女儿难产死亡、妻子也终于熬不过身体因病而逝去,最后女婿与刚满五岁的小孙子也跟着去了。
这个过程便是富贵的一生,其中反映出当下时代农民的苦难生活。
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没有缺席。
所以余华先生在叙述这个故事时采用的是第一人称。
既由富贵在暮年之时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轻人讲叙他的一生。
余华说:如果采用第三人称则有可能使这样一种人生只有苦难而没有幸福了。
在夕阳斜照的田埂上叙说他的苦难人生,如果你觉得只有苦难,那么你去看看他平和的叙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后在他赶着牛儿离去的时候,感受到他平静的幸福。
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就在这里彰显。
打小时候《活着》就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电视剧《福贵》,电视剧《活着》还包括余华老师的原著,我都有好好品味过。
每一次回想,都能让我再一次的回味到那股茶香。
在小学二年级时,晚饭后电视上《福贵》就是我最向往的地方,那时候我就在想:我要也是地主的孩子多好,玩其他人不敢玩的赌搏,对父亲出言不逊也豪无顾忌。
那时我很羡慕他。
但是,后来他被龙二爷骗花了所有财产,父亲也因此气死。
我又大吃一惊。
回忆也变的断断续续,只是每天在想为什么“福贵”能承受下来。
到了高中,我接触到了电影《活着》,一些破碎的记忆碎片又重新粘合在一起了。
后面的福贵一下子改头换面,从地主成了佃农,但他踏实肯干硬是靠着五分地活了下来,反而貌似成功的龙二却因为贪了富贵的家财被处死了。
后来,我本以为福贵能拥有简单幸福与家人享天伦之乐,他却被拉壮丁上了战场,又神奇般地与另一位重死挣扎的年轻战友遇上了解放军回了家与家人团圆。
然后紧接着的就是儿子,女儿,老婆,孙子,女婿的相继死亡,还都是他亲手埋的!先后经历了土改、人居公社化运动、文改,最后陪伴着的就是他身旁的那头花牛。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福贵得知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输血却被活活压榨死,而新县长却是他随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儿子离奇死亡却不能手刃仇敌只能憋在心底甚至担心老婆接受不了又不敢告知。
他只能默默地亲手葬送了至亲,然后在“坟”前哭诉,可笑地害怕被发现,儿子坟前竟然没有碑,如履平地。
种种不可抗拒因素如同巍巍巨山紧紧的压着他的肩膀,他却总能站起来,也许他只记着要“活着”。
因为“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气,而敢接受承受一切恶耗,让他的精神肉体受到双重打击的挫折就是
最好的证明。
高考后,我再次打开了《活着》,了解到了作者也是从别人那儿打听的故事写的书。
也许“福贵”真实存在。
也许,没有并没有这个人。
但对我来说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气。
在还未看内容时我曾做过这样的猜想:小说既然取名为活着,那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万难后仍然坚强的活着。
带着这猜疑我细细品读余华的《活着》,读完之后让我倒吸一口冷气。
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
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
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他的母亲说。
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
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
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
可是令我
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
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
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
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
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
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
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
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
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
是的,你看的没错,这是一个苦难中生活者们的故事,并不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题记
初读《活着》时,被余华先生干练简明的语言吸引了,同时也被故事给吸引了。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扬。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丝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曾有人问:“为什么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
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福贵一生起起落落,因年轻的肆意荒唐使他富裕变成了贫穷,亲眼埋下了三代人一个又一个。
本以为可过上好日子,结果却一个又一个噩耗接踵而来,亲人一个个的死去,他爹、然后他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家里的钱慢慢变少,亲人一个个的减少。
可是他依然乐观的活着,和他那头黄牛,故事的结尾中,福贵还唱着歌谣。
福贵的人生不得不令我们感慨,如果我们是其中的他,亲眼看着自己至亲至爱因自己导致贫穷一个又一个死去,我想早已痛苦得没有生存的希望了。
但福贵他并不没有,他痛苦,但他仍继续爱着这条生命继续活下去,这也无疑是这本书成功之点。
苦难中我们也学会生活,学会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我们没
有时间去选择消沉,没有时间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只知道生命将随着时光流逝而流逝,我们只能珍惜,就像银杏它只懂得生命的历程中用饱满的热情展现了它无与伦比的金黄,即使在瑟瑟秋风的争相撕扯下,也要摇曳自己缤纷和曼妙。
明知道人生路上有无数挫折,还是要坚强的走下去,自信、开心、坚定地走下去。
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生活和挑战。
生命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领悟得早与晚,在于生命的意义。
记住,我们不是苦难中的幸存者,我们是生活者,所以请不要因为苦难而失去对生活的憧憬和珍惜。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记得多年前的深夜我合上《活着》那墨黑的封面,满口尽是苦涩,眼泪汩汩而出。
福贵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活着》是一本让人沉重的小说。
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
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家道中
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经,追忆故人,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我很想知道一个人要有怎样的信念和意志,才能支撑他在绝望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站在命运的对立面,不屈不挠地活着,以平淡素净的姿态过完平凡的一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这便是福贵的一生了。
一次次的死亡,早已让福贵千疮百孔的心麻木了吧?在他平静地叙说这一次次的死亡时,内心又有多么大的悲痛,我无从可知。
他把所有汹涌的情感都潜进了平淡的叙述中,我不敢想象,若换作是我,我该怎样活下去,怎样笑着活下去。
经历的越多,感悟的就越深。
我想,福贵一生的悲惨不是他一个人的,而属于那个不成熟、大病初愈的时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人人自危,为生存而担忧,福贵便是
那个时代不幸的代表,而他却在那个不成熟、不理性的时代里好好活着,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他在真正而真实地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带着份别人看不懂的释然。
“我知道黄昏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活着》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轻轻地叙说
着一朵素净的花开在绝望路上该怎么生存。
不记得是第几次翻开又合上《活着》乌黑又厚重的封皮了,抬头看天,窗外蓝天白云,阳光不噪,微风正好,泪水沾了满面,不知是为哪般?
“洗尽铅华,余味犹存”是我读完《活着》这本书的最后感慨,它正如作者余华一样具有令人折服的魅力。
余华是个十分成功的作家,他是一位颠覆大师,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朴实的外表,运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作品,而《活着》就是代表作之一。
《活着》这本书以福贵老人一生的故事为线索,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以福贵的经历再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现状。
曾经的福贵年少轻狂,“无可救药”,最终将仅存的“鸡”般的家产输光,于是家道没落,父亲被他气死,他从此只能过起种田的日子。
没有了家产的支撑,再也不是阔少爷的他生活穷困潦倒,妻子家珍是个好女人,最终在丈人的要求下,家珍一度离开了他,却为他产下一子有庆后回来了,然而上天并没有因此而眷顾他,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女儿因病变的又聋又哑,儿子因输血过多而死去,长期的劳作以及疾病的缠身,妻子最终离他而去,而他的孙子也因饥饿过度,导致吃豆子时吃太快而噎死。
接踵而至的灾难厄运将他也摧残得不成人样了,然而为了活着,福贵仍顽强地生活着,看着福贵对一生娓娓道来一个个死讯揪着我的心,一个曾经享受荣华富贵的人何以落至这个地步?我不仅对主人公生活的社会发出质疑。
然而,福贵他又是令人敬佩的,在“这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他经历了复杂而悲惨的生活,他为了生
存不得不向命运低头,但他又有超越政治的生活意志,尽管晚年落寞的他仍旧不寂寞,“苟活”是他一生的目标。
而这也恰恰是作者读福贵所处时代的极大讽刺,在多重困难的频频打击下,人们的追求变得如此朴实而简单,以至于可以说没有了追求。
“活着”是全书的揭示,多少人为了活着而活着,多少人为了活着而死去,一位老人在田埂上用了一个下午向游客讲述了他的一生,此刻的他讲述时心中已无波澜,而余华高超的手笔却令它如此的牵动人心。
我用一天读完了它,但我却没有真正的读懂它,我想我不会读懂它,那么就让它永远活在我心中,让岁月去咀嚼吧!
活着,是一个人的活着么?怀着跌宕起伏的心情,我读完了余华的《活着》,百感交集的我从而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和许多读者一样,对于破产败家前的主人公福贵,我也是十分鄙弃和不屑的,因为那时的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喜嫖好赌,不疼惜逆来顺受、甘愿为他做牛做马的家珍,他甚至不把长辈岳父放在眼里,对忠心耿耿的长根也只会呼来唤去,让人十分厌恶。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经历的事情也很多。
他不再目中无人,他不再年少轻狂,他不再任意妄为,他懂得顾家、懂得珍惜、懂得如何成为一家之主、更懂得靠双手为亲人带来温暖……这些都成为我后来敬佩他的原因,因为浪子回头
金不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一个不羁、任性的少年若愿意走向成熟,那么他还是值得我们原谅和支持的。
同时,我对他的一生也挺同情的,因为他从一个不愁吃穿的富家少爷,因为自己的好赌,造成家道中落、一贫如洗,也许那时的他既自责有后悔,得到的是大家的失望与嘲笑。
但他并没有因此逃避现实、一蹶不振,而是决心改过自新,过着清贫的日子。
最让我悲伤和痛心的是福贵的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先是父母,而后是妻儿、战友、外孙,沉重的打击就如雷电击中他的心,让他几近崩溃。
然而,他依然选择继续活着,即使承受妻死儿亡的痛苦,他也没有失去生存的希望,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福贵,一个被苦难折磨了一生,终日与贫穷为伍的平凡农民,他有打不死的意志。
也许在他的骨子里有着这样的意志:只要上天不收我,我就一直活着。
文中有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画面:年迈的富贵牵着与他一样年迈的牛,他们惺惺相惜,相依为命。
看完了整本书,也看完了福贵的一生,我感慨万千。
福贵的活着,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活着。
即使最后确实只剩下他一个人,但是他是带着所有亲人对他的希望和思念去好好活着的,所以他并不孤单,也不可悲。
我敬重福贵,因为他对生命的珍惜、对活着的重视,这让我想到了社会上某些因生活压力或工作、学习、感情上的不顺心、不如意就选择死亡来逃避的人,他们根本不懂得活着的真正意义。
好好珍惜活着的机会,不一定要闪闪发光,即使平淡,但是幸福的生活,也值得我们追求。
请记得: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活着》这本书是一本让我特别着迷的书,它是由余华写的,平时我不太了解众多作者,余华是唯一一个让我特别敬佩喜欢的作者。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情节感动的从头哭到尾,被这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语言所感动。
它里面的语言非常朴实,朴实的让我觉得就好像是我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情一样,而且它是慢慢的、渐渐的将这个故事讲述出来的。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民国时期,书中催人泪下的剧情很多。
年少时,福贵败光了家业,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
而立时的福贵,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好像就是苦中作乐。
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
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
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
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
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
在夜深人静,愁思万千的时候,我
们何尝没有盘问自己,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金钱,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和平。
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己进步的力量。
读后感·但在某种程度上看来,与其说是目标支
持着生存,不如说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找寻目标。
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串联起来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一个又一个地现实,则是人生的终极大目标。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为了活着。
我想,余华写这本书,并不是想让我们因此而悲伤,而是如同书名一样活着,生命中其实并没有幸运和不幸。
在我看来,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而活着就是去忍受,忍受那些悲喜,忍受那些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然后坚强的活下来。
我想,不论是在大学中,还是以后的社会上,我都都需要一颗坚定的的内心,支撑我们去做事,去生活,去成就自己,去静静地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苦与乐!
这个月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就是把《活着》这本书读完了。
说也失败,自己好久没有买纸质书了,也好久没有静下心读书了,给孩子买书的时候才恍然间意识到这点,想想我头脑里有关学的东西似乎也被我丢弃了好久。
再次翻开油墨印刷的书籍,那淡淡的书香就已经把我吸引的不得了了,更别说那活灵活现的汉字,那美观的排版,那特意制作的有些泛旧的纸张,这些是电子书籍或者网络只言片语的消息、摘等不能比拟的。
想到这我又有点庆幸,还好我没有放弃,还好我又开始读书了,而且我将继续永远地读下去。
《活着》描写了福贵自封建社会开始,从内战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再到化大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百态。
从一个放荡、肆意妄为、浑浑噩噩的地主公子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身无分、无家可归的可怜虫,再阴差阳错成了一名苟且偷生的大头兵,最后回归了家庭成了一名穷困潦倒但踏实过日子的贫苦农民,作者将他的各种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书中描写了一个个人物的死亡,从他父亲开始,接下母亲、战友老全、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战友长生、女婿二喜到最后的外孙苦根,让人一次次心痛惋惜,像小鸟紧抓住树枝一样揪住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当然中间也有死的大快人心的龙二,让人可以在愤愤不平的同时可以松一口气,故事的最后活下的只有福贵和他的那头老牛。
书中各种自叙是一大亮点,整篇也通俗易懂,回味无穷,好奇心让人恨不得一次性读完。
最难能可贵的是主人公在老年时期经历了如此多的风风雨雨后还能如此平静如此淡然地描述着自己的一生,或许是认命也或许是因为经历了这么多后才更珍惜生命与生活,亦或许是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才可以如此坦然。
本书描述主人公的同时也抨击了不同社会不同形态下人民的生活处境,没有多余的语言和描写就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了,让人在读书之余可以有所思有所想。
真的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幸福的事了,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前几天,偶尔的一次书协的交流会上,我有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位老人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徐福贵出生富贵,但却是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逛花楼、赌博等事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穷光蛋,但期间他人生中做的最对的就是娶了一个同样出生在富贵家庭的老婆,但是她却不会嫌弃徐福贵的无能,还一个人扛下苦难生活的一切。
看完了主人公一声的苦乐哀愁,内心总有说不出的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问自己: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总的来看,徐福贵从地主到赤贫,最应该恨的人便是他自己,原本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都没有用,他活着就必须重新接受这个无能的自己,就如他的娘亲所说:“人活着,快乐就好,穷也不怕”或者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变成了低等的佃户,生活成了改变一个人最好的药,为了活着,为了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终于努力劳作,不再是从前的荒唐,活着似乎也就有了目标,即使再穷,一家人和和乐乐的一起过日子,其实日子再苦再累,心里却是踏实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养殖各种的牲畜,但是悲剧也开始从这里开始,各种人生的不幸,经过了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日子清平但安稳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