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讲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2 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的类型 1.5.2.1悬浮密实结构: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
由于前级密排粗集料受次级集料的干涉,前 级集料被次级集料挤开,不能直接靠拢形成 骨架,有如悬浮于次级集料和沥青胶浆之间, 这种结构的混合料具有较高的密实度,较高 的粘聚力,但摩擦角较小,因此防水性能好 但抗高温性能较差。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2.2骨架空隙结构:同悬浮结构相左,骨架 结构的粗集料较高,且相互接触形成骨架, 但细集料数量较小,不足以填充粗集料形成 的空隙,形成开级配骨架空隙结构。摩阻力 较大但粘聚力低,高温稳定性较好,适合于 透水性路面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2.3骨架密实结构:兼备骨架空隙和悬浮密 实两种结构的特点,不仅粗集料数量较高, 相互接触形成骨架,且因断去了中间尺寸的 集料,故而有相当数量的细集料填密骨架的 空隙,形成了间断型骨架密实结构。这种结 构密实度好、粘聚力强、内摩擦角高,高、 低温性能都较好
1.4.2 级配理论 1.4.2.1最大密度曲线理论:是W.B富勒根
据实验提出的一种理论级配,认为“矿 质混合料的颗粒级配曲线愈接近抛物线, 则其密度越大”。泰波认为富勒曲线是 一种理想曲线,实际矿料的级配应允许 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应将富勒曲线改为 n次幂的通式表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基本概念 1.3.4.1 弹性:是指沥青及其混合料荷载作用时
间很短或温度很低时,应力与应变呈直线关 系(符合虎克定律),弹性模量是一个常数 1.3.4.2 塑性:是指沥青混合料受外力作用后不 可回复的变形,沥青混合料产生剪切变形但 并不断裂,与塑性有关的有脆性、延性和韧 性
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材料的塑性、弹性、 粘性和形变等内容。 1.3.2研究对象:应力、应变、温度、分子结构、 和界面性质对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3 对沥青材料而言: 1.3.3.1 低于玻璃化温度时,材料呈弹性态(-
37℃~-35 ℃ , 平均为-27 ℃ ),采用弹性模 量指标 1.3.3.2 在高温的粘流态采用粘度指标 1.3.3.3 在路面使用期的大多数温度下,路面呈 粘弹塑性状态,采用劲度模量指标
(JTG F40-2019) 讲座稿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目录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二、公路沥青路面常用材料 三、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 四、透层、粘层 五、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六、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七、S型嵌挤级配的理论判别方法介绍 八、SMA混合料及配合比设计方法
湖南省公路学会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和强度特性 1.5.1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理论 1.5.1.1表面理论:沥青混合料是由粗、细和填
料按一定比例组成密实级配的矿质骨架结构, 稠度较稀的沥青作为胶结材料并分布于其表 面,将它们胶成一个具有强度的整体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5 沥青及改性沥青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1.3.5.1当沥青为牛顿流体时,粘温特性方程式
为:η=AeE/RT
式中:η——粘度 A——材料常数 R——气体常数 E——牛顿液体的活化能 T——绝对温度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5.2当沥青为非牛顿流体时,其表观粘度 η a依赖于剪应力水平或剪变率.研究表明, 随着温度的降低,剪应力一定状况下的活化 能,远远大于剪应变一定下的活化能,非牛 顿流动性变得十分明显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4 矿质混合料级配理论 1.4.1级配:指矿料(含矿粉在内的集料)的各
种粒径范围颗粒重量的分配比例 1.4.1.1按各种粒径范围的连续或中断,分为连
续级配和间断级配 1.4.1.2按混合料成型后空隙率的大小分为开级
配和密级配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3粘性: 1.3.4.3.1是指沥青及其混合料受力后产生不可
瞬时的回复性,粘性是对流变特性的一种度 量 1.3.4.3.2反映流体发生流动时内部分子间摩阻 力的大小 1.3.4.3.3是在给定的温度及剪变率条件下,剪 应力与剪变率之比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3.7运动粘度:动力粘度与试件的密度比 值(以m2/s表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4粘弹性:是指沥青混合料在外力作用下, 既产生弹性变形又产生粘性流力的性质,沥 青混合料在使用期内既是综合的粘弹性体
1.3.4.5劲度模量:是一定时间(t)和温度(T)条件 下应力与总应变的比值 S(t,T)=(σ/ε)t,T
压实度的增加,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均相应增 加 1.2.2.2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三轴实验的围压有关, 材料厂的强度与刚度随围压的增加而相应的 增加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2.3 颗粒性材料具有非均质连续性,其抗 压强度一般要大于抗拉强度。轮压使材料 延展令集料颗粒易呈扁平定向,比击法成 型的试件更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P——第x级通过百分率 x——级数,x=1时,对应最大粒径D;
x=2时,对应粒径D/2,粒径按1/2 递减 i=0.7~0.8是合理范围,大于0.8抗车辙差;小 于0.7易透水,等于0.75最佳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4.3 魏矛斯粒子干涉理论:为了达到最大密度, 前一级颗粒之间的空隙,应由次一级颗粒所 填充,其所余空间又由再次小颗粒所填充, 但填隙颗粒的粒径不得大于其间隙之距离, 否则大小颗粒之间必发生干涉现象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6.1.5研究表明,随着温度上升,流体的拟 塑性增强
1.3.6.2粘度与剪切对路面的影响 1.3.6.2.1沥青路面在高温重载作用下,轮胎对
沥青材料的反复揉压剪切作用,使得沥青产 生拟塑性和触变性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6.2.2 沥青的流动性在遇到沥青含量太高或 空隙太小时,会使得行车道上的轮迹处易出 现油斑和泛油现象,粘度的降低使得抗剪强 度下降,造成行车道上轮迹处出现车辙问题
1.2.1 颗粒性材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2.1.1 材料由颗粒组成 1.2.1.2 颗粒的自身强度远大于其联结强度 1.2.1.3 受外力作用,颗粒间发生错位与移动
后,从而导致结构变形和破坏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2 颗粒性力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2.2.1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其压实度有关,随着
1.3.4.3.4 沥青材料在很高的温度下施工时,接 近牛顿流体粘性是牛顿粘性,剪应力与剪变 率之比为常数
1.3.4.3.5 多数情况下,沥青表现为不服从牛顿 定律而为非牛顿流体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3.6动力粘度:沥青试样处于牛顿粘性体 的流动状态时,层与层之间产生的阻力(剪 应力)与层间相互离开的速度(剪变率)的 比例(以Pa·S表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3.3材料有十分明显的徐变和松驰实验现象 1.2.4 蠕变与松驰 1.2.4.1 蠕变:是当应力为一恒定值时,应变
随持荷时间逐渐增加的现象 1.2.4.2 应力松驰:是当应力为恒定值时,应
力随持荷时间而衰减的过程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 沥青、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性能 1.3.1流变学:是研究物质流动及同时发生形变
1.3.6.1.2触变性:当外力除去后流体表观粘度 需经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或部分恢复的特性
☆剪变率对表观粘度的影响可用下式表示
ηa=μγC-1 ηa——为表观粘度
γ——剪变率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6.1.3试验证明:无论是基质沥青还是改性 沥青,均有剪稀效应
1.3.6.1.4对于同一类改性沥青,随着改性剂剂 量的增加,其C值整体呈减小趋势,但当剂 量大到使其改性剂自身形成网络成为一种连 续相结构,改性沥青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突 变时,C值又有所增大,随后再次呈下降趋 势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2.1 脆性: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直至破 坏仍不出现塑性变形的性质。沥青材料在快 速降温及快速加载时常表现为脆性破坏
1.3.4.2.2 延性:与脆性相反,是指材料在破坏 前承受塑性变形的能力
1.3.4.2.3 韧性:是指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吸收 能量的能力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1 应用流变力学、断裂力学、和能量平衡 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沥青混 合料的路用性能
1.1.1高温稳定性: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弹性 层状体系理论):室内车辙试验行高温评价
1.1.2低温抗裂性:抵抗低温收缩裂缩的能力 (粘弹断裂力学的有关理论):梁的弯曲蠕 变试验进行低温评价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1.2.1该理论注重强调: ◇矿粉的性质和粗、细度 ◇胶浆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 ◇合理的粉油比 ◇较高稠度、较大的沥青用量 ◇断级配沥青混合料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1.2.2试验表明,普通沥青混凝土改为改性 沥青混凝土后: ◇动稳定度能够提高1.76倍 ◇改性SMA结构后动稳定度提高了0.74倍 ◇改善沥青胶浆性能有助于提高高温稳定性
1.4.2.1.1泰波公式 P=100(d/D)n 式中:P——欲计算的某级粒径d(mm)的矿料
通过百分率,% D——矿质混合料的最大粒径 d——欲计算的某级矿质混合料的粒径mm n——试验指数,当n=0.5时为富勒的理想 曲线,通常n在0.3~0.7之间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4.2.1.2同济大学i法级配公式 P=100ix-1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1.3 疲劳性能: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 能力 ,采用疲劳曲线及有关断裂力学原理研 究疲劳裂缝的发展规律,以确定材料的疲劳 性质
1.2 沥青混合料的基本力学特征:沥青混合料 是一种典型的弹、粘、塑性综合体,其基本 力学特征是颗粒性和粘弹性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5.3改性沥青的粘温关系 1.3.5.3.1改性沥青的粘温关系也遵循上述粘温
特性方程式,但改性沥青的粘流活化能均大 于基质沥青。
湖南.5.3.2 改性沥青的粘度远大于基质沥青的粘 度,但当T>150℃之后,二者粘度的差距逐 渐减小,至190 ℃ 时,它们的粘度值已很接 近。这一特性有利于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 生产,也有利于施工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6沥青、改性沥青粘度与剪变率的关系 1.3.6.1沥青材料的拟(伪)塑性和触变性 1.3.6.1.1拟塑性:液体沥青在振动或搅拌时的
剪切变形作用下,粘性变小,流动性增加。 当外力去除后,其表观粘度(结构粘度)又 迅速恢复的流变特性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2.4 温度较高时,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骨架 嵌挤作用贡献较大,温度较低时,沥青混 合料的颗粒性作用贡献较小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3 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特征 1.2.3.1 材料的力学特征与加载速率有关,速
率越大,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破坏极限强度和 刚度均会增大 1.2.3.2 材料的力学特征对温度十分敏感,温 度越高,材料的物理特征表现为变软,强度 和刚度会变小
SHRP研究的成果表明: 沥青对于高温车辙的贡献率为29% 对于疲劳的贡献率为52% 对于温度裂缝的贡献率为87%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1.2 胶浆理论: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具有空间 网络结构的多相分散体系。它是以粗集料为 分散相而分散在沥青砂浆的介质中的一种粗 分散系;同样,砂浆是以细集料为分散相而 分散在沥青胶浆介质中的一种细分散系;而 胶浆又是以填料为分散雅致而分散在高稠度 的沥青介质中的一种微分散系,这三级分散 系以沥青胶浆形成的内聚力最为重要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2 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的类型 1.5.2.1悬浮密实结构: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
由于前级密排粗集料受次级集料的干涉,前 级集料被次级集料挤开,不能直接靠拢形成 骨架,有如悬浮于次级集料和沥青胶浆之间, 这种结构的混合料具有较高的密实度,较高 的粘聚力,但摩擦角较小,因此防水性能好 但抗高温性能较差。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2.2骨架空隙结构:同悬浮结构相左,骨架 结构的粗集料较高,且相互接触形成骨架, 但细集料数量较小,不足以填充粗集料形成 的空隙,形成开级配骨架空隙结构。摩阻力 较大但粘聚力低,高温稳定性较好,适合于 透水性路面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2.3骨架密实结构:兼备骨架空隙和悬浮密 实两种结构的特点,不仅粗集料数量较高, 相互接触形成骨架,且因断去了中间尺寸的 集料,故而有相当数量的细集料填密骨架的 空隙,形成了间断型骨架密实结构。这种结 构密实度好、粘聚力强、内摩擦角高,高、 低温性能都较好
1.4.2 级配理论 1.4.2.1最大密度曲线理论:是W.B富勒根
据实验提出的一种理论级配,认为“矿 质混合料的颗粒级配曲线愈接近抛物线, 则其密度越大”。泰波认为富勒曲线是 一种理想曲线,实际矿料的级配应允许 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应将富勒曲线改为 n次幂的通式表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基本概念 1.3.4.1 弹性:是指沥青及其混合料荷载作用时
间很短或温度很低时,应力与应变呈直线关 系(符合虎克定律),弹性模量是一个常数 1.3.4.2 塑性:是指沥青混合料受外力作用后不 可回复的变形,沥青混合料产生剪切变形但 并不断裂,与塑性有关的有脆性、延性和韧 性
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材料的塑性、弹性、 粘性和形变等内容。 1.3.2研究对象:应力、应变、温度、分子结构、 和界面性质对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3 对沥青材料而言: 1.3.3.1 低于玻璃化温度时,材料呈弹性态(-
37℃~-35 ℃ , 平均为-27 ℃ ),采用弹性模 量指标 1.3.3.2 在高温的粘流态采用粘度指标 1.3.3.3 在路面使用期的大多数温度下,路面呈 粘弹塑性状态,采用劲度模量指标
(JTG F40-2019) 讲座稿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目录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二、公路沥青路面常用材料 三、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 四、透层、粘层 五、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六、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七、S型嵌挤级配的理论判别方法介绍 八、SMA混合料及配合比设计方法
湖南省公路学会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和强度特性 1.5.1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理论 1.5.1.1表面理论:沥青混合料是由粗、细和填
料按一定比例组成密实级配的矿质骨架结构, 稠度较稀的沥青作为胶结材料并分布于其表 面,将它们胶成一个具有强度的整体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5 沥青及改性沥青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1.3.5.1当沥青为牛顿流体时,粘温特性方程式
为:η=AeE/RT
式中:η——粘度 A——材料常数 R——气体常数 E——牛顿液体的活化能 T——绝对温度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5.2当沥青为非牛顿流体时,其表观粘度 η a依赖于剪应力水平或剪变率.研究表明, 随着温度的降低,剪应力一定状况下的活化 能,远远大于剪应变一定下的活化能,非牛 顿流动性变得十分明显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4 矿质混合料级配理论 1.4.1级配:指矿料(含矿粉在内的集料)的各
种粒径范围颗粒重量的分配比例 1.4.1.1按各种粒径范围的连续或中断,分为连
续级配和间断级配 1.4.1.2按混合料成型后空隙率的大小分为开级
配和密级配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3粘性: 1.3.4.3.1是指沥青及其混合料受力后产生不可
瞬时的回复性,粘性是对流变特性的一种度 量 1.3.4.3.2反映流体发生流动时内部分子间摩阻 力的大小 1.3.4.3.3是在给定的温度及剪变率条件下,剪 应力与剪变率之比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3.7运动粘度:动力粘度与试件的密度比 值(以m2/s表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4粘弹性:是指沥青混合料在外力作用下, 既产生弹性变形又产生粘性流力的性质,沥 青混合料在使用期内既是综合的粘弹性体
1.3.4.5劲度模量:是一定时间(t)和温度(T)条件 下应力与总应变的比值 S(t,T)=(σ/ε)t,T
压实度的增加,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均相应增 加 1.2.2.2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三轴实验的围压有关, 材料厂的强度与刚度随围压的增加而相应的 增加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2.3 颗粒性材料具有非均质连续性,其抗 压强度一般要大于抗拉强度。轮压使材料 延展令集料颗粒易呈扁平定向,比击法成 型的试件更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P——第x级通过百分率 x——级数,x=1时,对应最大粒径D;
x=2时,对应粒径D/2,粒径按1/2 递减 i=0.7~0.8是合理范围,大于0.8抗车辙差;小 于0.7易透水,等于0.75最佳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4.3 魏矛斯粒子干涉理论:为了达到最大密度, 前一级颗粒之间的空隙,应由次一级颗粒所 填充,其所余空间又由再次小颗粒所填充, 但填隙颗粒的粒径不得大于其间隙之距离, 否则大小颗粒之间必发生干涉现象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6.1.5研究表明,随着温度上升,流体的拟 塑性增强
1.3.6.2粘度与剪切对路面的影响 1.3.6.2.1沥青路面在高温重载作用下,轮胎对
沥青材料的反复揉压剪切作用,使得沥青产 生拟塑性和触变性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6.2.2 沥青的流动性在遇到沥青含量太高或 空隙太小时,会使得行车道上的轮迹处易出 现油斑和泛油现象,粘度的降低使得抗剪强 度下降,造成行车道上轮迹处出现车辙问题
1.2.1 颗粒性材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2.1.1 材料由颗粒组成 1.2.1.2 颗粒的自身强度远大于其联结强度 1.2.1.3 受外力作用,颗粒间发生错位与移动
后,从而导致结构变形和破坏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2 颗粒性力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2.2.1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其压实度有关,随着
1.3.4.3.4 沥青材料在很高的温度下施工时,接 近牛顿流体粘性是牛顿粘性,剪应力与剪变 率之比为常数
1.3.4.3.5 多数情况下,沥青表现为不服从牛顿 定律而为非牛顿流体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3.6动力粘度:沥青试样处于牛顿粘性体 的流动状态时,层与层之间产生的阻力(剪 应力)与层间相互离开的速度(剪变率)的 比例(以Pa·S表示)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3.3材料有十分明显的徐变和松驰实验现象 1.2.4 蠕变与松驰 1.2.4.1 蠕变:是当应力为一恒定值时,应变
随持荷时间逐渐增加的现象 1.2.4.2 应力松驰:是当应力为恒定值时,应
力随持荷时间而衰减的过程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 沥青、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性能 1.3.1流变学:是研究物质流动及同时发生形变
1.3.6.1.2触变性:当外力除去后流体表观粘度 需经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或部分恢复的特性
☆剪变率对表观粘度的影响可用下式表示
ηa=μγC-1 ηa——为表观粘度
γ——剪变率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6.1.3试验证明:无论是基质沥青还是改性 沥青,均有剪稀效应
1.3.6.1.4对于同一类改性沥青,随着改性剂剂 量的增加,其C值整体呈减小趋势,但当剂 量大到使其改性剂自身形成网络成为一种连 续相结构,改性沥青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突 变时,C值又有所增大,随后再次呈下降趋 势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4.2.1 脆性: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直至破 坏仍不出现塑性变形的性质。沥青材料在快 速降温及快速加载时常表现为脆性破坏
1.3.4.2.2 延性:与脆性相反,是指材料在破坏 前承受塑性变形的能力
1.3.4.2.3 韧性:是指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吸收 能量的能力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1 应用流变力学、断裂力学、和能量平衡 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沥青混 合料的路用性能
1.1.1高温稳定性: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弹性 层状体系理论):室内车辙试验行高温评价
1.1.2低温抗裂性:抵抗低温收缩裂缩的能力 (粘弹断裂力学的有关理论):梁的弯曲蠕 变试验进行低温评价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1.2.1该理论注重强调: ◇矿粉的性质和粗、细度 ◇胶浆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 ◇合理的粉油比 ◇较高稠度、较大的沥青用量 ◇断级配沥青混合料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1.2.2试验表明,普通沥青混凝土改为改性 沥青混凝土后: ◇动稳定度能够提高1.76倍 ◇改性SMA结构后动稳定度提高了0.74倍 ◇改善沥青胶浆性能有助于提高高温稳定性
1.4.2.1.1泰波公式 P=100(d/D)n 式中:P——欲计算的某级粒径d(mm)的矿料
通过百分率,% D——矿质混合料的最大粒径 d——欲计算的某级矿质混合料的粒径mm n——试验指数,当n=0.5时为富勒的理想 曲线,通常n在0.3~0.7之间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4.2.1.2同济大学i法级配公式 P=100ix-1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1.3 疲劳性能: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 能力 ,采用疲劳曲线及有关断裂力学原理研 究疲劳裂缝的发展规律,以确定材料的疲劳 性质
1.2 沥青混合料的基本力学特征:沥青混合料 是一种典型的弹、粘、塑性综合体,其基本 力学特征是颗粒性和粘弹性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5.3改性沥青的粘温关系 1.3.5.3.1改性沥青的粘温关系也遵循上述粘温
特性方程式,但改性沥青的粘流活化能均大 于基质沥青。
湖南.5.3.2 改性沥青的粘度远大于基质沥青的粘 度,但当T>150℃之后,二者粘度的差距逐 渐减小,至190 ℃ 时,它们的粘度值已很接 近。这一特性有利于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 生产,也有利于施工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3.6沥青、改性沥青粘度与剪变率的关系 1.3.6.1沥青材料的拟(伪)塑性和触变性 1.3.6.1.1拟塑性:液体沥青在振动或搅拌时的
剪切变形作用下,粘性变小,流动性增加。 当外力去除后,其表观粘度(结构粘度)又 迅速恢复的流变特性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2.4 温度较高时,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骨架 嵌挤作用贡献较大,温度较低时,沥青混 合料的颗粒性作用贡献较小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2.3 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特征 1.2.3.1 材料的力学特征与加载速率有关,速
率越大,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破坏极限强度和 刚度均会增大 1.2.3.2 材料的力学特征对温度十分敏感,温 度越高,材料的物理特征表现为变软,强度 和刚度会变小
SHRP研究的成果表明: 沥青对于高温车辙的贡献率为29% 对于疲劳的贡献率为52% 对于温度裂缝的贡献率为87%
湖南省公路学会
一、沥青混合料基础理论
1.5.1.2 胶浆理论: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具有空间 网络结构的多相分散体系。它是以粗集料为 分散相而分散在沥青砂浆的介质中的一种粗 分散系;同样,砂浆是以细集料为分散相而 分散在沥青胶浆介质中的一种细分散系;而 胶浆又是以填料为分散雅致而分散在高稠度 的沥青介质中的一种微分散系,这三级分散 系以沥青胶浆形成的内聚力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