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4课马说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重难点)
2。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看见了,就挽住千里马流泪,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于是,千里马抬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千里马的文章,或许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祗.(zhǐ)骈.(pián)槽枥
..(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邪.(yé)
(2)重点词语解释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③一食或
...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现在写作“饲")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等同,一样)
⑥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
⑦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3)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
①策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②能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才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名,餐)
③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
食不饱(动词,吃)
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
④以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之千里马)
⑤其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推测、反问的语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⑥之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4)古今异义
①然后
..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
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③祇辱于奴隶
..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整体感知
1。

读一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译一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
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它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在唐风的天空里,韩愈的“伯乐”“千里马”给世人带来震撼,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文本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

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5。

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二)主题探究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3.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三)语言品析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

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四)写法探究
1。

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四、课后作业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将会成为
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

五、拓展延伸
1。

请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马”的成语、诗句、俗语和历史故事。

成语:一马当先、千军万马、老马识途、马不停蹄、走马观花、马到成功。

诗句: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俗语:①人在衣裳马在鞍.②风马牛不相及。

③驴唇不对马嘴.④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历史故事:伯乐相马、秦琼卖马。

2.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不遇的情况,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①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②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③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⑤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⑥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抢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