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课题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课题方案
南麻小学李晓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然而,在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努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
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
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从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让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一生的长期效益而非一节体育课的快乐。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常规”概念的界定: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
“养成”概念的界定: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
《吕氏春秋·本生》:“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
”巴金《观察人》:“我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
”2.教育。
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宋曾巩《筠州学记》:“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於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
“体育课堂常规”概念的界定:顾名思义,就是体育课堂中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
是保障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正常运行,对教师和学生双方制定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是的整个体育在教学中,有一个完整的对账制度进行约束。
体育的常规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具有十分正要的意义。
他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的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另外,它还能有效防止教学过程中发生事故,让教学更加的规范化更标准,更高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对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寻找课堂常规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对性的策略。
2. 通过对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引起大家对课堂常规中,学生好习惯养成的重视。
为有序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保障课堂常规的有序进行。
四、研究内容与重点
1.了解体育课堂常规,在体育课程中的意义,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内涵。
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的研究。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对学生更加科学全面的要求。
2.从体育课堂常规存在的问题入手,体育课常规出现问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教师自我教学状态散漫,导致常规不规范,还有教师自我要求不严格,致使能力不能快速提升,使得常规过于形式化。
以及教学策略导致准备不足,无法灵活应对课堂的变化,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考察研究,课堂常规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3.从教学常规要求的改进策略入手,找到有效的方法提升课堂常规,课堂常规的改进策略必须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受益。
改进的策略要对学生、老师、学校具有可操作性。
改进的策略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资力量的选拨设立了更高的门槛。
对全体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五、课题研究思路
为了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课题组设计确定了以下研究思路:
1.了解学生。
真正地了解学生是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传统教育中,师生的接触总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
在了解学生的时间安排上,教师总从方便自己的角度考虑。
所以我们应认识到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他们不是二维的平面,而是多
维的。
本课题通过观察法、记录法、谈话法等方法直接了解学生,还可以通过调查法、考验法等去间接了解学生。
2.调查现状。
经过前阶段的听课、调查访问,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受以前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较多品德学科由语文老师兼,平时工作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品德的教学,表现为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缺乏,课堂教学实效低。
3.整合教材。
品德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因此,课程资源需要开发、需要整合、需要文化再生。
新课程理念也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成为教材的执行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建设者。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不违背课程要求下,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教师本人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富有个性的重组、拓展和发挥,以便更好地落实具体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对现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梳理,提炼形成一系列适于各年级学生活动的研究性小课题,做到课程整合、资源共享。
4.学习方式探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它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
其次,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阶段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如:
1)课前准备:问卷调查、搜集资料、参观访问等。
2课堂教学:听故事、趣味竞赛、快乐游戏、情境体验、实验操作、画画做做、角色扮演、社会实践、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辩论、欣赏、成果展示等。
3)课外延伸:自我评价表、行动体验、家长评价、成长资料袋的搜集与整理等。
5.评价体系。
基于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品德教学更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
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
用,更要关注学生在品德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生活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等新的认识与提升。
6.形成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理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
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
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题将在品德学科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特点上,立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各年级共性内容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步骤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10—2018.2)
1.制定课题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2.培训研究人员,查询相关资料。
3.做好子课题的分配工作,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4.建立汇报交流和学习研讨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阶段(2018.2----2019.6)
1.研究相关的课题资料,收集有效信息。
2.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实施具体操作方法。
3.组织、协调,获得课题研究的现实材料。
4.组织中期汇报,调整课题方案。
5.完善并形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7——2019.9)
1.整理、分析、归纳材料与数据,形成研究报告。
2.经验总结推广。
七、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等方法。
文献法:教师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文献,一方面学习先进的理论及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加工、比较、概括提取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行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围绕专题,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上、案例分析、课题沙龙等活动。
集体备课采取:个人构思(形成初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个人加工(形成学案)——课堂实践——交流反思。
八、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