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高考命题比赛模拟(六)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高考命题比赛模拟(六)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元素组成相同的是()
A. ATP、胰岛素、性激素
B. 多肽、RuBP、丙酮酸
C. 糖原、乳糖、乳酸
D. 油脂、叶绿素、甘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组成元素是C、H、O;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等;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P;
脂肪的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组成元素是C、H、O;
ATP是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含有C、H、O、N、P元素。

『详解』A、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组成元素是C、H、O,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胰岛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三者不同,A错误;
B、多肽的组成元素和单体氨基酸是一样的组成元素有:
C、H、O、N,个别的还有S、P;RuBP 的组成元素是C、H、O、P;丙酮酸元素组成为C、H、O,因此B错误;
C、糖原的组成元素是C、H、O;乳糖属于糖类中的二糖,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乳酸是由C、H和O三种元素组成的,C正确;
D、油脂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叶绿素的元素组成为C、H、O、N、Mg;甘油的组成元素有碳氢氧,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叶绿素元素组成为C、H、O、N、Mg,有一个Mg元素容易忘记;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

2.下列物质中,需要在内质网上合成或加工的是
①胃蛋白酶②RNA 聚合酶③乙酰胆碱④孕激素⑤胰高血糖素
A. ①②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答案』C
『分析』
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

(1)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
(2)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
①胃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在内质网上合成加工,①正确;
②RNA聚合酶是胞内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合成完毕后,一般经由核孔被转运进细胞核内,不需要内质网,②错误;
③乙酰胆碱在胆碱乙酰化酶作用下由胆碱合成而得,并不属于蛋白质,不需要在内质网上合成或加工,③错误;
④孕激素是一种脂质,需要滑面内质网的参与合成,④正确;
⑤胰高血糖素是一种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的合成与加工,⑤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孕激素是一种脂质,需要滑面内质网的参与合成,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

3.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合理的是()
A. 核孔复合体是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物质进出的唯一通道
B.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需要膜上载体蛋白参与
C. 细胞间信息交流均需借助细胞膜上的受体
D. 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中蛋白质的种类相同、含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
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核孔复合体是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A错误;
B、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上离子通道蛋白开启,从而造成离子流动,形成电势差,B正确;
C、植物之间有胞间连丝可完成物质的交换与信息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并不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受体,C错误;
D、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的成分与作用不同,蛋白质的种类、含量并不相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膜蛋白的种类多少决定该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作用不同,蛋白质的种类就不相同,蛋白质决定其作用。

4.如图是伞藻(单细胞藻类)嫁接实验示意图,据图可推知()
A. 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B. 伞藻的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C. 细胞核的功能与细胞质无关
D. 细胞核控制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分析实验,首先去掉伞藻的帽,然后将两种伞藻的伞柄交换嫁接,然后两种伞藻分
别长出新帽,根据帽的形状可知,帽的形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即细胞核控制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

故选:D。

『点睛』易错点: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帽的性状是被细胞核所控制的。

5.下列有关酶的发现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 斯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发现了化学消化
B. 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既有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
C. 毕希纳认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
D. 萨母纳尔得到脲酶结晶后,认为酶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的发现过程:
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扎尼:鹰的胃液可以消化肉块;
2.19世纪欧洲,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3.1857年法国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
4. 1857年德国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5.19世纪中后期德国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6.1926年美国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脲酶,并证明是一种蛋白质;
7.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奥特曼: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详解』A.斯帕兰扎尼用一个金属笼子装肉后放入鹰的胃中,肉块不见了,证明化学消化存在,A正确;
B.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因此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既有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B正确;
C. 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研磨,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最后该提取液能够将葡萄糖发酵为酒精,说明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作用,C正确;
D. 萨母纳尔从刀豆中得到脲酶结晶后,并证明酶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点睛』注意:生物发展史中著名经典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如酶的发现过程。

6.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 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中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出现障碍
B. 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此分化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C. 为检测Art 对凋亡蛋白Q 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 的对照试验
D. 用凋亡蛋白Q 静脉注射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特征:①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②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转移;④失去接触抑制。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具有不死性,是因为其关于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出现障碍,A正确;
B、癌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才导致细胞的异常,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错误;
C、生物实验设计的原则之一是对照原则,所以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实验,进行对照,以便得出结论,C正确;
D、通过静脉注射凋亡蛋白Q,确保其可以作用于靶细胞,因此可以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点睛』易错点:癌细胞具有不死性,可以无限增值,是细胞的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凋
亡蛋白Q不可以口服,会被消化系统消化而失去活性,可以用静脉注射的方法。

7.图是某生物(2n=4)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含有中心体,该生物属于低等植物或动物
B. 细胞中共有四个染色体组,四套遗传物质
C. ①与④或②与③之间不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換
D. 该细胞中有4 对同源染色体、8 条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该细胞含有中心体,不含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A错误;
B、由图可知,上下相对的两条染色体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其含有四套遗传物质,且含有四个染色体组,B正确;
C、①与④或②与③之间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換,因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示进行的是有丝分裂,C正确;
D、由图可知,该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8.一个双链均被31P标记的DNA由3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30%。

将其置于只含32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DNA分子中含有7.2×103个氢键
B. 复制过程需要8.4×103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7∶1
D. 子代DNA分子中含31P的DNA分子数与含32P的DNA分子数之比为1∶3
『答案』D
『分析』
该DNA中含有3000个碱基对,A=T=30%×6000=1800个,则C=G=3000-1800=1200个,放在32P的环境中复制3次,共形成23=8个DNA,其中2个DNA是31P32P的杂合链,6个DNA双链均为32P。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该DNA含有A-T碱基对1800个,C-G碱基对1200个,则氢键的数目为:1800×2+1200×3=7200个,A正确;由于DNA中含有鸟嘌呤的数目为1200个,故该DNA复制三次需要消耗的鸟嘌呤核苷酸的数目为:(23-1)×1200=8400个,B正确;8个子代DNA中,2个DNA是31P32P的杂合链,6个DNA双链均为32P,含32P的单链(14条)与含31P的单链(2条)之比为7∶1,C正确;子代DNA分子中含31P的DNA为2个,含32P的DNA为8个,故二者的比例为2:8=1:4,D错误。

故选D。

9.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B. 若种群中的个体随机交配,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与亲代相同
C.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最初的原材料
D.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培育出新品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脂质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包括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大都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进而达到生殖隔离。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适者生存,A正确;
B、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种群足够大、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选择、没有迁移,这样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与亲代相同,
C、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C错误;
D、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C。

10.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遗传病个体可能不携带致病基因
B. 病情诊断是优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C. 蚕豆病和苯丙酮尿症都含有有害基因
D. 猫叫综合征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于染色体数目出错导致的遗传病,其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A正确;
B、优生优育的措施有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等,B错误;
C、蚕豆病致病基因与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同样都是致病基因,但基因具有二重性,因此蚕豆病致病基因与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都不能称为有害基因,C错误;
D、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其形成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但镰刀型细胞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

故选:A。

1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
B. 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细胞与淋巴进行物质交换
C. 内环境中血红蛋白的作用是运输O2和CO2
D. 内环境的稳态需要借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血浆中蛋白质是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血浆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物质,A正确;
B、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细胞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B正确;
C、内环境中血红蛋白的作用是运输O2,CO2不需要血红蛋白运输,C错误;
D、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需要借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完成,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血红蛋白的作用是运输O2。

12.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B. 生物圈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
C. 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都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获得
D. 太阳不属于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
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A正确;
B、生物圈范围很广,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热裂口,B正确;
C、生物圈的能量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生物圈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C错误;
D、非生物部分不包括太阳,太阳不属于生物圈的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就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B. 一个群落中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不属于演替过程
C. 顶级群落的形成与当地的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
D. 人类活动既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也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还受水分、光照等因素限制,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与某个种群的个体
数量没有关系,B正确;
C、温度和年降雨量等气候对演替的最终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能否演替成为顶级群落取决于气候,C正确;
D、人类活动既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故选:A。

『点睛』易错点:如果环境适宜,那么演替可以进行到最后的阶段,演替成为森林;若环境不适宜,则不能到达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4.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的效应器不一定都是肌肉
B. 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双向的
C. 跨步反射、直立反射是简单反射
D. 反射中枢指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间的突触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反射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以及所支配的肌肉或各种腺体,A正确;B、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只能够通过神经递质单向传递,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B错误;
C、跨步反射、直立反射是由脑控制的复杂反射,并不是简单反射,C错误;
D、反射的神经中枢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集中一起所构成的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D错误。

故选:A。

『点睛』易错点: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都是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而直立反射是由脑控制的复杂反射,并非简单反射。

15.下列有关HIV 病毒和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IV 结构中含有的蛋白质包括外壳蛋白质、逆转录酶和核心蛋白质
B. 亲代HIV 的进入宿主细胞的物质是逆转录酶
C. 子代HIV 的逆转录酶和核心蛋白质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
D. HIV 侵入人体后可以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 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HIV为逆转录病毒,其中含有的蛋白质包括逆转录酶、核心蛋白质等。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HIV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其结构中含有的蛋白质包括外壳蛋白质、逆转录酶、核心蛋白质等,A正确;
B、HIV在宿主细胞初次繁殖需要的逆转录酶由亲代HIV提供,但是亲代HIV的进入宿主细胞的物质还有其遗传物质,B错误;
C、子代HIV的逆转录酶和核心蛋白质可在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C正确;
D、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力,其可以识别T细胞上的受体,D 正确。

故选:B。

16.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的DNA 能够使大肠杆菌裂解死亡
B. 加热杀死的S 型菌的蛋白质具有热变性,DNA 具有热稳定性
C. 活体转化实验中S 型肺炎双球菌的DNA 能够使小鼠患坏血病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中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的RNA 能够使烟草出现病斑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
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的放射性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在其体内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A正确;
B、S型细菌的蛋白质外壳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DNA并没有被破坏,这就可以证明DNA 具有热稳定性,B正确;
C、活体转化实验中活的S型肺炎双球菌能够使小鼠患坏血病死亡,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后,在烟叶上会出现明显病斑,D正确。

故选:C。

17.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每条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
B. 模拟含有3 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3 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C. 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代表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
D. 模拟过程中需要画三个纺锤体,且与第一个纺锤体垂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的每条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
B、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B错误;
C、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可代表已经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
D、模拟过程中需要画三个纺锤体,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画一个纺锤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画两个纺锤体,D正确。

故选:B。

18.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杂交育种都要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
C. 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均可通过低温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