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背、圈”。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可查字典,查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先做上标记。

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的教学与现在的学校教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面的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设计:
私塾读书像唱歌
唯有一人壮胆问边学边问
3不懂就要问学生惊呆静无声
戒尺拿起厉声道收获多
先生细讲学生听
(教学反思参考1)不懂就要问
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以问题引入,“孙中山遇到问题时,他是怎样做的?”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懂就问,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其他同学是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

自认为还不错,我把我的上法和吴老师交流,她告诉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培养中,打乱课文顺序上,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如果用我的方法教,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不利于学
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

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吃惊地看着我,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现在我们就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代文涛发出了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怎样运用。


这样处理很好。

(教学反思参考2)不懂就要问
今天执教了课文《不懂就要问》,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当学生问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教师有时候,由于工作方法的不到位,或者有时候工作繁忙的时候,会无意间损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比如有一次,刚刚布置完作业,就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写哪一课啊?”老师会说:“不是刚讲完吗?”这样学生下次就不敢再提问题了。

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一颗爱问问题的心。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提问,激发了学生钻研的乐趣,学生为寻找问题而绞尽脑汁,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得到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让我们在这种探求中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吧。

3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背、圈”。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可查字典,查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标记。

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等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懂的?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

形容非常静。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3.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画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同时,解决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全班交流。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6.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2.布置作业。

A.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B.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C.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板书设计:
3不懂就要问
私塾读书像唱歌
唯有一人壮胆问边学边问
学生惊呆静无声
戒尺拿起厉声道收获多
先生细讲学生听
(教学反思参考1)不懂就要问
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以问题引入,“孙中山遇到问题时,他是怎样做的?”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懂就问,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其他同学是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

自认为还不错,我把我的上法和吴老师交流,她告诉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培养中,打乱课文顺序上,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如果用我的方法教,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不利于学
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

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吃惊地看着我,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现在我们就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代文涛发出了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怎样运用。


这样处理很好。

(教学反思参考2)不懂就要问
今天执教了课文《不懂就要问》,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当学生问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教师有时候,由于工作方法的不到位,或者有时候工作繁忙的时候,会无意间损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比如有一次,刚刚布置完作业,就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写哪一课啊?”老师会说:“不是刚讲完吗?”这样学生下次就不敢再提问题了。

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一颗爱问问题的心。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提问,激发了学生钻研的乐趣,学生为寻找问题而绞尽脑汁,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得到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让我们在这种探求中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