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详案
读过他写的文章吗?(生根据课前的搜集,自主汇报。)
2.下面让我们先来欣赏季羡林爷爷作品中的片断。(师深情地朗读。)
“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1)读一读,说说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过渡:在作者的许多文章中都提到了“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怀念母亲》。(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让学生走近季羡林,走进他的人生,走进他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季羡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选段,感受他的失母之痛、失母之悔,为下文更好地感受“抱终天之恨”埋下了伏笔。
二、通读全篇,质疑问难
1.自主读文,出示阅读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工具书自主学习。
(2)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个母亲——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怀有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材料,做到了首尾呼应。) 2.检查自学情况。
(1)组内合作交流学习情况。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巡视。
(2)各组汇报初读收获。
(3)对疑难点提出质疑,共同交流解决。
预设1:什么是“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预设2:“怅望灰天”是什么意思?(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
预设3:“薄暗”是什么意思?(昏暗的意思。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预设4: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预设5:为什么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思念中,总伴着对祖国母亲的思念?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式的学习,特别是“读中生疑”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全篇,感受课文内容,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读书,感知主题
1.带着疑难问题通读全篇,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同桌互读。
2.指名朗读、轮读课文。
3.初步交流对以上疑难问题的理解。
4.再读课文,集体交流:从读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
设计意图:读是感受语言文字、感受课文意境的最好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知课文,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并形成独特的个性体验。
四、回顾全篇,悬念作结
结束语:同学们,在季羡林爷爷的作品中还有这样的描述: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当时的季羡林爷爷在哪里?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他对母亲的死怀着终生的悔?让我们在下节课中继续交流。
五、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季羡林的《永久的悔》《重返哥廷根》等作品,读一读,从这些作
品中你都了解了什么?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深情地朗读(配乐《懂你》):“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这是季羡林在母亲去世后写下的一段话,请大家深情地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生自由表达。)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以情激情,伴着一首感人肺腑的《懂你》,深情地读起季老这段深刻的人生感悟,师生的心灵被一种情牵引着、感动着,心潮涤荡,带着这样的感动引导学生开始文本的学习,为学生带来一个好的开始。
二、研读感悟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这样的感受?
2.生汇报后出示字幕:“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什么是“终天之恨”?从哪里读出了母亲的去世,让作者非常非常的“痛”、非常非常的“悔”?
(2)作者说“我的愿望没能实现”,结合上下文和课前搜集的资料想一想“我”的什么愿望为什么没有实现?
(3)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设计意图:再一次读起这段话时,学生的心已深深埋在文本的情绪中,真情被深深地感染,“一波三咏”怦然心动,与作者同品思母之痛,心灵被深深震撼!
3.导言:因为母亲的过早病逝,让作者尽孝的愿望落空,以至心存自责,愧疚难当;因为沉痛的怀念母亲,以至寝食难安,数十年如一日。文中还有哪
些语句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生汇报出示: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①什么是“频来入梦”?为什么母亲会“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指经常到梦中来。作者旅居在外,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②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材料交流学习感悟。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和作者的亲生母亲“频来入梦”的还有谁?(祖国母亲。)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
①出示句子,指名朗读: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②交流:作者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真的不知道吗?
(3)你还从哪里读到了母亲“频来入梦”?
①出示《寻梦》的开头和结尾。(指名读。)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