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水一中2018级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生物(理科)
一、单项选择题
1.基因的本质是
A.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有遗传效应的氨基酸片段
C. DNA的任一片段
D. 多肽链的任一片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3、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且基因是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不是氨基酸片段,B 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C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不是多肽链的任一片段,D错误。

故选A。

2.下列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关系是
A. 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B. 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C. 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D. 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答案】B
【解析】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上有很多个基因;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因的不同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故从复杂到的简单结构层次是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故选B。

3.下列有关孟德尔、萨顿、摩尔根实验方法对应正确的是()
A. 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类比推理
B. 假说演绎、假说演绎、类比推理
C.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假说演绎
D. 假说演绎、类比推理、假说演绎
【答案】D 【解析】
孟德尔的研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萨顿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 正确。

4.—组杂交组合AABB×aaBb,各对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则后代(F1)有表现型和基因型各几种 A. 1种表现型,1种基因型 B. 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 C. 2种表现型,2种基因型 D. 1种表现型,2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的分析方法,以考查掌握规律和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AA 和aa 杂交子代一种基因型Aa ,表现型是显性;BB 和Bb 杂交子代两种基因型,BB 、Bb ,表现型也是显性。

所以两对基因一块考虑,基因型有1×
2=2种,表现型有1×1=1种,选D 。

【点睛】两对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时,可以逐对分析,结果再组合或相乘。

5.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O 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 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之,基因型相不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身高相同,A 正确;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影响而变黄,B 正确;O 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ii ,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ii ,表现为O 型血,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 正确;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 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环境、性状
定的,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

6. 进行有性生殖的动物的三个生理过程如图所示,则与①、②、③过程相关的分别是
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B. 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减数分裂
C. 受精作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
D.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识记能力和对个体发育过程的理解,熟记相关概念,理解基本生命活动现象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详解】图中①表示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即受精作用,性别决定在此过程;②表示生物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此过程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③表示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生物体的过程,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精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①③
B. ②⑤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一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子染色体完全相同,(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实质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
的两个精细胞完全相同。

故D正确。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学会识图是解答此题关键。

8.如果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YYRR∶1YYrr∶1YyRR∶1Yyrr∶2YYRr∶2YyRr,并且也知道上述结果是按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那么双亲的基因型是( )
A. YYRR×YYRr
B. YYRr×YyRr
C. YyRr×YyRr
D. YyRR×YyRr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利用分离定律解答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习题。

分析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可知,从子代YY∶Yy=1∶1可推知亲本基因型为YY、Yy;从子代
RR∶Rr∶rr=1∶2∶1可推知亲本基因型为Rr、Rr,所以双亲的基因型为YYRr、YyRr,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点睛】解题技巧点拨——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的方法:
(1)子代:9∶3∶3∶1⇒(3∶1)(3∶1)⇒(Aa×Aa)(Bb×Bb)⇒AaBb×AaBb
(2)子代:3∶3∶1∶1⇒(3∶1)(1∶1)⇒
(3)子代:1∶1∶1∶1⇒(1∶1)(1∶1)⇒(Aa×aa)(Bb×bb)⇒
(4)子代:3∶1⇒(3∶1)×1⇒(Aa×Aa)×(BB×__)或(AA×__)×(Bb×Bb)
(5)子代:1∶1⇒(1∶1)×1⇒(Aa×aa)(BB×__)或(AA×__)(Bb×bb)
9.关于受精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B.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C. 正常悄况下,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D. 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进而发育成个体的过程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了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意在考查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亲代染色体数,所以能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A正确。

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质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于卵细胞,B错误。

正常悄况下,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C正确。

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成个体,D正确。

【点睛】易错点:一提到遗传物质就要想到遗传物质包括质遗传物质和核遗传物质;有性生殖中质遗传物质是由母本遗传的。

10.调查发现,人类的外耳道多毛症总是由父亲传给儿子,女性无此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症属于X连锁遗传
B. 外耳道多毛症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 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外耳道多毛症基因
D. 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外耳道多毛症基因占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伴Y遗传的理解及应用。

这类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基因,所以这些基因只能随Y染色体传递,由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正常,
【详解】由于外耳道多毛症总是由父亲传给儿子,女性无此症,故该症的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属于Y连锁遗传,A、B错误;这类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基因,故患者的体细胞只有一个外耳道多毛症基因,C错误;由于患者只有Y染色体上含致病基因,产生的精子中有一半含X染色体,一半含Y染色体,故有外耳道多毛症基因的精子占1/2,D正确,所以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外耳道多毛症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

11.下列叙述不属于抗维生素D佝偻症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
A. 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不同
B. 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C. 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
D. 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3/4
【答案】D
【解析】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

【详解】A、抗维生素D佝偻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不同,A不符合题意;B、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说明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
C、抗维生素D佝偻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连续遗传的特点,C不符合题意;
D、抗维生素D佝偻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不会发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故选D。

【点睛】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3.鸡是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如果一只母鸡由于环境因素而发生表现型变化(基因型不变),性反转成公鸡,则这只公鸡与母鸡交配,后代的性别是()
A. 全为公鸡
B. 全为母鸡
C. 有公鸡也有母鸡
D. 无后代
【答案】C
【分析】
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原来的母鸡,性反转变成公鸡,但是性反转的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仍然是ZW,其与母鸡ZW交配,后代的染色体组成为1ZZ(公鸡):2ZW(母鸡):1WW(不能成活,胚胎时已致死)。

故选C。

14.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则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
A. 35S
B. 32P
C. 35S和32P
D. 35S和32P都不进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注入(遗传物质DNA)→合成(复制DNA与子代蛋白质外壳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详解】据分析可知: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

因此,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有32P。

故选B。

15.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A. 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 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 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D. 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的DNA 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

可见,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来自宿主细胞。

16.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
A.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B.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 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 化学元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因为自然界的生物的性状多种多样,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性状的直接体现,遗传物质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生物的性状,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来源。

【详解】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A错误;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B正确;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决定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C错误;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不是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需要学生注意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是容易混淆的地方,解题时需要学生掌握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内在联系。

17.一男孩色盲,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正常,则此男孩色盲基因来自
A. 祖母
B. 祖父
C. 外祖父
D. 外祖母
【答案】D
【解析】
色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男孩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母亲,由于其外祖父母均正常,则其母亲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其外祖母,选D。

18.下图为某动物睾丸中不同细胞的分裂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为②和④
B. ①②③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C. ③细胞的子细胞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D. ④中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③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②、④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A正确;图中①②③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而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③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C错误;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分离的两条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相关的物质变化特点,能够根据是否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行为等特点判断四个数字所代表的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19.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分子中(A+T)/(G+C)与(A+C)/(G+T)两个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后一比值不同
B. 前一个比值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C. 当两个比值相同时,可判断这个DNA分子是双链
D. 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后一比值等于1
【答案】D
【解析】
由于双链DNA碱基A数目等于T数目,G数目等于C数目,故(A+C)/(G+T)为恒值1,A错。

A和T 碱基对含2格氢键,C和G含3个氢键,故(A+T)/(G+C)中,(G+C)数目越多,氢键数越多,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B错。

(A+T)/(G+C)与(A+C)/(G+T)两个比值相等,这个DNA分子可能是双链,也可能是单链,C错。

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是双链DNA,(A+C)/(G+T)=1,D 正确。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
【名师点睛】明确双链DNA的碱基互补配对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
20.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C. 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D. 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X这一种;雄性的性染色体为XY,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

用下图表示可知:
P: ♂XY × ♀XX
↓ ↓
配子:1/2X 和1/2Y 1X
后代:1/2XY(男性)1/2XX(女性)
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答案选C。

考点:考查性别决定的知识。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

21.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C
【解析】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基因的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则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伴性遗传;而DNA的X光衍射实验则说明了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而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则证明了RAN也是遗传物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早期实验,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 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 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 阻断病毒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B
【分析】本题以“病毒”为情境,考查了几种常见的DNA 病毒和RNA 病毒及其宿主等相关内容,选项命题角度新颖,试题较易。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此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A 正确;T 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可见,T 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导致其裂解,B 错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HIV 病毒主要侵染T 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 正确;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 正确。

【点睛】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将病毒分为DNA 病毒(如T 2噬菌体)和RNA 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 等)。

T 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HIV 病毒主要侵染T 细胞,导致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3. 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 分子数目不同
B. 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 分子数目相同
C. 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 分子数目相同
D. 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 分子数目不同
【答案】C
【解析】
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都发生在DNA 复制后且还没减半,两者的DNA 分子数目相同。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此现象发生;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无此现象发生。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4.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

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由图可知等位基因G、g和H、h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A项中两个细胞大小相等,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条染色单体上有由DNA复制而来的两个相同的基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B项中两个细胞大小也相等,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与A
项细胞不同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的方式不同,产生了基因组成为ggHH、GGhh 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C项中4个细胞大小相同,为4个精细胞,两两相同,C正确;D项中虽然4个大小相同的精细胞也是两两相同,但是每个精细胞中不能出现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的细胞分裂图是否正确。

25.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

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变式,但关键是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只要对照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即可解答。

考查了利用规律分析推理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由题意知,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子二代中黑色个体占=9/(52+3+9)=9/64,结合题干3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分配,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9/64的比例,可拆分为3/4×3/4×1/4,而黄色个体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要符合F2黑色个体的比例,说明F1基因型为AaBbDd。

所以亲本的基因型符合D项。

【点睛】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说明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褐色的基因型为Aabbdd.
解答本题的关键,黄:褐:黑=52:3:9总共是64以及9/64的拆分。

26.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DNA的单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是氢键
B. DNA分子中的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C. 某DNA分子中,含有a个胸腺嘧啶,第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2n-1)·a个
D.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对通过氢键连接,排列在内侧;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据此分析。

【详解】A. DNA单链上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A错误;
B.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B错误;
C. 某DNA分子中,含有a个胸腺嘧啶,则复制n-1次后有DNA分子2n-1个,复制n次后有2n个,故第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