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城内小学李利芳
一、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二、过程教学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我们又见面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语,了解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用心细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主席深沉的爱和博大的胸怀。
(二)学习课文
一起来看读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描写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想体会到了主席什么的情感,在句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请大家开始读课文。
按下暂停键)好了,我们一起来交流句子2、交流句子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这句话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写了主席这天没有说话,没有吃饭,除了吸烟还是吸烟,这对于主席来说是怎样的一天?(是痛苦的一天、是煎熬的一天、是度日如年的一天)
安英牺牲的噩耗传来,已近60的主席是人生的一大痛,这是剜心刺
骨的痛。
用什么词语能概括主席此刻的心情呢?你想到的是哪些词语
(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读读这个句子,读出主席的悲痛。
是呀!这深深的痛,痛在心里。
我们继续交流句子。
(2)那一次次的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了吗?这次则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句话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岸英一直不在主席身边,他们聚少离多。
文中这样写道“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送爱子去农村锻炼。
”“送到”、“去苏联”、“亲自”我们都能感受到主席对岸英的爱。
这种“爱”不是相聚一起爱。
是伟大的爱。
我们一起了解安英的成长经历
看资料。
毛岸英,毛主席的长子。
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8
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
1936年,他和
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回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1950年11月25日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以前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的确回来了。
但这次竟成了永别,因此,主席情不自禁的喃喃着“岸英、岸英”,这父子情、这骨肉情怎能不
让主席心痛。
读读这个句子读出主席的心痛。
作为父亲,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本就有些心酸,好在总算平安归来,但这次怎么会……,这省略号有包含什么样的情感呢?(岸英真的回不来了,我真的见不到安英了)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希望岸英真的能回来。
这深深的痛,痛在心里
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主席的悲痛
就在这痛不欲生的情况下,又一封来电却让主席面临更加痛苦的
抉择。
一起来看电文。
电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岸英遗体的安葬问题。
从哪里看出主席做抉择的艰难痛楚。
我们接着来交流句子。
(3)“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4)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从这截然不同的决定中你读出了主席什么样的心里?(作为父亲很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作为主席他不能搞特殊)这矛盾的心里。
主席是普通的父亲,更是受人爱戴的主席。
面对这艰难的抉择,主席只能选择把爱子葬于朝鲜。
读读主席若有所思的决定
见儿子最后一面和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中间的取舍,全在这位父亲,全在这位领袖一念之间。
再读主席若有所思得决定
是呀,主席是平凡的父亲,更是伟大的领袖。
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主席签字时,主席立刻签字了吗?他怎样做的?接着交流句子。
(2)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①“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②岸英是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毛主席永远见不到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让我们一起读出矛盾痛楚的主席。
(生读“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
尽管不舍,尽管悲痛,最终主席克服了自己的情感,以大局为重,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抉择。
主席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三)空白补写,充实文本内涵
做出这样的抉择,主席是痛苦的。
所以文章最后一段话说(出
示):
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主席慢步走回卧室,浑身软弱无力,好似生了一场大病。
轻轻躺在床上,头脑里全是岸英的样子,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不由得起身拉开抽屉,取出安英的照片,轻轻的抚摸着,嘴里不停的喃喃着:“岸英、岸英!”豆大的泪珠一颗一颗涌出眼眶,主席又哆哆嗦嗦的取出了这些年安英在农村,在苏联的回信,翻开来,泪眼模糊的读着,心想:“岸英是懂事的孩子,岸英是伟大的战士,岸英是英雄。
”于是躺了下来,把照片和信件放在胸前,眼角还在不住地流泪。
是呀!这丧子之痛,这安葬之难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
(四)拓展总结
1、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
告诉他,我们去晚了。
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
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2、总结:读着这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
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
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3、最后让我们向英雄的儿子和伟大的父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