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学复习资料汇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财政学复习资料汇总1
名词解释:
1.财政联邦主义:
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划分,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制度。
或者说,财政联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财政分权,就是给与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其精髓在于使地方政府拥有合适与合意的财政自主权进行决策。
2.偏好误识: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在确定公众个人偏好的边际消费替代率时是带有随机性的,存在“偏好误识”,从而错误地把自己的偏好强加到全体国民头上。
3.地方财政能力:
狭义: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为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属地居民需求),从当地资源中汲取财政收入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通常是指实际财政收支能力与地方财政调控能力,即财政能力的静态体现。
广义:从现象动态发展、监督与管理、市场运行等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
包括地方财政的综合与核心能力、配置与调控能力、现实与潜在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5.转移支付:在财政支出中与购买支出相对应,它是指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无偿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6.财源:能够对财政提供收入贡献的经济源泉。
7.地方财源建设:地方财源建设即地方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依据地方经济和财政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地方财
源进行规划、培植、拓展等,是地方财源达到充裕和优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8.费收入:地方政府的费收入是地方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的部分补偿。
9.购买性支出: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10.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性、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11.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就是一定财政年度内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政支出总额。
12.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地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结果会形成不同的支出结构类型。
13.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帮助公民应对某些社会风险,如疾病、衰老、失业、事故等,并且为低收入等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安排。
14.显性债务:通过法律形式确定,政府在法律上有按期偿还义务的债务。
15.隐性债务:在道义上而不是在明确法律意义上政府承担的债务。
16.直接债务:不依附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产生的可预测的债务。
17.或有债务:有某一种事件引发,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债务。
18.国库集中收付制:在预算执行进程中,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管理制度。
19.政府预算调整:通过改变预算收支规模或改变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组织新的预算平衡的办法。
20.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问答题:
1.地方财政职能配置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1)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地方财政职能界定的相关理论
(2)斯蒂格勒的地方自治理论
(3)奥茨的地方供给有效理论
(4)特里西的偏好误识理论
(5)蒂博特的“以足投票”理论
(6)其他理论
2.简述蒂博特模型的假设和含义,并简要评价。
含义:在竞争性的地方辖区之间,居民的流动性(以足投票)可以导致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以足投票6个假设:
(1)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个人能够选择到那些提供公共产品和征收税收的组合最适合其偏好
的辖区去居住;
(2)人们对各辖区的税收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完全的信息;
(3)存在足够多的能提供各种不同类型公共产品组合的现存的或潜在的辖区;
(4)消费者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
(5)公共产品和税收在各辖区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
(6)各辖区都以最低的平均生产成本生产公共产品。
以足投票评价:
(1)蒂博特模型为我们分析地方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2)蒂博模型是以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事实上,上面的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生
活中是很难成立的。
(3)蒂博特模型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为人们对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的显示提供了一种“以足投
票”的准市场办法
3.地方财政职能配置的基本原则
(1)分级配置原则
(2)统筹兼顾原则
(3)有效调控原则
4.什么是地方财政努力?制约财政努力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财政努力:地方政府利用自有资源筹集收入的努力。
财政努力程度=实际财政收入/预期财政收入
制约财政努力程度的因素:
(1)地区市场化的程度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2)税收征管部门征税的积极性
(3)税收征管效率
5.影响地方财政能力差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经济、政治的)
(1)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规模外部经济环境。
(2)资源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
(3)经济发展水平:
①规模与速度
②经济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
③经济效益。
(4)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政策支持地区特殊职能。
6.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城乡二元结构是其制度性因素
(2)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基本公共服务是其体制性因素
(3)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是其政策性因素
7.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有哪些?
(1)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前提:
构建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转型,并加快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构建
(2)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途径:
①基础性制度规范的调整:
a. 建立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b. 建立无差别的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
②调节性制度规范的改革:
a. 调整政府间财政收支的划分;
b. 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补充性制度规范的实施:
a.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b.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c. 强化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的监督;
8.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理由
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
纵向财政失衡问题
横向财政失衡问题
公共产品的外部性与财政转移支付
弥补划分税收方式的不足
狭义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即拨款的理由:
(1)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可能产生外部效应——当某个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面超出其本地区范围而扩散到邻近其它地区,从而使其它地区的居民在不承担任何费用的情况下也同样获得收益。
例:兴修水利、对污染的控制、对病虫害的防治、在当地享受良好教育的学生流动到外地(2)弥补财政缺口(纵向不平衡)下级政府支大于收,上级政府给予拨款(收入分享),适于采取无条件拨款
(3)解决财政的横向不平衡
地区间的横向财政不平衡违背了同等状况的人同等待遇的公平原则。
还会引起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导致效率损失。
需要中央政府提供均等化地区财政地位的拨款,适于无条件拨款(4)确保全国统一的最低服务标准
公平——资源在各地区的分配要遵循“生存条件一致”的原则,任何人无论生活在一国的什么地方,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必须得到满
足。
效率——共同的最低服务标准会有助于减少地区间要素和商品流动的壁垒,促使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增进地区间资源配置的效率。
(5)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中的有益产品
地方性公共产品中的有益产品是指那些中央政府对该地方性产品的评价高于地方政府评价的产品。
如临海防洪设施、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
(6)体现拨款者希望受款者增加自己收入的意图
一般来说,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拨款与下级政府的本级财政收入呈负相关的关系。
9.什么是财政联邦制?中国的财政体制属于财政联邦制么?
财政联邦制是指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寻找,为有效地行使财政职能所需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之间的最优分工。
目前,中国还不具备财政联邦主义的特点,各级地方政府的预算还被统一在国家预算中。
10.评价分税制改革的利弊,试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若干方向。
利: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设置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这使得中央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促进均等化以及对整个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弊:尚未完全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和财权,还保留了原体制的一些痕迹。
目前的分税制很不规范,具有明显的“双轨”制特征,有待进一步完善:
①按照各级政府承担的职能,合理划分各自的事权和支出范围。
②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财权。
③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1.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特点。
(1)转移支付形式多样化;
(2)中央对各地税收返还额的确定方法既缺乏科学的依据,也有悖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3)转移支付并存着补助和上解双向资金流动形式,既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各种补助,
又有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的上解;
(4)增加了一些新的专项补助,补助结构发生了变化;
(5)有条件专项补助的项目过多过细,且多家管理,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力量贯彻国
家的政策意图;
(6)有条件专项补助的目标不够明确,分配没有标准可循,透明度低,随意性极大。
12.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收费制度?
(1)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
(2)积极稳妥地实施费改税;
(3)加强对收费部门的审计、约束、控制和监督;
(4)加强费收入收支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完善财政体制,将预算外的费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13.为什么地方财源建设:既是一项政府活动,又是一项经济活动?
(1)一项政府活动:主体:由政府主导推动;参与者:政策目标:政府参与制定政策目标(2)一项经济活动:本质:财源建设的本质是经济活动;来源:财源建设的来源从经济而来;直接作用对象:财源建设的投入主要也是投入经济建设中。
14.地方财源建设的影响因素
1)经济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外部经济发展状况国民收入分配结构2)社会性因素:
国民纳税意识政府服务意识年龄结构
3)税制因素:
税制机构调整税制要素调整税费制度改革
4)体制性因素:
税收管辖权及税收收入归属调整转移支付制度
5)政策性因素:
经济政策调整财政政策变化
6)征管性因素
7)自然性因素
15.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生财观
(1)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实现财源建设的市场化。
(2)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树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观念。
(3)遵循区域财源建设服从全国整体财源建设原则,树立统一财源观念。
17.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对策
(1)建立民生导向的财政支出体系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②完善教育和科研投入机制
③优化财政支农支出
④优化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
⑤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
(2)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
①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范围
②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3)完善地方预算管理制度
①设立科学的地方预算管理机制
②完善地方预算编制制度
③完善地方预算执行制度
④完善预算的审批与监督制度
(4)构建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①经济性支出的绩效评价
②社会性支出的绩效评价
③行政管理支出的绩效评价
18.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论述或综合题要求)
(1)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压力
(2)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防化债务风险的制度与技术监控体系
①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技术措施
a.健全政府债务的统计体系,形成基础数据库
b.适时披露政府债务信息,增强财政透明度
c.建立担保的登记备案制度并对担保实行归口管理
d.建立监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指标体系
②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制度建设
a..建立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体制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b.建立政府或有债务的预算管理制度
c.建立地方公债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d.建立各级地方政府偿债储备基金制度
19.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1)财政性:预算外资金也是财政性资金,但不是由中央财政集中分配,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各地方财政和有关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
(2)专用性:从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发展进程看,设置预算外资金,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保证某些专项支出。
例如,城市留用的预算外资金用于城市维护,养路费就是用于养路等等。
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预算外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积累性和消费性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前提下可以统筹使用。
(3)分散性:预算外资金是一种非集中性资金,由多种项目构成,并由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掌握使用,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从使用单位与用途来看,都是有别于预算内资金的一种非集中性资金。
20.我国政府预算外资金透明度低的原因
(1) 首要原因在于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的缺陷;
(2) 根本原因在于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
(3) 重要原因在于转移支付不规范;
(4) 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文化与政治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