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百合花开导学案北京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百合花开(一)
【学习目标】
1、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
3、学习课文寓言体的方式,体味课文清新的语言风格。
【基础学习】
一、资料链接
1、作者档案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
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
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2、百合花,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花。
它原来出生于神洲大地,由野生变成人工栽培,已有很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4世纪时,人们只把它作为食用和药用。
及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很值观赏,他曾诗云:“接叶多重,花无异色,含露低垂,从风偃柳。
”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
至宋代种植百合花的人更多.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土丘种上百合花。
他也咏曰: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从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七。
3、拟人的修辞手法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效果。
二、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不屑( ) 鄙夷()花苞()
千里迢迢()谨记()诞生()
讥讽( ) ( )闻嗅()誓言()
2、解释下列词语。
不讥讽:
鄙夷:
千里迢迢:
谨记:
3、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百合花是怎样一步步开花的?写出开花的四个阶段。
5、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说说在文中看到了一株什么样的百合花。
(句式:从第段句中,我看到了一株的百合花.)
示例:从第1段“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句中,我看到了一株自信的百合.
【合作交流】
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基础学习部分的交流。
组长整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全班交流。
【析疑解难】
1、提问、解答,适时点拨
2、提出新疑,讨论、解答.
【达标检测】
伴随着百合花一路走来,我
们了解了一株特殊的百合,它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不懈努力,战胜了来自外界和自身的阻力,成功地开出了明艳的花,以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向世人证明了它的存在。
面对这样一株百合,思考它成功的过程,聆听百合开花的心路历程,你有什么人生感悟?请说一说你的体会.
课外学习
1、抄写词语.
2、以“假如我是……”为题,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2、讥讽: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挖苦、嘲讽。
鄙夷:轻视,看不起。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谨记:敬辞,表示一定把对方的话认真记住.
3、一株断崖上的百合,凭着对自己的信心和开花的信念,不顾周围环境的偏见,最终用开花证明自己的价值.
4、诞生时长得跟野草一模一样
春天清晨开出了第一个花苞
有一天终于开花了,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年年春天,努力开花、结籽,成为百合谷地
李白与孟浩然
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
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脍灸人口的《春晓》诗,便是他的传世之作.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
他在《赠孟浩然》的诗中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无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这首诗就是送给孟浩然,赞美他不愿仕宦、醉酒赏月隐居的性格和生活。
诗中表现了李白思想中傲岸出世的一面,他对孟浩然的品格之所以很欣赏,正是因为高卧松云的隐逸姿态和潇洒散淡的生活方式与李白的自我形象期待相合。
据说,孟浩然常常骑着驴与小书童携书袋和酒漫步山间,古人称他“风神散朗、骨貌疏清”。
他的这一生活方式和形象正是士大夫文人所喜爱欣赏和有意效仿的,因而得到李白如此高的评价。
孟浩然四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开元十六年,他准备到长安考进士前,游历名山大川,曾来到湖北的黄鹤楼.
孟浩然来到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早就认识,李白赞赏他的为人,曾赠诗给孟浩然,诗中写道: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表达了李白的钦佩之情.这次在黄鹤楼相见,两人自然兴奋不已,登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水,眼前的景致无不令人留连。
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百花争艳,百鸟鸣啼,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浓浓的春意,又怎能不令人赞叹。
在黄鹤楼,孟浩然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时光,他要从此地顺江而下,去美丽的扬州城。
李白前来送行,他站在岸边,看见孟浩然所乘的那叶小舟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天边,只有滚滚的江水不断向东奔流,李白心中无限惆怅,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情厚意.
21 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重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伯牙鼓琴》。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伯牙鼓琴》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文言文,一起感受绘画的魅力。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书戴嵩画牛》。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
)大家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2.简介作者苏轼。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
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蜀轴囊曝搐婢拊掌
(3)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1)师出示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是什么?(喜爱。
)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尤其珍爱.)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晒太阳。
)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角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
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五)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具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齐读: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六)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三、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 (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读不懂就不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懂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注释的作用,读懂文言文说了什么。
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想象,感悟情境,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但教学中对文言文阅读时的停顿指导不够,今后在这方面有待加强。
20.詹天佑
【教材分析】
这是第六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讲的是清朝末年,清政府命令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詹天佑临危受命,不畏艰难险阻,也不怕别人的嘲笑,提前完成了任务.课文旨在赞扬詹天佑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赞美他的爱国主义感情。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篇目。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一个中心句.“杰出”、“爱国”是全篇的文眼和脉络,其中“爱国”是一条主线,贯穿文章始终.第二、三自然段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让读者深入了解詹天佑是在怎样的压力下毅然决然地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体会其中所蕴含的詹天佑的爱国之情。
第四、五、六自然段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详细叙述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最后一自然段讲述了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与嘲笑.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能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掌握了朗读、默读等读书的方法,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阅读积累,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
本文采用围绕中心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弄清“人”字形线路是怎样解决坡度大这一难题的。
通过学生的交流谈论,各抒己见,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所列的生字,熟练掌握“杰出、修筑、设计、施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深入刻画詹天佑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播放图片、视频、音频做好准备。
学生:1。
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掌握詹天佑的基本信息。
2.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讨论完成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预习所得:初步了解的课文内容以及学到的基础知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二、合作探究;自主思考;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