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性的光芒闪烁在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堂洒满人性的阳光
让语文课堂洒满人性的阳光——记天津市特级教师、双港中学语文教师王爱东“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爱东正在和学生探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差异。
除了按照全区统一要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外,她还给学生补充选修了《先秦诸子选读》。
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到荀子的“天大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沉睡的先哲复活起来,凝固的思想奔腾起来。
古韵氤氲的语文课堂,乍现一幅幅美景:一篇篇短小的古文,在王爱东的“深挖”之后犹如开启了一座知识的宝藏。
仰望老师“秀唇”一开一合,字字珠玑,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伴着从窗外斜溢进来的日光,流水一般的思绪,带着学生从先秦直达现代。
不时地,有学生提问,有小组的争论,有微笑有会意,有高屋建瓴的引领。
一句“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让师生思接千载,从“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
”“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到“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乡……”到木铎是教师的别称,探究北师大以木铎为校徽标志的深远意义,“木铎金声”让每个学生深思而厚重,黑板上教师板书:知其不可为而为----我看孔子的担当。
学生心音流泻在笔端,教室一片宁静。
她符合人们对语文教师的所有印象:和蔼的笑容、温柔的声音、渊博的知识、出口成章的才气。
一上午连排四节课,前三节课,王爱东都没顾得上回趟办公室。
教室里,围满了问问题的学生。
第三节课间,她抽身回办公室取东西。
刚倒好一杯热水,还没来得及喝,办公室里已追进四五个找她答疑的学生。
“您要是中午来,您都挤不进来,这里三层外三层的。
从早晨7点进校,就是这种状态。
”王爱东的同事告诉记者。
朴实、朴素、不普通,做什么事情都认认真真、勤勤恳恳,这是王爱东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为了给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她和语文组的老师们在文海中选择名篇佳作印发给大家。
在办公室里,记者就看到各类阅读片子堆成一座座小山。
这背后下了多少功夫,很难知晓。
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感悟
21年7 日 0 2 月8
如何让人J 的光辉在 语文课 堂上绽放 } 生
文/ 玲 刘爱
在 大力倡 导构建 和谐社会 的今天 ,以人为本” “ 的提法和做法 : 狂暴 , 有时又温柔 、 细腻 ; 为上有时表 现得非 常顺 从 , 时又 固 行 有
在各行业 各系统中均有所体现。人性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 温暖着 一 己见 。课堂发 言时 , 执 有渴望表 现的欲望 , 又有 怕被人 嘲笑 的羞 你我 。 怎样让人本 主义思想走进课 堂? 如何利用先进 的教学手段 , 怯 ……面对诸如此类 的两 面性 , 我们为师 者要顺 势而 为 , 精心 呵
的 探 究 话 题 , 小 组 内展 开 讨 论 ; “ 示 ” 节 , 生 充 分 展 示 自 年级语 文上册为例 , 在 在 展 环 学 就有朱 自清的《 背影 》余 秋雨的《 客》 陶渊 、 信 、
学完成情况及合作探究结果 , 教师适时地点拨 、 指导 ; “ 在 训练 ” 环 明 的《 桃花源记 》 苏轼 的《 、 记承天寺夜游 》雨 果的《 、 就英法联军远 节, 有针对性地对当堂 的重点难点进行训练 , 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 , 征 中国给 巴特勒上尉 的信》 等诸 多中外名篇 。这些 文本无不 闪耀 夯实双基 。 纵观这 四个环节 , 都有学生 的积极参与 , 教师始终是学生 着对 亲情的怀念 , 对诚 信 的态度 , 理想社会 的追求 以及豁 达的 对 学习的引导者 、 合作者 、 参与者 、 点拨者 , 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 寻知 处世态度和正确的历史观 、 世界观、 价值观等人文主义光辉 。语文 识、 发现 问题 、 解决 问题 , 遵循 了认知规律 , 培养 了学生的能力及 团 教 师在教学时 , 了让学生能更 好地理解 文本 的人 文性 , 用这 为 利 结协作的精神 , 突出了学生 的主体地位 , 很好地诠释 了“ 以人为本” 些 文本具有 的形 象 陛、 生动性 、 情感性的特征 , 充分挖掘其 中的人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
2 0J 4
《 语文 课程 标 准》 将 语文 学 科 的性 质定 义 为 “ 工具 性 和人 文性 的统一” ,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 视学 生 听 、 说、 读、 写基 本 技 能 的 强化 与训 练 , 更 要 通过 各种 手 段 、 载体 、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 习 ,真 正成 为语 文学 习 的 主 人 ;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独 特体验 ,培养学生从容 自信地面 对学 习 、 面对 生 活 ; 健全人格 、 提 升修 养 ,促 进学 生作 为一 个 真 正 意义 上 的有 思想 、 会思考 、 能 甄别 的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使语文课 堂 闪现人 性 的光 芒 。 突 出学生主体地 位 。 发 现学 生 闪光 之处 学生 是 学 习的 主体 ,教 育 者 在理 论 上对 此 已达 成共 识 。 然而 , 实践中 , 教师只要一踏上讲 台, 便 自觉不 自觉地将其抛 之脑后 , 自 己成 为 了语 文 课 堂 上 的 主 角 , 甚 至 唱起 了 “ 独 角戏” , 还 常 常 抱 怨 学生 “ 老师 讲得 津 津有 味 , 你 却 听 得 昏 昏欲睡 ” 。究其 原 因 , 就 在 于 学 生 主 体 地 位 没 有 真 正 得 到 体 现 ,学 习 的主观 能 动性 没有 被 激 活 ,其学习效果 自然而然会大打 折扣 。因此 , 在课 堂 教 学 中 , 教 师 要善 于放 手 、大胆 放 手 、真 正放 手, 把课 堂 还给 学 生 。 让 学生 能够 进行 多样 化 的学 习 和思 考 ,有 张 扬 个 性 的机会 ,也 是 为 了教 师能 够有 机会 更 全面 、更深 入 地 了解 学 生 个性 , 发现 学生 的 闪光之 处 。 例如 在学 习语 文七 年 级 上册 第四单元时 ,我只用了几分钟向 同学 们 介 绍 了寓 言 及 其 特 点 , 并 告 诉 他们 学 习寓 言时要 抓 住 “ 故 事+ 寓意 ” 这 条 主线 。然后 把 剩余 的时 间 留给学 生 ,通过 互 助式 自 主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 ,之后请 学 生 上 台给大 家 当老师 。没有 想 到学生竟然争先恐后上 台展示 , 无 奈 之下 ,只 得让 学生 先 在小 组 内开展试讲竞赛活动 ,将最优秀 的一位推荐出来上台讲解。 课前 , 我 还担 心讲 课 的 同学能 不 能把 握 重点 , 是 否胜 任 , 向学生 询 问所 确 定 的重 点是 什 么 ,该如 何讲 解 等 等。 没有 想 到学 生竟 然 对答 如流 , 毫 不含 糊 , 和我设 计 的并 无大 异 ,
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巴中语委会举行的中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听了15节课。
参赛的老师都是各校的佼佼者,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漂亮的粉笔字、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人佩服。
尤其是参赛课堂时时闪烁的人文光芒,更让我这个平日疏于学习的“老教师”羞愧难当。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张立翔老师教《看云识天气》时的分角色朗读;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许多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
我经常看到,如果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她),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
这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回想起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新课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叫停,这些学生只好放下书来,即使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
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我教的是初中语文,虽然我学过教育心理学,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人人参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做游戏、运用多媒体,但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
怎样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性的光辉
情况 这件事 来说吧 ,这次赛课 ,每位教师 方
语 文教学 的人性化是 指导实践 的科学理 抹杀 了学生的个体 差异而 言 ,确实是 一大进
教师 的人文关怀 。
我们 的课改 才有 希望。 看来 ,我真 的是该仔 细地 审视 一下 自
己的课堂教 学 ,真 的是 到 了要彻 底地转 变 自
己的某些观 点的时候 了 ,也许过 去我 的语 文
教 学过于强 调工具性 ,总觉得学 生如果 听说
读 写的能力 没上去 ,那 就是我这 个语文 老师
性 ,它 的实质就 是人文精 神 ,人文精 神主要 我一下子懵了 ,根本没去细想 ,就 回了一句 : 是指人格 、情感 、意志 、性格 、心理品质等 。
赞 誉。检查 一走 ,马上恢复 “ 题 海 战术” ,
“ 掉进缸 里去 的是 司马光 ,旁 边 当然 没有司 重 开 “ 一 言堂” ,结果是学生疲 于应付 ,越
的失职 ,因此 ,我想尽 一切可 能的办法 去提
高 学生 的各 种语文 能力 ,而很少 去注 意语 文 教 学的人 文性 。 自 《 语 文课程标 准 》颁 布之
后 ,虽然我 也学习过 ,但仍然 没在思想 上引 起 重视 ,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 的一个举措 ,
心理学告诉我们 ,低年级学生 集 中注意 的 时间短 ,持久 性差 ,我 们教师要 尊重他 们
变 “ 课 堂权威 ” 、 “ 话语 霸权” 为 “ 课堂 民 出了潜在 的危机 ,人性化只有真正落到实处 ,
让人性光辉照耀我们的语文课堂
让人性光辉照耀我们的语文课堂---——初识《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教学苏教版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人性的思考与追求,尤其是必修五不仅概括总结了前面必修课的内容,而且五个模块分别涉及人的认知基础,从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人性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也应该从人性出发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这里我粗略的谈一下关于《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专题教学的认识。
一,用心灵碰撞心灵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此情可待陈追忆》这一模块所选文章无一不是至情至性之文我们需用心用情去交教学生须用心用情去学,方可得其一二,于是上课之初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视频《让生命充满爱》,听一听著名钢琴曲在《昨日重现》《重回昨日》,听听古筝《紫竹调》和李叔同的《长亭送别》,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中感受我们生而为人岂能无情。
至少应有起码的责任心感恩心,我们不管是行走天下还是独处一隅,我们的人生无论伟大还是平凡我们的心灵都可以无限丰富充盈而美好。
二、“对症下药”找准专题教学的“切入点”。
本单元文章初读起来不免有些繁乱,于是就要找对切入点,从一个情字出发解读文章,深入教学。
《陈情表》一文可概括为:四种不幸、三次逼迫、两难处境、一个选择。
四种不幸写其少小失怙与祖母相依为命,少多疾病孤苦伶仃,门衰祚薄形影相吊,祖母年老多病的悲惨境遇;三次逼迫,自下而上,层层升级,“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除臣冼马,当侍东宫,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催臣上道,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在忠与孝的两难处境中权衡再三不得不做出最后唯一的选择:先孝后忠。
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的拳拳之心,哀哀之情。
《项脊轩志》可谓写“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代女人”。
一间小小的书房,修葺前后景色各异,作者闭门苦读,自得其乐,一悲一喜两条线索贯穿其中,围绕项脊轩表达了与三代女人的深厚感情:母子情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难忘,母恩难谢;祖孙情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途坎坷,理想难成夫妻情长------“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琴瑟相好,音容难在。
浅谈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意图 ,设身处地地体 验作 者的创作激情 ,与作者 同欢乐 、 共
忧患。其次 ,在教学过程 中 ,应 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 、教师 、作者的情感融为一 体。定 “ 人文性 ”
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独有 ,但语 文学科的特点决定 了语 如教学 《 卖火柴 的小女孩 》。上课 之始 ,教师以一段 悲伤 的 文教育必须关注人文性 。语文 教学 中应重 视和发 挥语文课程 音乐配上抒情 的导语将学生带人授课所需 要的情感氛 围,接
在品味语言 的同时 。也 在品味一种情怀 ,一份哲理 ,一种人
二 、人 文关怀不 能脱 离作 品 ,成 为 “ 教” 说
格 。如在教学 《 见了 ,亲人 》一课时 ,我巧妙地设计精读 再 语 文教育的人 文性 ,主要 体现在展示人 的个性 ,塑造人 课文最后三段 ,引导学生饱含 深情地读深 、读透大娘、小金
有复杂 而微妙 的联 系,教师 是帮助学生与作品进行沟通 。从 而创 造出一 个美妙 的境 界—— 心与心 的默 契 ,情 与情 的交
血保 卫的土地 ,不 由得说一声——再 见了 ,亲爱的土地 ! 今
日 一别不知何 日 见 ,列车呀 ,请开得慢一 点儿,让我们再 再 融。文学是人学 ,是艺术 ,是一种塑造人心灵 的艺术 ,只有 看一眼朝鲜得亲人 . 让我 们在这 曾经洒过鲜血 的土地上再停 当它真正进入 了学生 的心灵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各种生 活滋 片刻——再见 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J如此饱含 味, 认识各类社会人 物,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 ,收到潜移默 深情的朗读 ,唤起学生心 中的情 感 ,同时通过课件看到那催 化 ,春风化雨之功效 。从教者本 身来说 ,语文的人文性对教 人泪下 的情景 ,师 生间如 此真 情互 动 ,使 学生融 人课文情 者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丰 富的学识 ,同时还要 境 ,走进了人类文化精华的殿堂。 有很 高的人格 修养 ,要有 自己的个性 气质 ,并 积 极倡导 民 总之 ,在语文课 堂教学 中倡导 与落实人文性 的开 掘,让 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紧跟时代步伐 。这样 ,教 师才 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 能得以充分的 、淋漓尽致 的体现 ,
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情怀
让人性的光芒在语文课堂中闪烁摘要:《妈妈的爱》是小学语文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诗,是一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好素材。
抓住重点语句、重点小节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与课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在朗读中感受母爱,感悟文字背后的人性、人情。
这样,充分给学生读的空间与自由,提示展示的平台,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与语言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与诗文产生对话,形成情感的渗透与共振。
关键词:课堂教学;人性;母爱;人文情怀《妈妈的爱》是小学语文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诗,是一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好素材。
作者选取了妈妈对“我”的呵护、关心的四个生活场景,由一个“爱”字贯穿始终,“我”悉心地体验感受着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课文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及孩子对妈妈无私的爱。
在教学中,我采取“整体感知(体会母爱)——朗读悟情(感受母爱)——表露真情(表达母爱)——创新表达(回报母爱)”这一教学思路,注重情感交流,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体现人文情怀,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整体感知(体会母爱)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词美文,并利用课前展示交流。
课始,我用舒缓深情的语言描述:“我听过一首歌《母亲》,歌词中唱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伞,有人给你打:你委屈的泪水,有人给你擦。
这个人就是妈妈。
’’这朴实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当时就打动了我的心,它让我一下子就回到了妈妈的身边,我仿佛看到了妈妈的笑脸、妈妈的泪花、妈妈的白发……今天,让我们怀着对妈妈的爱学习一首儿童诗,让我们重温妈妈的情,感受妈妈的爱。
”然后板书《妈妈的爱》。
深情的语言描述,拉近了文本、师生之间的距离,奠定了感情基调,营造了温馨的人文氛围。
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的内容。
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感 受到 名师 的风 采 和他 们的 课堂 魅 力 在教 学过 程 中 . 们 他 连 一 个很 小 的细 节 都不 放 过 .我 们 经 常 可 以看 到这 样 的 现 不 要干 扰他 , 面带 微笑 地 以一 种激 励 的 目光耐 心 地等 待他 读
想 . 草草 地 回 了一 句 : 掉 进 缸 里去 的 是 司马 光 . 边 当然 就 “ 旁
聪教育 ” 问题 呀 . 的 却
完。 这时 的教师 就像 是冬 日里 温 暖的 阳光 , 学生 身 心舒 畅 . 使
更 让学生 的学 习拥 有一 种愉 悦 、 幸福 的感觉
被 我 的一 句话 给打 发 了 为此 我在 课 堂上 做 了一 番补救 . 首 回忆 自己十多 年来 的教 学 历程 . 在许 多 不足 如 在课 先 肯定 了那 孩 子问 题 的价值 性 .并 以此 鼓励 学 生大 胆质 疑 . 存 堂上 让学生 读 书这一 环 节 . 常常 因为 学 生的 唱读 或者 缺 乏感 然后 让学 生想 办 法解 决 问题 . 生 的积极 性挺 高 学 、问题解 决 情 而大 发雷 霆 . 是碰 到 少数 学 生 还 没读 完 的 情形 . 也会 或 我 做 出暂停 的 手势 , 一 切 戛然 而 止 . 给学 生 一 丝 一毫 自由 让 不 了. 搁在 心头 的一 块石 头终 于 可以放 下 了 还记 得我 曾让 学生 写一 篇作 文《 乡的特 产》 成绩一 向 家 .
许 多 精彩 的课 堂 . 并诞 生 一批 精 英 教师 . 这些 教 育 战 线 的佼 佼 者 以 一手 漂亮 的粉笔 字 、 口流 利 的普 通 话 、 身 娴熟 的 一 一
相对 比. 真是令 人 汗颜 ! 自走上 工作 岗位 至 今 . 就 一直 在 村 小教 语 文 . 单 位 我 在 的优 越性 有时 的 确让 自己沾 沾 自喜 . 自感 一 切得 心应 手 . 又 有一 种英 雄无 用武 之地 的感 觉 . 以也 就 自我 陶 醉存 方寸 之 所 地 . 了 回井底 之蛙 在 具体 的教 学实 践 中 , 做 我也 曾尝 试应 用
让人文关怀的光芒照耀语文课堂
了斛 当 多 的学 时 ,但 语文 能 力 的低 卜 甚 为 明 ,普 遍 的情 j 仍
况 是 语 言贫 乏 ,矢l 面 窄 , 见 解 肤 浅 ,思 维 板 滞 。 阅 读 方 因素 , 视 逻 辑 思维 能 力 ,而 较忽 视 情感 、态 度 、 意志 、兴 【 识 面 ,存 在 着 严 的 问题 ,如 阅 乩味 低俗 ,阅 读 能力 低 ‘, 卜 趣 等 非智 力 素 ,语 文 在 学生 精神 世 界 的构 建 中 应有 的功 能 不 会读 书 ,不 爱 璞 ,没 有 良好 的阅 读 爿惯 ,没彳 终 身 与 f 1 j 丁 5
范 例要 做剑 以 卜 点 : ( )范 例 要 能 儿 1 充 分 体现 能力 培 养 的 目标 。 ( ) 已彳 2 丁
四 、小 结
“ 教学 各 阶段 中如 何 才 能更 好地 发挥 学
同顺 历 史 ,范例 性 原则 也并 非 是 无 生 的 臼土惟 和 教 师 的主 导作用 ”等 ,今
维普资讯
让 人 文 关 怀 的 光 芒 照 耀 语 文 课 堂
◎陈 敏
人 类进 入2 世纪 ,经 济 个 球化 同益 加快 , 世界范 内各 1
其 二 ,从 教 功 能看 , 片面 追 求升 学 率之 风 愈 演 愈烈 ,
种 思 想文 化 相互 激 荡 ,政 治 多 极化 趋 势持 续 发 展 。在 这 种 际形 式背 景 下 ,如 何 保持 和 发扬 中华 族 文 化 的传 统 ,激 发
的 矢识 基础 与培 养 目标之 『跨 度 不 能太 源 之水 、无 奉之 水 。就 占代社 会而 ¨ u J
后 如何 更加 彳 效地 运 用 范例教 学 将 成为 丁
闪现“人性”光芒
闪现“人性”的光芒内容提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情感体验,关注其道德培养、人格养成,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怎样才能使学生“人性”的光芒得以在语文课中闪烁呢?本文将从思想、情感体验、道德人格三个反面来浅析之。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情感体验道德人格新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我认为这是让语文返璞归真。
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这些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倾注全力去提高,但这不应该是语文的全部,语文还必须关注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发展,体现出一种人性的教育,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的内涵。
显然,过去的语文课大多对前者倾注了全力而对后者则漠然处之,语文课渐渐演变为了知识的堆积课,结果语文课失去了听众,语文老师成了“孤家寡人”,所以语文课要想闪耀“语文”的光彩,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情感体验,关注其道德的培养、人格的养成,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一、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语文课要想放射思想的光环,就必须把思想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
这里所说的“思考”,它不仅仅指一般的“想”,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唯真理是从的科学精神和独立人格,从而实现个性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疑问。
自主思考,提出疑问对于小学生可能很难。
甚至有时候,有些学生会觉得没什么疑问。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设疑,在看似明白晓畅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于不疑处有疑”,其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写?”“可不可以不这样写呢?”“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在讲《蜡烛》一文时,我便采用了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初读课文,好像都懂了,但是,我却在他们都觉简单的地方提出了疑问:“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呢?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学生一听,觉得要回答这些问题真还不那么容易,于是深入讨论研究,对课文的思想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语文课,闪烁人性的光芒
让语文课,闪烁人性的光芒江苏南通市八一中学朱建清新课标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我以为这是语文实质的回归。
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这些确实需要倾注全力去提高,但这不应是语文的全部,语文还必须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体现出一种人性的教育,这就是人文性的内涵。
显然,过去的语文课对前者倾注了全力而对后者则漠然处之,语文课渐渐演变为类似理科训练的教学模式,结果语文课失去了听众,语文老师成了“孤家寡人”,所以语文课要闪耀“语文”的光彩,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让情感体验走进课堂。
《木兰诗》是首著名的古代叙事诗,教参上把本文的主题总结为表现木兰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教师一般也这样归纳。
可笔者在讲授本诗讨论主题时,有同学认为本诗的主题是表现木兰身上的人性美,他摆出如下理由:木兰代父从军是出于对父亲的体贴和对家庭的顾念,木兰英勇作战,战功卓著,表现的是她勇敢、坚强和智慧,木兰辞官不做,急于返乡,表现的是她不慕高官厚禄和对家庭的眷恋,归来精心打扮自己,表现的是她的爱美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笔者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对人物形象感受体验的独特性,并深刻认识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释放,形成情感活动、审美感受和思维分析,语文课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
应该说,学生在生活和语文学习中已积累起一定的情感体验,以此为基础,学生是能形成新的体验和感悟的,因此语文课有理由抛弃讲经布道式的分析,无休无止的训练,而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让情感的气氛涵盖课堂,让审美发现的喜悦闪耀明眸,让油然而生的体验回味在心。
讲《三峡》和《与朱元思书》等课文,可以布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作诗,在班上展览表演,以表现自己的独特体验;讲《孔乙己》、《范进中举》等课文,可以布置学生分组创作课本剧,进行演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讲《最后一次讲演》、《婴儿》等课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讲演者讲演的演讲比赛,根据自己对讲演者情感的把握,来传达对课文内容富有个性的掌握。
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与 倾 听 、 纳 一切 声 音 的博 大情 怀 。 此 教 师 应 多 为 他们 提供 、 容 为
创 造 多 来 源 的 语 言 信 息 , 学 生 充 分 地倾 听 与 阅 读 。 让 “ ” “ ” 语 言 文 字 表 达 能力 的 训 练 , 说 与 写 是 也是 学 生 自我 丰 富 与 发 展 的 过 程 。 首 先 , 师 要 为 学 生 营 造 真 实 、 活 化 的 环 教 生
有 助 于 激 发学 生 的 兴趣 和创 新 精 神 。 文 教 材 中 的课 文有 描 写 语 充 满 文 化 积 淀 的 “ ” 如 世 界 上 最 古 老 的 “ 高 窟 ” 大 自然 的 物 . 莫 ,
境 , 他 们 有 话 可 说 , 话 想 说 。 在 教 学 《 予 是 快 乐 的 》 文 让 有 给 一
园 、 向社 会 , 发 现 、 掘 、 写 生 活 中 的 人 与 事 , 发 自 己的 走 去 挖 描 抒
感 受 。在 这 些 活 动 中 , 让 学 生 的 才 能 和 创 造 性 得 到 充 分 的发 要 挥 , 正 体 现 新课 程 所 倡 导 的 以 人 为 本 的 价 值 取 向 。 真
杰 作 “ 果 树 瀑 布 ”世 人 惊 叹 的 “ 兵 马 俑 ” 充 满 现 代 文 化 色 黄 , 秦 ,
彩 的 “ 奇 的 克 隆 ” 有 记 叙 充 满 教 育 色 彩 的 “ ” 如 “ 实 与信 神 ; 事 , 诚 任 ” “ 色 鹿 ” ; 材 中还 有 很 多 充 满 人 格 魅 力 的 “ ” 如 著 、九 等 教 人 .
照 亮 课 堂 的 每 一 个 角 落 , 亮 学 生 心 灵 的 火 花 , 学 生 人 格 的 点 对
养 成 和 发 展形 成 深 刻 的影 响 。
让人性的光芒闪烁在语文课堂
去 年 我省 语 文 中招 试 题 阅读 题 《 一样 的 苹 果 》 事 情 节 一 直 撼 道 尊 严 , 梨 故 我把 自 己变 成 导 演 , 自 己的 家 变成 彩 排 地 , 自 己 的休 息 日 把 把 在 我 心里 。米 哈 朵 夫 是 一位 出色 的小 学 图 画教 师 , 在 这 个偏 远 的 小 牺 牲 掉 , 课 堂 变 成 舞 台 , 他 把 把课 上所 有 的时 间交 给 学 生 。通 过课 堂 表 我 听 我 城 中 教 了一 年 又 一 年 图 画课 。 一 如 既 往 地按 照 自己 的 标 准评 价 学 生 演 , 看 到 了 学生 满 脸 的 幸福 , 到 了 满 屋 的欢 声 笑语 。 知 道 是 我 身 他
参 赛 课 堂 时 时 闪烁 的人 文 光 芒 , 更让 我 这 个 平 目疏于 学 习的 “ 老教 师 ” 羞 愧 难 当 。 我 真 的 是该 仔 细 地 审 视 一 下 自 己 的课 堂 教 学 ,真 的是 到 光芒 , 子 怎 么 会健 康 成 长 呢 ? 孩 这 次 听 课 , 位 老 师 在 上 课 过程 中 有 一 个特 别 小 的 细 节 。 位 学 一 有
_l \ 垦 |; \ II 垒 l\ l l l
垒
垦Hale Waihona Puke : ! :让人性的光芒闪烁在语文课堂
◎崔 荣 其
( 获嘉县第一初 级中学, 河南 获 嘉 4 0 ) 5 8 0 3 摘要 : 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 , 在语 文课程 中就应该受到人文 关怀 ,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他们的体验和个性 心理特征 就 应该受到尊重。使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相 互促进、 同步互动 、 同成长 的乐园。 共 关键词 : 人性的光芒; 重; 尊 真善 美的情感
让语文课堂洒满人性的阳光
让语文课堂洒满人性的阳光《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
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
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
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比如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尽情享受文章的语言美后,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
然后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介绍给大家。
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让语文课堂散发人性的光辉1
让语文课堂散发人性的光辉宝应县马式先华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文发表以后,在教育界引起强烈震动,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生命教育的介入,拓展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思想视野,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属性这一层面,关注人的生命自然存在的属性。
生命教育理论充满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现了浓浓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其核心就是培养人的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堂应让学生有限的生命充满无限的生命力,让学生鲜活的生命之花洋溢着迷人的芳香,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
生命的课堂流淌着人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是的,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
”(夏丐尊语)新课程下课堂如何浸润人文的色彩?如何负载精神的使命?如何流溢生命的动感?新课程蕴涵着美好的人性,只有当我们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使课堂实现其育人的价值。
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
发生在于永正老师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细节我怎么也忘不了——(教学苏教版《庐山的云雾》时,于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要求读书的小手如林,一个腼腆的女孩引起了于老师的关注。
)师:(手拿话筒,兴致勃勃地)你想读吗?生:(摇摇头,小声说道)我不想读。
师:(于老师微微一愣,弓着身子,微笑着)没把握?生:(不好意思)不敢站。
师:(直起身子,微微吁了一口气)哦,那你就坐着读,于老师为你撑腰!(这时全班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让我们的掌声再热烈些!(在大家的掌声中,小女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读完了这一段课文。
让语文课堂闪耀学生的心灵之光
让语文课堂闪耀学生的心灵之光作者:宋园华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年第01期让语文课堂独具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最大愿望,也是笔者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经历了从传统的庖丁解牛式教学法到现代的精神探索式教学法的转变。
以往常常把学生教成了学习字词句、分析章法的机器,现在,我在语文教学中更关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更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展示语文承载的重任之一,就是复苏学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被压抑的个性,让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让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明白课堂上对个性的合理弘扬会产生怎样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命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各种各样的个性。
十五六岁的学生正是拥有自己观点的时候,他们不再人云亦云,对教师俯首称臣。
一旦把他们的个性扼杀,那无疑会泯灭他们思想上的闪光点。
对此,我经常不定期地开设“语文表达课”,从报纸杂志、网络、电视上挖掘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让全班学生围绕事件各抒己见。
阐述自己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个性展现方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学生不应该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也应关注时事和健康的时尚。
如我曾经把“李宇春成为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人物”作为一个引子,让学生们围绕着“李宇春究竟有没有资格被《时代周刊》誉为英雄,她的平民出身却能够光芒万丈昭示着什么,超级女声是赚取噱头还是贴近大众的娱乐活动,你是怎么看待现在的造星之举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多数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他们畅所欲言,每一个观点都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除了开设以“说”为主的评论课,我还在每周开设了一节“作文自写自读他评课”,鼓励学生写出适合自己个性的作文,不强求一定要写800字左右或局限于某一种文体。
诗歌、小说、散文百花齐放,再由学生们共同评价某一篇习作。
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
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当前,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等语文教育理念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
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们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我们更期盼由此而形成的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的创造欲。
这些实践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有效尝试。
但仅仅做到这两方面还不够,因为支撑语文课堂的要素有三:作为主导的教师,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载体的文本,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避开教材谈人性化,那么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语文课文作为语文教育的工具,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
任何抛开教材或者忽视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而空谈所谓的人文教育的做法,只是一种急于求成、有名无实的“无土栽培”而已。
笔者听过一堂示范课,教学内容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
可以说这篇自问世以来就以其精妙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而倍受推崇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甚广,当代的中学生几乎都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它,是一篇经典教材。
为了上出新意,执教老师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精心“包装”,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演讲、竞赛、讨论、唱歌、辩论、演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结果当然是获得了“一致好评”,不少人认为这堂课立足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当前语文教育的“三个维度”的理念,特别对几个“脱离了课堂内容”的讨论题给予了高度赞赏:认为题目设计新颖,学生反映强烈,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示范课。
作为入道未深、见识浅陋的新手,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不免留下一些疑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人性的光芒闪烁在语文课堂发表时间:2010-09-28T13:12:20.26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7月第1期供稿作者:崔荣其[导读] 使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相互促进、同步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
崔荣其(获嘉县第一初级中学,河南获嘉 453800)摘要: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
使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相互促进、同步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人性的光芒;尊重;真善美的情感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38-01以前总埋怨学校的教学条件差,每天我们只凭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统教学手段上课,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前段时间听了几节市级中学语文优质赛课,参赛的老师都是各地区的佼佼者,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漂亮的粉笔字、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人佩服。
尤其是参赛课堂时时闪烁的人文光芒,更让我这个平日疏于学习的“老教师”羞愧难当。
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这次听课使我认识到教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芒,即使没有现代化教育手段课堂照样闪闪发光。
语文课程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
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
去年我省语文中招试题阅读题《梨一样的苹果》故事情节一直撼在我心里。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
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多夫教学生画苹果。
他发现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底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
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
似乎是故意捣蛋。
他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
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说教,却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了一齐,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
他吃过这种苹果。
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
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一页像梨一样的苹果。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第二天孩子交了画满了苹果的作业,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的苹果都画得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他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和园艺家米丘林说起了这个事。
三年后伟大的米丘林,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苹果,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讲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
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美术老师不是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不负责任老师,经过千辛万苦,用了几年时间终于证实了这种苹果的存在,终于为孩子挽回了因自己的无知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如果这位美术老师身上没有人性的光芒,孩子怎么会健康成长呢?这次听课,一位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小的细节,有位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某个问题时,真是牵强附会,可老师不仅没打断反而鼓励他说完,并亲自拿着话筒对着他。
这真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再回想自己,有时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说的不对或稍微有瑕疵时,常常是学生还没说完,我就示意他停,学生很无辜地、迷茫地停下来,甚至有时学生正自我陶醉时想坚持把答案说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
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听完这节课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无时不在反思,自己再不思进取,定会慢慢被教改的浪潮所淘汰。
前些天我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一改常态放下了平时的师道尊严,我把自己变成导演,把自己的家变成彩排地,把自己的休息日牺牲掉,把课堂变成舞台,把课上所有的时间交给学生。
通过课堂表演,我看到了学生满脸的幸福,听到了满屋的欢声笑语。
我知道是我身上闪射的人性光环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让演员(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让爱照耀到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催人奋进的激励,开启心智的赏识,平等民主的尊重,架起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让绿色成为教师与学生生命永恒的主题。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能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用一颗童心来看待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原谅他们过失、宽容他们的过错。
在学生插话时不随意贬低、讽刺他们,是积极引导;在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时,教师不急躁、不训斥,而是期待的眼神、赏识的语言,使学生身心舒展,产生对学习的安全、信任感、愉悦感,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激情得以迸发,智慧的花朵得以开放,探究的热情得以激扬,他们会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学习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能善于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说声“别急,再想一想!”道一句:“谁来帮一帮?”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有一种满足感,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同步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
相信在充满人性光彩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定会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流淌,在美好的情感中成长,并回报社会一颗感恩的心,去创造新的美丽。
现代文明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一种爱意,以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敌意。
让充满人性光彩的语文课实现“爱的教育”的宗旨,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教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的“大爱”,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受美好,感受具体的“小爱”。
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
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
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其内容表现为:1.课改需要加强各实验区、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
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实验区、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不同课型的研讨、大型的示范课、沙龙式的教研活动,专题研讨活动,制定课堂教学的评估方案,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
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
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
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
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
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设计《家教园地》软盘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语文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①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
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
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
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
③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
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
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
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
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进行了“情境教学”的探究。
比如:在《雨铃铛》一课教学中,老师就设计听各种雨声,展开想像“我听见雨地下,好像 ”的问题情境。
学生一下子被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进入亢奋的聆听学习状态中,不仅进行语文思维训练,同时又是语文学习的迁移,将课内延伸至课外。
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深挖教材的内涵,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太阳》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日出的美丽,感知儿歌的有趣,老师设计了让学生一起和他们熟悉的丁丁、冬冬看日出的课件,解决这一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