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景观保护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以南社古村落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景观保护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以南社古村落为例
董先农;王静;刘彪
【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cient villages have been destroyed and altered to varying degree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Due to the pressure of evolving, some traditional social customs and folk arts of ancient village have gradually fade out people's liv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eople could rediscove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ancient village. Takes Nanshe ancient village in Dongguan Chashan for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and travel planning of ancient villages.%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古村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被破坏或改变。
古村落由于自身不断发展的压力,一些传统的社会习俗、民间艺术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通过发展古村落旅游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以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落为案例,对古村落保护和旅游规划进行探讨分析。
【期刊名称】《广东园林》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4页(P16-19)
【关键词】南社;古村落;保护性规划;乡村旅游
【作者】董先农;王静;刘彪
【作者单位】东莞市岭南景观及市政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东莞市岭南景观及市政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东莞市岭南景观及市政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引言
自2008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提供了法律依据[1]。
传统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见证,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面对即将消失和已经被破坏的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学者和设计师们一直在不懈努力着。
其中有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参考和借鉴,也有存在问题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反思。
现以南社古村落作为案例进行探讨分析。
1 古村落与乡村旅游
1.1 古村落
古村落是中国乡土文化的活载体。
古村落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文化观念、经济基础以及宗族礼制、社会习俗、民间艺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产物,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沉淀,弥足珍贵。
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2]。
1.2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
游居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
乡村是与城市相比较而存在的,最本质的特点是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因此乡村旅游也与“农”(包括农事活动、农村建筑、农村环境、农民生活、农业文化等)分不开。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空间为坐标的旅游分类,其内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
根据旅游项目和活动内容,乡村旅游主要有3种类型:
1)观光游览型:以参观游览农村民居村落、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为主题。
古村落旅游即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这类乡村旅游受景观资源条件影响较大,但客源市场广泛。
如安徽宏村、江西婺源、佛山逢简水乡。
2)参与体验型:以参加农事活动,学习农业知识,体验农民生活为主题。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采摘。
该类乡村旅游一般集中在城市周边地区,受区位条件影响较大,但门槛较低,属于初级产品。
3)休闲度假型:以在农村休闲娱乐度假活动为主题,主要满足城市居民日常(周末、短假)需要。
目前最为普及的就是“农家乐”。
该类乡村旅游发展除了区位条件,更取决于乡村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
该类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乡村旅游的重点[3]。
实际上这3种乡村旅游类型并不是完全分开的,通过结合南社自身资源和市场条件,以古村落观光为核心,合理地规划组织,将南社古村打造成整体性的旅游产品,活化古村落。
2 南社历史与现状
2.1 南社古村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面积近7 km2,现有常住人口
3 200多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广东省旅
游特色村”“东莞文物八景——南社遗韵”。
南社古建筑群是东莞保存得最好的
明清古建筑群,古村始建于宋代,迄今已有八百年历史。
古村落文化生态保存较好,民居、祠堂、书院、店铺、榕树Ficus microcarpa、围墙、古井、里巷、门楼、
古墓等融为一体(图1)。
其中古民居256间,祠堂37间,庙宇道观5间,古街道87条,古桥梁3座,门楼4座,以简斋公祠、百岁坊、照南公祠、谢氏大宗祠、应洛公祠、晚节公祠、晚翠公祠、谢遇奇家庙、资政第、关帝庙最为出名。
村里的陶塑工艺精美、人物雕塑栩栩如生,这些遗址、建筑对于继承和展现南社古村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2.2 村落周边资源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围时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一个重要方面。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开辟生态旅游对于古村落的开发也极具意义。
目前,南社古村周边资源丰富,村内外水塘众多,面积达0.8 km2;村内保留一
定数量的古树、大树,村外荔枝Litchi chinensis林等绿地广阔;临近东莞市生态园,自然生态基地较好。
另外,村落周边交通便利,北村一路、生态园5号线、
月湖路、古村路、南塘路、振南路等道路形成围绕南社古村落的主要交通干道,区域绿道5号线、生态园城市绿道7号线从村落外围穿过,为南社古村的发展提供
了较好的交通条件(图2)。
2.3 现状问题
2.3.1 新村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新村落把古村团团围住,在村外,游客看不到古村落,又因缺乏指引设施,往往无法直达古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村的旅游发展。
村落周边的建筑形式、高度、立面材料等没有得到规划和控制,破坏了古村传统风貌和韵味,显得极不协调(图3)。
2.3.2 缺乏基础设施
古村西入口公交站点简陋,缺少站台和站牌指示;村内仅在谢氏大宗祠和茶楼内设有公共卫生间,数量明显不足,且缺少指示标识,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都给游客带来不便。
2.3.3 水塘污染严重
村内及周边水塘较多,但多为死水,水质日益恶化,加之缺少截污设施,村内居民生活污水没有排入市政污水管道,而是直接排入水塘,加重了水域污染。
2.3.4 局部道路景观效果较差
古村内原有的石材铺砌道路因局部破损被改为混凝土路面,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面貌。
现有的绿地杂草丛生、土地荒芜,利用率不足,景观效果差。
2.3.5 空心村现象加剧
南社古村曾有一千多人居住,随着新村的建设,人口大量迁往新村居住,现只有少部分老人和新莞人居住,成为典型的空心村,不利于古村的保护和文化传承,最终会使古村落慢慢走向没落与消亡。
图1 古村落建筑群
图2 周边交通
图3 突兀的新建筑
图4 发展定位
图5 北入口展示区
图6 入口牌坊
3 古村落保护性规划设计
3.1 确定发展定位
保留完整的古村风貌为发展城镇旅游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打造都市后花园提供了条件,便捷的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针对南社古村自身
特色,结合乡村旅游类型,确定以发展古村落建筑群为核心景观区的观光型旅游,发展带动周边配套如采摘园、农家乐、农业知识科普等不同休闲形式,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图4)。
3.2 统一规划策略
3.2.1 文化遗产与绿道结合
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点上的文物保护到面上的历史城镇、街区的保护到线性廊道的保护。
目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只侧重于单个遗产或某一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
针对南社古村的特点,将绿道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结合形成遗产廊道、文化线路、遗产运河等线性概念,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人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3.2.2 古村新增入口选址
由于现状古村落被新村团团围住,妨碍了旅游发展。
为了使古村落突破新村建设的包围并加强与外界联系,结合新建成的外围路网,通过古村落北入口展示区的设置连接月湖路,并增设绿道与区域绿道5号线连接,形成完善的绿道网系统。
入口展示区的设置成为古村落文化宣传的延展面(图5),通过布置标识性构筑物(图6)、指示牌来引导人流更加顺畅地进入村内。
3.2.3 梳理村落水系,烘托生态基底
在保持古村落原有的文化景观风貌的基础上,沿用原有的村落肌理,扩展改造村内的闲置空地为街头公园和休闲广场,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对水塘周边生活污水进行截污处理,减少水域污染,清除池底淤泥并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水环境,增设景观平台及木栈道,从而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景观价值。
利用道路和水系廊道建立村落与周围的生态联系,创造一个环境宜人的生活化村落。
通过建设闲置绿地、布置街头绿地、改善水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为古村落的发展提供良好
的生态环境保障。
3.2.4 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村内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是树立旅游区形象和保障游览质量的重要因素。
而具特色的构筑物展示了一种特有文化,因此利用古村内闲置空地增设与村内建筑风格统一的仿古公共卫生间,既衬托出古村的历史风貌,又解决村内公共卫生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居民生活需求;在村落西入口增设仿古公交车站及公交站牌(图7),方便了游客及村民的出行。
3.2.5 延续历史建筑特色
图7 仿古公交车站
图8 莞香特产店
古城的改造规划应注重对当地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还应考虑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南社古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村内保留有不少历史文物建筑,如民居、祠堂、围墙、古井、里巷、门楼、古墓等,其建筑的特点为:镬耳山墙、黄棕色陶瓦、红砂岩柱子、青砖墙体、如意斗拱、黑色梁坊等。
作为古村的外延展示,在后期规划设计中,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均延续其建筑风格,与古村落风貌相统一。
3.2.6 建立项目库,分期分批建设
古村保护改造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蹴而就能成之事。
需要建立长期策略,分批次改造升级。
前期先建设入口形象区、村内卫生间、西入口公交车站、治理水塘,加强古村与外界的联系,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升居住和旅游质量。
中期根据需求,在村落外围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和古村落功能互补,减少开发建设对古村风貌的破坏,并完善村落外围基础照明系统。
远期通过对古村内破坏历史风貌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还原村落的历史特征。
4 南社旅游开发新思路
4.1 成立南社创意公司,统一开发
古村内的古建筑长期空置,不利于古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因此除了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外,还需结合古村的发展方向,在完善古建筑内部现代设施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内的古建筑[4]。
在此前提下成立相关文化创意公司进行统
一开发,整体布局,对老旧损坏严重的民居进行保护性改造,使其成为旅游需求的不同功能配套,如餐厅、茶舍、民宿、特产店等(图 8)。
完成古村的整体旅游开发与建筑活化,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预期目标是设立会所、提高本村村民的就业率并弘扬岭南文化。
4.2 丰富旅游项目,发展传统文化
结合传统文化,综合发展吃、住、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如将经过修复改造的古民居打造成南社人家古村美食私房菜馆,满足游客的美食需求。
在村内发展民宿提供给游客深入地体验恬静的古村落,获得了广大游客的赞赏。
在活化利用旧房屋时,深入挖掘南社的历史文化和乡土人情、传统习俗,举办一系列的文化展览,如书画展馆、传统婚俗体验馆、岭南荔枝展馆、莞香文化展馆。
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以“南社乡情”为主题,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开展“南社斋醮”“木偶戏”“百岁斋千叟宴”等系列活动,将活的文化展示给游客,使这些习俗在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
5 结语
古村落这一“活”遗产,不能简单用对待保护单体文物的态度对待它。
古村落既是古老的文物,又是美丽的风景,其中还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5]。
南社古村保护
性开发,以基础建设为保障,引导可持续性开发,目前已初现成效。
在古村保护中,设计规划人员与决策者们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先进的科学保护理论进行模式更新,从实践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开发之路。
注:文章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制作。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公布施行一周年笔谈——贯彻落实《条例》传承中华文明[J].中国名城.2009(8):47.
[2] 冯骥才.济南纵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N].济南日报.2012-6-6(A08).
[3] 束晨阳.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规划——以安徽绩溪龙川村为例[J].中国园林.2008(8):9-10.
[4] 蔡育新,冼挺超. 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思路探讨——以东莞市南社古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12):18.
[5] 朱隽.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C].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2899.
董先农/1979年生/男/江西人/园林设计师/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