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详释、习题(中考复习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虚词解释、习题(中考复习版)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
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
④登轼而望之
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
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
(4)“而或”: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
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4、与臣而将四矣( )
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6、长跪而谢之 ( ) 7则名微而众寡( )8挟天子而令诸侯( )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2、可计日而待也(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 )()18、委而去之( )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 )24、再而衰,三而竭( )
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 )26、时时而间进( )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 ) 32、足肤皲裂而不知( )33、久而乃和( )
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 )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8、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 )39、水落而石出者( )暮而归( )40、往来而不绝者( )
41、启窗而观()4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43、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 )
44、太守归而宾客从( )游人去而禽鸟乐( )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48、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9泉而茗者( )
50、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5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2、随波而逝( )53、结友而别( )
54妇拍而呜之( )55道渴而死()56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58、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60、拔山倒树而来()
6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2、相委而去()63、暮而果大亡其财()64、马无故亡而入胡( )
65、堕而折其髀()引弦而战()66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67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 )68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69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0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三、链接中考:
1、“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任重而道远 B. 濯清涟而不妖 C. 吾恂恂而起 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3、“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 云归而岩穴暝B.佳木秀而繁阴,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默而识之
B.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C.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D.长跪而谢之
(二)、【之】一、意义或用法:
1、. 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人皆吊之。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3)复制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
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
B、复制代词“这”C动词“往”,
“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然足下卜之鬼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复立楚国之社稷()
2、天子之怒( )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布衣之士()
3、时人莫之许也( )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
5、请说之( )吾既已言之王矣(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荆之地方五千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九距之(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 )
6、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畎亩之中( )人之所欲( )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 )此之谓失其本心()
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知之濠上也( )
9、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忠之属也( )公将驰之( )故逐之( )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内()由此观之( )燕、赵、韩、魏闻之()数月之后()11、操蛇之神闻之( )( )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汝心之固()虽我之死( )
12、马之千里者( )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 )无怀氏之民欤?( )13、弗之怠( )圣贤之道( )乡之先达( )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戴朱缨宝饰之帽( )口体之奉(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15、古仁人之心( )览物之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名之者谁?( )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宴酣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也()16、若脱笼之鹄( )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凡曝沙之鸟( )城居者未之知()余之游将自此始( )17、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花之隐逸者( )菊之爱( )18、山川之美()欲界之仙都() 19、春冬之时( ),天下之伟观也( )五阵之势()20、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处处志之( )。
21、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2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 )复投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3、藐小之物()物外之趣()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24、为之怡然称快(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松柏之后凋( )。
三、链接中考:
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布衣之怒
D. 王之蔽甚矣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四时之景不同C. 多助之至 D.呼尔而与之
3、“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妻之美我者B.公将鼓之 C.仲永之通悟 D. 久之,蛇竟死呼尔而与之
(三)、【以】一、意义或用法:
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
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
①以刀劈狼首②祭以尉首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ﻫ
①何以战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屠惧,投以骨
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按照”——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③河曲智叟无以应④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7、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以至于”——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
8、动词,“以为,认为”。
——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9、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②自董卓已来自③自康乐以来(以:表时间)
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以:方位)④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1、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卷石底以出。
1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3、复音虚词“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
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君为长者③因以为号焉。
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⑤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⑥仁以为己任
(2)认为。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②以为妙绝。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④自以为不如;
14、复音虚词“所以”
(1)“用来”或“用···方法来”——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②所以动心忍性③吾知所以距子矣,
(2)“····的原因”——例: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并解释(写选项即可)
A、“因为”“由于”B“拿”“用”C“凭借”“依靠” D “把”E “按照”
F “来”“用来”G“以致”“以至于”H “以为,认为”。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
2、以大易小( )以头抢地尔( )徒以有先生也( ) 以弱为强者()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
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3、悉以咨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效()4、将以攻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能以径寸之木( )
5、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必以分人( )必以信()可以一战()
6、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俯身倾耳以请( )不敢出一言以复()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
7、醒能述以文者()夫不能以游堕事()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此夸能()
9、或以钱币乞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蒙辞以军中多务()
10、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此独以跛之故( )以亿万计(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12、咨臣以当世之事() 13、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三、链接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告先帝之灵C. 以光先帝遗德D. 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钱覆其口”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必以情B. 以残年余力C. 徐喷以烟 D. 以彰其咎
(四)、【于】一、意义或用法:
1、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万钟于我何加焉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介词:在———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②其一犬坐于前③战于长勺④今有人于此
3、连词:与,跟,同。
————例: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曹操比于袁绍。
4、从,自。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夫鹓刍鸟发于南海③受地于先王
4、到。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至于北海
5、在......方面。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6、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7、被。
————例:①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②受制于人。
9、表原因:因为、由于————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0、向。
————①告之于帝。
②胡不见我于王?
11、给。
————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1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
13、于是——⑴在这时。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二、判断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写选项即可)
A、对,对于。
B在。
C连词:与,跟,同。
D从,自。
E到F比G向。
H给
1、舜发于畎亩之中()困于心( )衡于虑()
2、所恶有甚于死者( )
3、游于濠梁(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4、欲有求于我也()皆以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5、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多会于此(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至于负者歌于途( )
7、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于时冰皮始解(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8、相与步于中庭()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 )于厅事之东北角()饮于河、渭(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休祲降于天( )仓鹰击于殿上( )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欲报之于陛下也()试用于昔日()苟全性命于乱世( )
1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奉命于危难之间( )还于旧都( )行三日三夜而至于郢( )
三、链接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 燕王欲结于君。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 受任于败军之际 D. 又留蚊于素帐中
(五)、【为】
一、意义或用法:
1、动词:成为,变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动词:做、担任、当——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②项燕为楚将。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作为,当作。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是。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必为有窃疾矣。
③此为何若人?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5、以为,认为。
——例:孰为汝多知乎!
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
(第二个“为”,译为:制造)②为坛而盟(修筑)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二个“为”,译为:接受)④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唱)
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③士卒多为用者。
8、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为了。
——①愿为市鞍马②为宫室之美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
10给,替。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第一个“为”)③尚思为国戍轮台
11、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12、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ﻫ
诘。
“呢”——例:夫子何命焉为
二、判断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及意义(写选项即可)
A、成为。
B做、担任、当。
C作为,当作。
D是E以为,认为。
F被G为了。
H给,替I、对,向。
1、陈胜自立为将军()若为佣耕( )2、功宜为王( )谓为信然( )
3、为宫室、器皿、人物(解释:)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解释:)中轩敞者为舱( )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解释:)5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以牒为械( )6、故不为苟得也(解释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解释: )其名为鹓刍鸟,( )7、为坻,为屿( )
8、山峦为晴雪所洗( )9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10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海涌银为郭( )
11、捕鱼为业( )并自为其名(解释: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3、卒之为众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化为邓林( )始悟为山市()
三、链接中考:
1、下列“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周处传》 C. 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D. 为嵁,为岩
2、“为”的意义和用法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为都尉B. 为字共三十有四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D.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B. 因而化怒为悲。
C. 为报倾城随太守
D. 若为佣耕
(六)、【其】一、意义或用法: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其一犬坐于前ﻫ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
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①妻跪问其故。
?②念悲其远也。
(其:她)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真无马邪?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等——。
例:其喜洋洋者矣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②欲穷其林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例:其真不知马也?(其实、恐怕)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及意义(写选项即可)
A、表示领属关系,“他、她、它(们)的。
”B 其中,其中的。
C“我(的)”、“自己(的)。
”
D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E远指,相当于“那” F 近指,相当于“这”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卜者知其指意( )
2、必先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3、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5、亦不详其姓字,以乐其志()
6、门人弟子填其室()俟其欣悦()7、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
8、增其旧制( )其必曰( )9、其西南诸峰( )醉能同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也( )
10、人不独亲其亲,人不独子其子()11、货恶其弃于地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间千二百里()飞漱其间()12、问其姓氏( )方其远出海门()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14、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弃其杖()
15、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
一狼洞其中( )屠自后断其股( )
16、神游其中(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
17.不可计其层次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 )18、其两膝相比者( )则题名其上(),其色墨( )其色丹()
(七)、【则】一、意义或用法:
1、却,可是。
例: ————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欲速则不达
2、表示假设关系。
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
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诚……则……:“诚”用于前一分句谓语前,强调设想的情况属实,“则”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带出结果或推论。
可译为“如果真的……那么……”等————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及日中,则如盘盂
7、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论语》十则。
二、判断下列句中“则”的用法及意义(写选项即可)
A、却,可是。
B如果C就D那么E F就是
1、则名微而众寡(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2、则汉室之隆()则攸之、允之任也(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弗得则死( )。
5、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战则请从(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则又请焉()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8、然则北通巫峡()则有去国怀乡()9、作则飞沙走砾(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10、有仙则名( )则素湍绿潭( )11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则是无信( );则黯然缥缈( )13、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八)、【乎】[意义或用法]: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然,胡不己乎?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同“于”。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
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7、词尾,无义————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答案)
【而】
二、1、B 2、B 3 、B4、A 5、A 6、D7、C 8、D 9、C10、B11、B 12、D 13、C 14、A15、B16、
B17、DB 18、A 19、A20、A21、B22、D D 23、D24、A 25、D26、D 27、B 28、B29、
D 30、D31、A32、B33、D 34、D 35、A36、A 37、A 38、A A 39、A D40、
E 41、A 42、
D F 43、D
E 44、
F F45、B 46、B 47、A 48、C49、A 50、D D 51、A52、D 53、A54、
A 55、F 56、A 57、
B 58、B 59、B60、D61、A62、A 63、D64、A 65、A66、E E 67、B B
68、B B 69、A70、A CA三、1、A2、C 3、C4、B
【之】二、1、DAC D 2、E E EED3、A 4、D D A 5、A A A D E A DA
E A E D
6、DA D C
7、D EAADE
8、EA 9、A D F B A A10、E A E I A A I 11、D
A DDEEE
12、HDAD13、A D D EDD D D14、A A15、DD E F AD D AD E16、D E ED AD 17、DED G 18、D D 19、D D D
20、DAAF21、A A A A D A22、E D A D 23、D D EAA 24、A A A E A 三、1、B 2、D3、A
【以】二、1、D F F 2、B D A C F F 3、F A F D D 4、F C C B 5、B D E C 6、B E F F
B A
7、B A 8、H C 9、BF F B 10、H A B 11、C 12、D 13、C三、1、A 2、C
【于】二、1、D B B 2、F3、B B 4、A F B E 5、E E 6、B B BB B BB7、BB B H8、BBB9、GF B E 10、B B G 11、E GD E 12、B B D13、B H B B14、E B
E E
三、1、C 2、B
【为】二、1、B D 2、BD3、雕刻雕刻D4、做5、HD C 6、做采用 D 7、A8、F9、
D G10、D A
11、C 题写12、A A A D13、D 三、1、C2、C3、D
【其】二、1、D A2、A A 3、A B 4、D A 5、A 6、A D7、D AF8、D D 9、D D A 10、C11、DFF A12、A D 13、A A D 14、A F D A 15、A AAA16、F A A F A17、AA18、AA A A
【【则】
二、1、C C2、D 3、C C4、D5、C C 6、C 7、C A 8、D C 9、C C 10、CC11、D12、
C C 1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