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中国城市建筑缺少灵魂.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岩松:中国城市建筑缺少灵魂
马岩松说话慢悠悠的,嗓音里透着一股淡定;回答问题前总要想几秒,偶尔会把话拖得很长;对不同意见,最多来一句“那也不是吧”。

在媒体拍摄的照片上,他经常是一副很酷的表情,但采访中,他态度温和,有问必答,说到自己觉得好玩的细节时笑得呵呵的。

马岩松的建筑事务所在北京板桥南巷胡同的一个单位大院里,他租了两层,把室内所有能拆的墙都拆了,“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写字楼,我说我又不写字。

在这里每天能感受到城市的生活和变化,这对我来说挺重要的”。

算上实习生,他的团队大概有50人,其中一半是外国人,日常交流说英语,像个小联合国。

事务所最近开始在欧洲做项目,一个在罗马市中心,把一个类似博物馆的早期现代建筑改成住宅,另一个在巴黎。

“现在我们更想把自己的理念放在全球文化中,探讨城市和自然的关系。

”在国内,马岩松选择南京、黄山等地做设计,他管自己的作品叫山水建筑,试图恢复传统建筑中“人跟自然的韵味”。

北京人在耶鲁
马岩松小时候的理想是当画家,长大后又想拍电影。

1994年,19岁的他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没考上。

考官看他有美术功底,建议他学建筑。

结果他真的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毕业时,马岩松不知道自己该去哪。

“一看他们设计的那些建筑就不
想去设计院,也不知道怎么改变。

”他选择了出国读书,一开始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跟在国内差不多。

“都是固定的老师,没什么挑战。

”后来他去了耶鲁。

“耶鲁的老师大部分是从外面请来的建筑师,各学派都有,充满争论,学术课堂很开放。

耶鲁的核心精神就是任何想法都不能打压下去。


耶鲁给了马岩松随意发挥的环境。

2002年,全世界的建筑师都在研究世贸大厦的重建。

还在读书的马岩松拿出了一个充满悬浮感的“浮游之岛”。

他认为,最好的纪念就是发展:原来的双塔是现代派建筑的极致,他就要设计一个未来派的极致;纽约的高楼都像棍子一样竖着,他就来一个横着、漂着的。

从耶鲁毕业后,马岩松在导师的事务所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2004年回国创建了自己的事务所――MAD(英语意为“疯了”)。

最初两年,MAD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

客户认可他们的创意,但实现起来很困难,因为那些前卫的建筑造价太高。

直到2006年,他带领MAD在加拿大一个超高层公寓设计竞赛中中标,成为首个在海外赢得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

那幢建筑被他设计出水波纹一样的曲线外观,当地媒体给起了一个名字――梦露大厦。

31岁的马岩松一举成名,也有了更多的建筑话语权。

随后几年,MAD 相继为国内多个城市设计公寓、博物馆等。

一个城市一定得找到自己的特点
在马岩松看来,西方主流现代派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界的影响很大,中国建筑师现在仍然非常崇拜现代派,而他则把自己称为“反现代派的异
教徒”。

他解释说,对西方来说,二战后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的,“为解决战后人们没房子住的问题,建筑被设计成简单的方块,成本低、容易复制。

后来这个思潮影响到全世界,还发展成一种现代主义美学。


马岩松认为:“改革开放后,国内建筑大量模仿西方,但由于没有经历过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文化运动,一味抄袭,导致中国当代建筑大都是一些乏善可陈的混合物。


环球人物杂志:北京二环以外的建筑很现代,看起来跟国外的大都市很像。

马岩松:其实现在二环以内也慢慢被蚕食了,必须到很中心的位置才有那种(老北京的)感觉。

如今看来,现代化其实是商业化,它以技术和资本为支撑,而不是以文化为支撑。

比如说全世界都可以开快餐连锁店,只要它能给你带来活力,而你又认可这种活力,它就可以把全世界都变得一样。

只有当你认为一个城市的精神、价值观和文化是第一重要的,你才能对抗这种蚕食。

这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问题。

北京这种有历史传统的尚且如此,更别说其它城市了。

环球人物杂志:看上去很有气势的城市建筑算不算成功的建筑,比如CBD的那些高楼?
马岩松:如果是那样,到了纽约就会知道什么是厉害了。

一个城市的价值观是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去讨论。

事实上,曼哈顿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些建筑是资本和权力的纪念碑。

中国建筑应该超越北美模式,这是现在专业人士应该提出来的问题。

如果说古典城市是关于神的,现代城市
是关于资本的,那么未来城市就是关于人的。

关于人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必须有一个想法在先。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一块土地上常集中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比如天安门有故宫、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你怎么看待这种“混搭”的格局?
马岩松:对一个现代城市来说,建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城市布局的问题。

不是像现在这样,如同在一片荒地上画格子,然后一块块卖了。

每个城市的格局不一样,才让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性格和灵魂。

今天中国的城市缺少格局上的东西,更缺少灵魂。

环球人物杂志:国内有没有哪个城市做得比较好?
马岩松:(思考)没有。

中国现在的城市分两种,一种是有历史、有文化的,像北京、苏杭,尽管现代建筑发展得很糟糕,但毁不了老城,因为老城毕竟气场强大。

另一种是新城市,因为无法成为一个有文化和归属感的地方,也就成不了一个伟大的城市。

我前段时间遇到有人争论巴黎和香港哪个好。

巴黎是很多矮建筑、广场,香港都是高楼大厦,密度特别大。

我觉得没必要争论,两个城市就是因为不一样才很独特。

都有跟别的城市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才是关键的。

一个城市一定得找到自己的特点,中国的这些新兴城市还找不到。

另外,还要看出发点,就像拉斯维加斯,初衷就是要在沙漠里建一个特别刺激的地方,它不可能是适宜居住或者文化传承的城市。

环球人物杂志:城市建筑密度太大是个问题吗?
马岩松:中国要建一些新城市,这个方向是没问题的,因为能提高效
率、集中人口,不可能像欧洲似的有很多小城市、小城镇,所以出现一些人口集中的高密度城市是肯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