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4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yǔwén)教案
全册备课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存在的问题: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其中优生较多,可后进生也较多,〔如姜玉凤、张堡城、张洪建等〕时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这与他们的根底差、家庭教育懈怠、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做为重点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与各科老师携手共同提高学生的成绩,以促使学生全面开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
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
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局部。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shōucáng)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拟清楚、比拟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重、难点
1.再识字300—500个,会写字到达150-200个。
2.练字:练钢笔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练毛笔字,写正楷。
3.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练默读,默读重在练习速度和理解大意。
5.习浏览,练阅读速度和信息查阅能力
6.习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学习仿写。
7.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会用标点符号〔如冒号、引号〕。
8.习作养成整洁、标准的书写习惯,可开展限时作文及专门书写速度训练。
9.简单的读书笔记,学会写内容梗概。
10.书信格式,学会写书信
11.用普通话交谈;学会倾听、请教,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12.习辩论、演讲的一些根本方法。
13.会转述,能生动的讲述故事。
五、教学措施与方法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如何(rúhé)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语文,用语文的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的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让生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的习惯,这学期将继续关注以下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
特别是精读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己抓住重难点,学会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句的表达方法。
通过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
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5〕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学科、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加强古诗诵读和优美词句的积累,推广看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4.辅优补差活动
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的根底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班级后进生帮助对象有:姜玉凤、张堡城、张洪建、隋洪欣等。
主要措施有:1、作业面批、有错及时改正。
2、课堂上优先提问、优先解难。
3、结合学习情况老师抽时间个别辅导,请班级里的优秀生为其接对辅导。
4、与科任老师、家长经常联系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5、鼓励为主,及时表扬。
6、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稳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5.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稳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1〕在培养阅读能力的根底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强调真情实感的再现,给予写作技巧的指点,指导参与各种作文比赛。
〔2〕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多下工夫,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理解的根底上进行学习。
〔3〕在指导写字和朗读方法,帮助学生(xué sheng)提高朗读技巧和书写水平。
六、时间安排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lǐjiě)“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快乐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忆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外表〕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jīnɡ dú)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时机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
〔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写,也可以画。
〕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2、桂林山水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jiāo xué)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欣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欣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洁〕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比照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稳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拟。
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拟读音。
与“恋〞比拟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欣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拟,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特点(tèdiǎn)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欣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quán wén),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
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根底。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答复、比赛读〕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这两位同学适宜吗?这两位同学不适宜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答复〕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
3.默读,找内洞特点。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
〔二〕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4* 七月(qī yuè)的天山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描写景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泼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a.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阔。
b.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c.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d.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yāntóu)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e.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a.“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b.“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c.“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d.“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e.“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二〕过程与方法: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句,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方案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
比方: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
看哪一组方案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
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方案,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
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
方案。
五、我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