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林惠娟
【摘要】Through analysising 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Fujian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found that the output and output value were growing year by year,edible fungus types were enriched continuously,mushroom processing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The paper further analysised 3 superiorities of mushroom industry: suitable natural conditions,abundant raw material resources and labor resources,solid industrial base,and putting forward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development edible fungi industry.%分析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结果表明:食用菌产业产量、产值逐年增长,食用菌种类不断丰富,食用菌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并进一步分析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宜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和存在的劣势,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2(000)008
【总页数】4页(P84-87)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作者】林惠娟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担保中心,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
食用菌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1],其味道鲜美,含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以及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一种功能性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其消费量显著增加。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产业[2],是世界公认的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朝阳产业,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户收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福建作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区,特别是面临大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充分认识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提出有利于福建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的政策建议,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食用菌产业基地。

1 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食用菌产量、产值逐年增加
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 (2003~2012),近10年(2002~2011年)福建食用菌产量、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分别从2002年的463 062 t、513 359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19 961 t、1 322 944万元,分别增长了177.07%、257.70%,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5.93%、10.18%。

其中蘑菇产量从2002年的232 671 t到2011年的349 342 t,增长了150.14%;香菇产量从2002年的80 875 t到2011年的96 994 t,增长了 119.93%;白木耳产量从 2002年的13 274 t增长到 2011年的 35 709 t,增长了269.01%;黑木耳产量从2002年的26 027 t增长到2011年的38 053 t,增长了146.21%。

1.2 食用菌种类不断丰富
目前除蘑菇、香菇、平菇、草菇、金针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猴头菌、竹荪等常规栽培的品种外,新开发或新引进了一些珍贵的食用菌,如杏鲍菇、姬松茸、真姬菇、白灵菇、茶薪菇、杨树菇、大球盖菇也引起菇农的重视,成为具有利用潜力的栽培品种,大大丰富了食用菌种类,目前福建省成功选育并驯化的品种已达40多种,并且对传统主栽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有力促进了食用菌品种与品质的改善[3]。

1.3 食用菌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工厂化设施生产企业达100多家,主要分布在福州、漳州、南平等地,如福州市罗源县秀珍菇生产规模达100万袋以上的企业有6家,50万~100万袋的企业有40家;龙海市仅九湖镇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就达14家,日产杏鲍菇近20 t。

同时,通过产业聚集,以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生产催生的食用菌园区,也渐成体系。

如漳州市南靖县规划建设100 hm2的食用菌园区,龙岩市武平县规划建设了占地33.33 hm2的食用菌创业园,宁德市古田县规划建设66.67 hm2的食用菌加工园区,这些园区极大地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企业+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正在进一步形成和规范,利于生产成本节约和产品信息传递[4]。

2 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
2.1 优势
首先福建拥有适宜的自然条件。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东经115°50′至120°44′,北纬23°31′至28°19′。

全省土地总面积 12.4 万 km2,海域面积13.6万 km2。

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年均气温在17~21℃,降雨量在1 100~2 000 mm,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首位,具
有适宜菌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次,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2011年福建农作物的播种面积228.58
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2.679万hm2,造林面积21.272万hm2,
木材产量1 297.99万m3。

牲畜存栏数分别为牛69.77万头、猪1 297.80万头、羊107.58万只、家兔927.61万只,家禽年末存栏数8 424.21万只。

这些农产品秸秆和林木、林产品下脚料以及畜禽粪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给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栽培原料,而且随着菌草技术的发展,利用杉木、松木、果树、茶等下脚料栽培食用菌技术的突破,极大缓解了长期依靠大量木材进行菌业生产的“菌林矛盾”。

另外,福建2011年全省常住总人口3 720万人,其中城镇年末常住人口2 161
万人,农村年末常住人口1 559万人,劳动年龄组占总人口的比例男的为36.2%、女的为32.1%,这也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劳动力资源保障。

第三,扎实的产业基础。

福建是全国生产食用菌最早的省份之一,广大的农户都掌握了简单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闽东南沿海粪草生菌产业带和闽西北山区木生菌产业带,在基础较好的地方业已形成一定的集聚性,并拥有一些规模以上的生产企业,龙海双孢蘑菇、南靖白背毛木耳、古田银耳、仙游姬松茸、罗源秀珍菇、将乐大球盖菇等生产加工,逐步向“一村一品、一县一品”方向发展,形成一定的产业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5]。

2.2 劣势
首先,菌种管理有待完善。

目前,食用菌菌种虽较以前丰富,但菌种管理还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食用菌品种的审定和认定体系,缺乏菌种产权保护环境,菌种市场上同物异名、良莠不齐,菌种品质得不到保障。

菌种生产主体多样化,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公司、科研院所、高校、农户等都能够生产,生产主体所拥有的设备、技
术水平不一,好坏差异很大,而且有的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导致菌种严重退化老化,从而影响食用菌的品质。

其次,科研投入有待加强。

食用菌生产科研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资源收集、种质分析、种质贮藏、菌种选育、检测技术、栽培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产品加工技术、保鲜技术等等,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其投入有所增加,但是科研投入的力度仍不够,科研资金分配不够合理,科研设备不够先进,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场所,没有设立产品研究室,这种现状严重影响到食用菌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三,流通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流通体系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用菌多数品种保鲜程度不及蔬菜、水果等产品,适于鲜销,种植户也多为自产自销。

如果市场流通不畅,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价格差异较大,对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影响较大,加上福建省食用菌产品有很多是出口的,企业直接根据国外需求订单进行生产,国外消费者对产品的新鲜程度、产品质量要求很高,需要生产经营者以最短的时间供应优质的产品,要有强大的产品流通体系提供支撑。

因此,流通体系建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6]。

第四,规模化经营有待加强。

食用菌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环节需要手工完成,分散家庭式生产方式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发挥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利于食用菌产业范围的扩大。

然而,由于生产相对分散,且大多采用家庭式小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低。

尤其是家庭分散经营过程中存在栽培设施、栽培技术不符合规范生产要求,食用菌产业链得不到有效延长,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开发。

适度规模经营能够有效解决分散式经营产生的问题,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化水平。

福建省漳州、南平、三明等一些主产区已形成了一些规模化经营企业或基地,但是数量还是不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6]。

2.3 机遇
一方面,需求增加。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国际食用菌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发达国家,食用菌
一直是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健康食品。

另一方面,政策推动。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食用菌作为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产品,今后要在稳定发展大宗食用菌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珍稀和药用菌类,发展规模化、工厂化和标准化栽培;
以30个食用菌优势产区为重点,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工厂化生产水平,力争2015年食用菌总产量达到90万t,工厂化产量占总产量20%以上,年增长
率3%,而且各地市为发展食用菌产业也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

市场需求与政策都为福建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4 挑战
首先,劳动力成本上升。

劳动力成本是食用菌生产成本构成中的重要部分,食用菌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其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工。

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农村工人日平均工资提高到100元左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 187元,这对食用菌生产企业形成了一定的成本压力。

其次,区域竞争加剧。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木腐类食用菌生产受到约束,加上“南菇北移”的推进,河南、山东、河北、宁夏以及新疆等北方地区已形成一些食用菌的集中区,区域竞争不断加剧,甚至省内的不同地区,闽东南、闽西北等食用菌主产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的竞争,对食用菌生产要素的竞争[7]。

第三,技术性贸易壁垒。

菇农质量安全意识不高,为了追求食用菌的产量,大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导致食用菌品质下降,出口屡屡受阻于农残问题。

例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禁止含有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且含量超过一定水平的农业化学品的农产品、食品销售,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
评估报告》分析,食用菌中鲜松茸、干香菇、鲜香菇等处于高级风险,仅对鲜松茸的检测项目就从原有的5l项增加到295项。

这不仅影响了食用菌的出口量,而且其外销价格也大幅度降低,外销价格仅为日本的55%,韩国的 70%左右[8]。

3 做大做强福建食用菌产业的政策建议
3.1 发展食用菌循环农业模式
以农作物废弃料为原料生产食用菌,再以食用菌生产废料——菌糠为原料加工生
产有机肥和饲料,用以还田和养殖,形成食用菌和种植业、养殖业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生态链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多重效益。

如“水稻→稻草→蘑菇→菌糠→肥料→水稻”、“秸秆→食用菌→饲料→养殖→沼气池→沼渣、沼液→食用菌→蔬菜→果品”等循环经济模式,同时将食用菌产业纳入高效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发展食用菌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环境[9]。

3.2 加强菌种管理
加大菌种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切实履行菌政管理职能,严格执行“菌种生产许可证”、“菌种经销许可证”制度,规范菌种行业秩序,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菌种等违法行为。

加大普法力度,增强菌种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菌种生产经营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并做好菌种检验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切实维护菌种生产经营单位和菇农的权益,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5]。

3.3 加强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
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是保障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应因地制宜地推广其实际需求的食用菌技术类型,达成食用菌技术供给与需求最有效的均衡。

对农户而言,优良的菌种、病虫害防治、轻简化栽培、菇床管理等是农户最为关心的技术,而且存在需求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

在搭架、购种、栽培及生
产环节,应有针对性地对农户的技术需要给予相关指导,满足他们不同阶段的技术、信息需求。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网络等形式加强技术推广,并适时提供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同时政府应保障推广部门人员、设备、编制、薪酬等问题的解决,保证食用菌生产技术、信息的有效传播[10]。

3.4 加强食用菌精深加工
目前,市场上的食用菌产品多为食用菌干制品,品种较为单一,深加工产品数量很少,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食用菌深加工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通过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够延长食用菌生产产业链,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

加强食用菌果脯、食用菌复合饮料、食用菌药酒、食用菌提取液等几类营养性产品加工生产,加强食用菌抗菌素药物 (如黑毛桩菇的桩菇菌素,香菇的香菇菌素,金针菇的火菇菌素,蜜环菌的蜜环菌甲素、乙素等)、抗肿瘤药物 (如姬松茸、冬虫夏草、灵芝、金针菇、香菇等多糖体都有很高的抗癌活性)、食用菌保健品工业 (如灵芝、香菇等中的皂苷、多酚和黄酮类微量元素活性成分对降血脂效果明显;灵芝等食用菌中含有自由基清
除剂,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锗,硒能延缓细胞衰老从而延长人类寿命)、高效
低毒或无毒的生物农药 (如双孢蘑菇、蜜环菌、牛肝菌等数十种菌类的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有很好的杀灭作用)等功能性产品的开发生产。

如漳
州片仔癀药业从双孢蘑菇中提取多糖等成分制成的菇精糖片,一推出市场就大受消费者的青睐。

当然,食用菌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精深加工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11]。

3.5 完善食用菌产品标准体系
消费者极为重视食用菌的质量安全问题,侧面反映了我国食用菌产品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应强化对食用菌质量安全的宣传,在控制源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技术,将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化[12],严格实现 ISO9001、HACCP、GAP等质量管理认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科学用
药等关键技术,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核心示范区为样板,通过印发标准化栽培技术“口袋书”、培训与观摩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发展。

同时,在原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继续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完善福建食用菌标准体系。

3.6 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
食用菌从分散化向规模化转变是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传统经济理论指出,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发展龙头企业、食用菌经济合作组织、食用菌产业协会,因地制宜地选用“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企业”、“农户+协会+企业”等经营模式,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的栽培技术水平、专业化管理水平,实现产、学、研一条龙的技术培训与服务,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销售模式,培育出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一批高技术水平的农户,辐射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军,刘国宇.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J].农业经济,
2005(11):50-51.
[2]李哲敏,刘用场.我国菌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食物
与营养,2005(10):15-17.
[3]黄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食用菌,2000,19(4):3-5. [4]袁忠贤.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以福建省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90-93.
[5]黄志龙.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问题与应对措施[J].食用菌,2007(6):1-2. [6]张金霞,黄晨阳.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J].土壤肥料,2003(1):43-44. [7]卢敏,李玉.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战略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27(2):229-232.
[8]迟桂荣.提高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途径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09s):353-354.
[9]张士义,唐玉平,刘娜.我国目前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及方向[J].农业经济,2007(6):23-24.
[10]李平,杨传喜,张俊飚.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农户技术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6):132-142.
[11]张红印.我国食用菌食品的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J].食品科技,2001(1):4-5.
[12]卢敏,李玉,张俊彪.农民视角的食用菌生产信息获取与相关决策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4):107-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