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第11期·总第577期
《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唯女子与
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如何解读这句话,学界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观点是,孔子这句话中有轻视女人的思想。

最早从孔子这句话中,引申出有轻视女人思想的是南朝梁皇侃所撰《论语集解义疏》;其后,北宋邢昺所撰《论语注疏》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

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历来被视为最具权威性的注疏,所以这一观点流传甚远,直至当代还被一些学者承袭和发挥。

有学者说孔子在这句话中“骂尽了天下
的女人”,〔1〕
还有学者说孔子是男权主义的
“强有力的推动者”,〔2〕
更有学者认为,如果不承认孔子这句话是轻视妇女,便是“颠倒
是非”。

〔3〕
笔者认为,孔子这句话并不是对所有妇女人格气质的泛泛评论,不含有轻视妇女的思想,而是针对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屡屡发生的宠幸之祸,所作的重要论断。

为此,我们首先要追溯所谓孔子轻视妇女这一观点的形成过程,披露这些观点赖以形成的依据,拂去蒙在历史文献上的灰尘,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孔子思想的原貌。

一、孔子轻视妇女说溯源
1.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以阴阳五行说置“女子”于阴卑的地位
《论语集解义疏》是皇侃在广搜博采诸家之说的基础上为魏何晏《论语集解》所作的疏解,但是皇侃在哲学思想上,接受了汉代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定男尊女卑的思想,从而将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的解释引上了神学的迷途。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构建了阳尊阴卑的伦理观。

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
[作者简介]冯克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主任,
在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退休,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摘要:《论语·阳货》中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历来解读多
有分歧。

汉代的阳尊阴卑哲学、男尊女卑的妇女观是孔子轻视妇女说的主要根源,宋代性命之学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联系孔子总的思想体系,并将《春秋》《左传》与《论语》相互参证,可以看出孔子说的这句话是针对西周春秋时代的宠幸之祸而发的一个政治性命题,不是对“女子”“小人”的泛泛评论,不含有轻视妇女的思想。

孔子批判宠幸之祸,既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又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论语》;女子;小人;宠幸之祸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21)11-0021-09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辨
冯克正
哲学百家
021
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春秋繁露·基义》)他又以阴阳分贵贱善恶,说“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又说“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于是用最简单的逻辑推演,将“女子”置于阴卑、不善的地位。

皇侃接受了董仲舒的观点,用以解读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

他说:“女子、小人并禀阴闭气多,故其意浅促,所以难可养立也。

”(《论语集解义疏》)皇侃将“女子”与“小人”并列,指出他们同样禀受了过多的阴闭之气,所以他们“难养”。

“阴闭气”的说法也源自董仲舒。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篇中说:“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但董仲舒赋予“气”以道德属性。

他指出,阴气“无事之时起之空处,使之备次陈,守闭塞也”,即认为阴气常处于封闭不流通的状态。

按董仲舒所说“女子”属阴,“小人恶之属尽为阴”,都禀受了“阴闭气”,所以他们的性格气质“浅促”。

“浅”,即浅薄无知;“促”作“急”解,“急”有偏狭、急躁之意。

浅薄无知而又偏狭急躁,所以“难养”。

皇侃接受董仲舒以阴阳定尊卑之说,所言“女子”当然是指女人整体。

但是这个理解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没有阳尊阴卑的思想。

2.邢昺《论语注疏》以人性论定“女子”人格于“无正性”宋代盛行“性命之学”,邢昺即用“性命之学”解释孔子的这句话。

他说:“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

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

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

”“无正性”的“性”,指人性、天性,是古代的一个哲学范畴,也是宋代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孔子曾言及“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但孔子并没有赋予人性以道德属性。

战国诸子皆言“性”: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但他们都认为人性之善恶是与生俱来的。

至汉代,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解释人性之善恶,他说:“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又说:“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将人性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近之全善,是上品;“斗筲之性”,近于全恶,是下品;“中民之性”,可善可恶。

(《春秋繁露·实性》)董仲舒的性有善恶之说,对宋代“性命之学”有重要影响。

宋代理学从“理”与“气”的关系论“性”,提出人具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差别,认为前者即“天理所赋无不善”,后者为“气禀所成,有
善与不善”,是恶的根源。

〔4〕
邢昺说“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即“无善性”。

所谓“皆无善性”,对“女子”而言,概括了所有女人,只有少数“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不在此论。

邢昺以人的性别定人性之善恶的观点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之意相悖,与他在《论语·阳货》“性相近”章中对“性”的解释,也不一致。

在这一章中,邢昺说:“性,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为外物所感,则人皆相似,是近也;既为外物所感,则习以性成”。

这种解释,基本
符合孔子的原意。

3.张栻将阴阴五行说与性命论结合起
来,进一步深化男尊女卑的妇女观南宋经学家张栻将阴阳五行说与性命之学结合起来,解读这句话。

他在所撰《癸巳论语解》中说:“女子阴质,小人阴类,其所望于人者常深,故难养”。

他用“阴质”“阴类”为“女子”“小人”定性。

“质”,即性。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性者,质也”。

“阴质”,即阴性。

董仲舒说:“阳尽为
022
2021第11期·总第577期
善,阴尽为恶。

”所以“阴质”,即性恶也。

“阴类”,即“小人”,与阴质的“女子”同类。

张栻主张,人是由“理”与“气”合成的。

“理”是纯善的,即所谓“天命之性”,而“气质之性”则有善恶之分。

由于人所禀受的“气”有清浊之分、厚薄之差,禀受的浊气多者,即容易受物欲蒙蔽,因而所求于人者过多,成为“难养”的主要原因。

张栻沿袭皇侃、邢昺的义解,将董仲舒阴阳五行说与宋代的性命之学结合起来,加深了轻视妇女的观点。

后来蔡节所撰《论语集说》和清代孙奇逢所撰《四书近指》,都是遵循张栻的观点解读的。

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新释
1.关键词语的内涵
“女子”概念外延很大,包括各种不同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的女性人群。

所以,只有将这个“女子”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准确把握这个概念的内涵。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女子”行为的表述和评价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便划定了文中“女子”人群的范围,即受君王宠幸的妃嫔。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幸的褒姒和春秋时代晋献公所宠幸的骊姬,便是典型代表。

“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0余次,其中有少数指下层百姓劳动者,如“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小人之德草”(《论语·阳货》);有的指素质平庸、胸无大志的人,如“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多数是对道德缺失、人格低下者的贬称,赋予这类“小人”以伦理学的含义,如“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等。

孔子又概而言之说“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即总括说这类“小人”为“不仁者”,亦即孔子所恶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善于“巧言令色”。

从《春秋》《左传》记事看,这类“小人”主要包括受到君王宠幸的男宠、外嬖和宫廷中的近
侍、小臣等,亦即后世所称宦官之类。

孔子对这类“小人”深恶痛绝,痛切地提醒人们要“远佞人”(《论语·卫灵公》)。

因为他们取宠兴乱,是一股政治势力,所以“难养”。

宋代学者陈傅良也指出:“自古极治之世无他,唯人主亲端人正士,不使小人在侧而已。

”这正是针对这个“难养”的人群而采取的政策性措施。

此外,“小人”还应包括教唆太子、庶子弑君作乱的太子傅、公子师以及少数恃宠乱政的大夫、权臣,如周幽王宠臣虢石父、鲁文公的执政大夫东门襄仲、鲁成公的执政大夫叔孙侨如等。

“近”字,古今注多释为远近、接近或亲近。

但在春秋战国时代,“近”字还作宠幸解。

《战国策·齐策三》:“齐宣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高诱注:“孺子,幼艾美女也。

近,幸也。

”《韩非子》“费无极,荆令尹之近者也”的记载,陈奇猷注:“近,即近习。

”《吕氏春秋·贵直论》:“故献公听骊姬,近梁五、优施,杀太子申生。

”梁五、优施都是晋献公宠幸之臣,“近”是宠幸之意。

春秋时代,卫国贤大夫石碏曾说:“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左传》鲁隐公三年)这句话道出宠而必骄,即“近之则不孙”的规律。

春秋时代发生的多起“废嫡立庶”“杀嫡立庶”事件,都是君王宠幸“女子”与“小人”的恶果。

“难养”的“养”,有治理、管理的意思。

《孟子·尽心下》有“养心莫善于寡欲”句,赵岐注:“养,治也”。

又《周礼·疾医》篇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句,郑玄注:“养,犹治也”。

孔子提出“女子”与“小人”难养,是对君王的提醒和警告,实际是提出一个加强“治内”,即加强后宫管理的政治性命题。

孔子在这里所提的“女子”都是君王所宠幸的妃嫔,这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盖女子每藉小人以揽外权;小人必藉女子以布内宠,人主防
哲学百家023
闲不密,多以无意而中之。

”〔5〕
所以,从西周开始重视“治内”,因为“王宫之内,妃嫔、奄寺杂处,其可以盗弄国柄者,指不胜计”。

〔6〕
但至西周后期,宗法制日趋衰弛,为“女子”“小人”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机会。

到春秋时代,这种乱象愈演愈烈,致使像晋献公这样号称一代枭雄的人物,也为宠幸“女子”“小人”,而蒙上杀子的首恶之名。

又如齐桓公称霸一世,然而当其死后,尸骨未寒,易牙、竖刁竟然左右君位的废立。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论断,具有提醒执政者加强“治内”的重要意义。

2.孔子批判性语言的风格特点孔子是思想家、哲学家。

他对历史或现实的思考,多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

左丘明用“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评价孔子的“春秋笔法”(《左传·成公十四年》),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这是《春秋》和《左传》的共同特点,他说:“夫经以数字包义,而传以一句成言,虽繁约有殊,而隐晦无异”,“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

〔7〕
刘知
几进一步将这种表达方法概括为用“晦”,可以收到“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的效果。

刘知几的这些论断,足以概括《论
语》的表达风格。

中国古代很多学者深得这个要领,所以能从经典诠释中体悟到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针对宠幸足以致祸的历史现象而发的。

例如杜预将周大夫
富辰讲的“女德无极,妇怨无终”一语,解释为:“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

”〔8〕
显然,杜预是用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
怨”这句话解释《左传》中的相关语句。

也可以说是杜预结合具体历史事件,表达了他对孔子关于“女子”与“小人”论断的一种理解。

朱熹在解释《诗经·大雅·瞻卬》中
“哲妇倾城”“时维妇寺”等句时,进一步挖
掘深层的意蕴,说:“上文但言妇人之祸,末句兼以阉人为言。

盖二者常相倚而为奸,不可不并以为戒也。

欧阳公尝言:宦者之祸
甚于女宠,其言尤为深切。

有国家者,可不
戒哉!”〔9〕
清代学者陈奂则直接引用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句,解释《诗经·大
雅·瞻卬》中“时维妇寺”的“寺”字。

〔10〕
这说明,朱熹、陈奂都在诠释诗篇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深层含义。

清代学者姜炳璋则更直接用孔子这句话,评论晋国的骊姬之祸。

他说:“晋国之乱,至二十年。

故女子与小人表里交缔,危
国亡家之本也。

”〔11〕
当代学者史卫文在注译
《诗经·大雅·瞻卬》篇时,从中感悟到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的意思早在产生在西周时代的《瞻卬》《召旻》两诗中已有了表述。

他认为孔子是《诗经》的厘定者,所以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番话,“除了有感而发,恐怕与《诗经》中这两篇也不无干系”。

他认为,应该将两诗视为“古代对女子与小人的看法的渊
源”。

〔12〕
当代学者毕宝魁认为,孔子“唯女子
与小人难养也”句中的“小人”是指国君身边的宦官之类的人,如齐桓公身边的竖刁与易牙、卫灵公身边的弥子瑕和雍渠等。

“女
子”则指诸侯或卿大夫身边的妃嫔姬妾。

〔13〕
傅璇琮为之序称:其释“颇有创见,且合乎情理与人性”。

以上可见,古今众多学者在诠释古代典
籍中,领悟到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是一个政治论题,并不是对“女子”“小人”性格气质的泛泛品评,当然更
不含有轻视妇女的偏见。

3.孔子以“善善恶恶”的道德规范评价“女子”
“小人”孔子有鲜明的是非爱憎,即爱“仁者”,恶“不仁者”。

这和孔子所修《春秋》“善善
恶恶,贤贤贱不肖”的宗旨是一致的。

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024
2021第11期·总第577期
渊》)以“礼”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尺,孔子对一系列违“礼”行为表达了“恶恶”之情,如“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恶勇而无礼者”(《论语·阳货》)等等。

同样,孔子所说“难养”的“女子”都是“不仁者”,她们同“小人”相勾结,恃宠违礼,乱政败国。

因此,孔子对她们“难养”的批评是一种道德价值的裁判,而不是性别的歧视。

他“恶恶”的另一面则是“善善”。

孔子同样以“仁者”的情怀,对历史上或当代的知礼贤德或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女子表示了礼敬。

如前述孔子赞扬的公父文伯之母,《国语·鲁语》中有八章记载她贤德知礼的事迹,其中有四章记载孔子对她的赞美之词。

孔子还要求他的弟子将敬姜勤劳而不自逸的美德记载下来。

可见,孔子对敬姜的尊敬之情。

孔子提倡并躬行孝道,也是他尊重女性的重要标志。

他将孝道作为伦理观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学而》)又说:“夫孝,德之本。

”(《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宣扬孝道,并身体力行孝敬父母。

孔子关于孝道的理念和孝亲的事迹,在当时已经产生广泛影响。

鲁国大夫孟僖子父子,他的弟子子游、子夏等都曾向他“问孝”。

这样一位在当时被视为严守孝道的典范人物,怎么可能将包括自己母亲在内的女性群体统统斥之为“难养”呢?杨义也指出:“孔子三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即便有男尊女卑思想,也不会泛泛地说‘女子难养’的。

”〔14〕所以,有的学者说“孔子骂尽了天下女人”,既不符合实际,也有悖于情理。

此外,《左传》作者本着“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宗旨,记述了春秋时代一系列杰出女性的事迹。

其中有胸有韬略、不畏强敌、敢于决定君国大计的女政治家,如卫定公夫人定姜、芮伯万之母芮姜、楚武王夫人邓曼;还有心系祖国安危、维护宗国尊严的
许穆夫人、秦穆姬、齐辟司徒之妻等;还有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介子推之母,以及激励晋公子重耳实现“四方之志”的齐姜,维护国家和个人尊严的秦之怀嬴、齐之杞梁妻等。

她们都以自己的才华、智慧、胆略参与到当代的政治事件中,同男性一样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刘知几说孔子“遵鲁史之遗文”修《春秋》,“至于实录,付之丘明,用使善恶毕彰,真伪尽露”。

(《史通·申左》)左丘明身为鲁国史官有机会博览群书,包括鲁国史以及《郑志》《晋志》等多国史籍。

他本着“善善恶恶”的精神去发掘这些女性“真”的“善”的因而也是美的品德,记载她们的事迹,承认她们的人生价值,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因此,这些记载对于理解孔子对女性的态度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三、孔子批判宠幸之祸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解读孔子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论断,还需要用《春秋》和《左传》中相关记事相互参证,从而证明孔子的论断是有充分的历史事实根据的,体现了孔子“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的思想。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切记载宠幸致祸事件始于周幽王宠幸褒姒。

据《竹书纪年》和《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与“谗佞之人”虢石父等相勾结,废黜申后,迫使太子宜臼出亡,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篡夺了王位继承权。

这一系列事变导致周幽王众叛亲离,王室空虚,不堪戎狄一击,他和褒姒被杀。

使“赫赫宗周”毁于一旦。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响深远。

《诗经》里的《小雅》《大雅》中一些诗篇都对褒姒有所批判。

如《小雅·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烕之”句。

《大雅·瞻卬》有“哲妇倾城”“匪教匪诲,时维妇寺”等句。

这些诗句都是在批判周幽王宠幸褒姒,导致“女子”与“小人”相勾结致祸。

哲学百家025
春秋时代,由宠幸而引发的政治动乱,贯穿这个时代的始终。

对此,孔子在《春秋》中,有较为系统的记载。

左丘明本着“以传解经”的主旨,对有关事件做了具体而生动的记述,成为《左传》记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宠幸导致“内宠并后”,杀嫡立庶(1)《春秋》鲁僖公五年,记“晋侯杀
其世子申生”。

《国语》对骊姬害死申生的过程,也做了细腻的描写,《左传》对这段历
史也做了生动的记述。

(2)齐桓公既多内宠又多外宠,致死后发生“五子争立”的乱局,齐霸由此一蹶不振。

《春秋》鲁僖公十七年、十八年中做了
重点记载。

(3)《春秋》对鲁国“庆父之乱”做了系统记载,包括鲁庄公三十二年记“公子牙卒”,鲁僖公元年记“夫人姜氏薨于夷”,四年间共八则。

(4)《春秋》鲁文公十八年,记载了鲁文公次妃敬嬴与执政大夫东门襄仲合谋“杀嫡立庶”事件,《左传》做了生动描写。


本学者竹添光鸿评论这个事件说:“内外勾连,竟成古今篡夺衣钵。

”〔15〕
(5)《春秋》鲁襄公二十六年,记述了“宋公杀其世子痤”事件。

(6)《春秋》从鲁昭公八年记“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至“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共六则记事,记载陈哀公因宠幸爱妃而致身死国亡的事件。

2.宠幸引起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攻杀(1)卫州吁之乱。

这是春秋时代最早发生的由宠幸引起弑君篡国的事件。

《春秋》鲁隐公四年记载“卫州吁弑其君完”“卫人杀州吁于濮”。

(2)齐襄公之弑。

《春秋》鲁庄公八年记“齐无知弑其君诸儿”,九年又记“齐人杀无知”。

(3)商臣弑父。

《春秋》鲁文公元年记曰:“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弑其君頵。

”(4)莒太子仆弑其君。

鲁文公十八年,
《春秋》记“莒弑其君庶其”。

(5)卫灵公宠南子及卫出公父子争国。

《春秋》就卫庄公父子争国事件记载了多
笔,《左传》不仅记载了事件全过程,而且写出卫灵公的荒淫以及卫庄公父子昏庸、暴
虐的本性和他们可耻可笑的下场。

(6)晋厉公宠幸男嬖乱政。

《春秋》鲁
成公十七年,记载了“晋杀其大夫郄锜、郄犨、郄至”,十八年又记载了“春王正月,
晋杀其大夫胥童”“庚申,晋弑其君州蒲”。

3.周王室王子夺权搅乱天下
周王室自平王东迁后已经衰微,然而由于宠幸造成的庶孽之争,历春秋之世未断。

其突出特点是用暴力,包括用战争手段夺取王位。

为此常纠集诸侯,甚至勾结戎狄进行攻杀。

《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王子克图谋弑庄王夺取王位,最终失败外逃。

庄公十
九年记载,周庄王宠爱其宠妾王姚所生的王子颓,周惠王即位,王子颓纠集“五大夫”
作乱,并勾结卫、燕二国出兵,以武力攻击周惠王,致惠王逃离王城。

最终,郑厉公杀
王子颓和“五大夫”,才平息了这场叛乱。

僖公十七年起,所记的王子带之乱,长达十五年之久。

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发生了
王子朝之乱,《春秋》中记:“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王室乱。

”直到定公五年,《春秋》记“王人杀子朝于楚”。

然而王子朝的余党还在继续作乱,至鲁定公七年叛乱最后
被平定。

清代学者高士奇评论王室之乱说:“历观东周王室之乱,凡四见。

无不始于庶孽,成于嬖宠。

”(《左传纪事本末》卷四)4.太后施宠乱政春秋时代发生多起由于太后专权,施宠
乱政,为国家造成政治危机的事件。

《左传》记宋襄公夫人以为他的嫡孙宋昭公对她不礼,于是处心积虑要废黜他。

她利用宋国
宗族间的矛盾,给宋昭公加上“无道”的罪
026
2021第11期·总第577期
名,又支持公子鲍施展阴谋手段篡夺政权。

最终杀死宋昭公,公子鲍立为君。

《春秋》鲁文公十六年,记“冬十一月,宋人弑其君杵臼”。

《左传》鲁成公十六年,记鲁宣公夫人穆姜宠爱执政大夫叔孙侨如,并与之私通。

叔孙侨如想假穆姜之手,兼并季氏、孟氏之族,且夺其财产。

于是,穆姜胁迫鲁成公驱逐季文子、孟献子。

叔孙侨如又利用晋国霸权向鲁成公施加压力,给鲁国造成极大危害。

穆姜被叔孙侨如当作实现政治野心的工具。

叔孙侨如的阴谋没有得逞。

孔子在《春秋》中记“冬十月乙亥,叔孙侨如出奔齐”。

近代学者韩席筹说:“夫叔孙侨如,特一便佞小人耳。

”(《左传分国集注》卷二)《左传》鲁成公十七年,记齐顷公夫人声孟子宠爱大夫庆克,并与之私通。

庆克荒淫,“与妇人蒙衣乘辇”。

执政大夫国武子善谏庆克,庆克反用谗言构陷国武子,称国武子将废黜齐灵公,而另立公子角,并诬陷执政大夫高无咎也通其谋。

齐灵公遂逐高无咎。

声孟子为男宠使齐灵公驱逐朝廷重臣。

孔子在《春秋》中记“齐高无咎出奔莒”。

从《春秋》及《左传》记事中可以看出,春秋时代的宠幸之祸,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普遍性。

春秋时代,从周王室到各诸侯国,几乎都发生过因宠幸而引发的篡夺政权事件。

有的在一国之内反复出现,如周王室及鲁、晋、齐等国一再重蹈覆辙。

这种政治现象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原因。

西周初建立的宗法制度日趋衰落,由此造成政治伦理规范失序,于是出现了“内宠并后”“庶子匹嫡”乃至“杀嫡立庶”现象。

第二,复杂性。

祸乱起自后宫。

祸乱之首多是施宠的君王。

受宠者往往是“女子”与“小人”,他们常常互相勾结,以媚态与谗言掩盖着残酷的夺权斗争,常使施宠的君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胡里胡涂地背上“首恶之名”。

第三,危害性。

春秋时代一大批太子被杀被逐,也有一批执政的君王被杀被逐。

篡夺事件无一例外地引起诸侯国和王室的动乱,乃至诸侯国之间兵连祸结,戎狄乘机扰乱中原,使生产遭受破坏、民不聊生。

四、孔子批判宠幸之祸的历史意义
孔子反对宠幸致祸的思想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从西周到春秋时代,种种维护宗法制、反对宠幸之祸的思想论述及历史事迹都会对孔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他批判宠幸之祸的动力。

中国自古就有防范宠幸致祸的思想传统,这些多见于古代典籍。

西周穆王时,祭公谋父已经提出防范宠幸之祸的告诫,《逸周书·祭公解》就记载了周穆王卿士祭公谋父的这段“顾命之辞”。

祭公病重临终时,向穆王及“三公”提出谏言。

他“鉴于夏商之既败,丕者毋遗后难”,提出“汝无以嬖御固庄后,汝无以小谋败大作,汝无以嬖御士疾大夫卿士,汝无以家相乱王室而莫恤其外”。

〔16〕希望穆王借鉴夏商灭亡的教训,避免留下大的后患,提醒穆王不要以地位低贱的宠妾疾害正后,不要以小臣之谋败大臣所做之大事,不要以嬖宠之御士疾恶大夫、卿士,不要以内臣执政柄而不恤外廷之众论。

这些思想对孔子有深刻影响。

《礼记·缁衣》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

”然后又引所记“叶公之顾命”中“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等三句话。

郭店楚墓竹简《缁衣》篇也记载孔子的“故君不与小谋大,则大臣不怨”等语,然后引《祭公之顾命》云:“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息庄后,毋以嬖士息大夫、卿士。

”〔17〕《礼记·缁衣》中的“叶公之顾命”,应为“祭公之顾命”。

将两篇文章中相近的语句加以对照,可以看
哲学百家0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