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卷10文化传承与创新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2818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传承与创新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9·某某某某一模)中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帝国时代:中国古代秦汉文明”特展,展览宣言中写道,秦汉两朝对中国悠久的历史至关重要,在时间与重要性上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重合且相当;展品中包括外国人形挂灯、刻有希腊文的圆片等作品。
这种对同时期欧洲文明的引用有效促进了外国观众对秦汉两朝的了解。
这对我们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启示有( )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③要植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土壤,推动中华文化交流传播④要赢得外国观众的认同,中华文化才有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举办特展启示我们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①②符合题意;我们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是植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土壤,③说法错误;我们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要赢得外国观众的尊重而不是认同,④说法错误。
故选A项。
2.(2019·某某威海二模)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主席赠送了“一笔宝贵的财富”——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该书记载了东西方文明在悠久历史中的一次相遇。
这笔“宝贵的财富”( )
①传递出中法文化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②体现文明互鉴为两国合作提供文化支撑③说明文化是连接两国国民情感的纽带
④表明中法文化的内涵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主席赠送《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拉近了中法关系,体现了文明互鉴为两国合作提供文化支撑,增进了中法两国人民的感情,体现了文化是连接两国国民情感的纽带,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法两国历史上不同文化间的互鉴,没有体现中法文化有相似的历史传统,①不符合题意;中法两国文化的内涵形成于两国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会随着文化交流借鉴而不断丰富,④夸大了中法文化交流的作用。
故选C项。
3.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其原因是( )
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④承袭传统文化,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基础知识,要传承并发挥其积极作用;②符合题意,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现了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特有的作用;③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④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体现时代要求并加以发展,要在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故本题选A项。
4.(2018·丰台期末)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这说明( )
A.科学技术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只有以经济为载体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C.商业商贸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D.博采众长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途径。
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A项错误;只有以经济为载体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不选;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民心相通的纽带,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这说明商业商贸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博采众长,D项不选。
5.“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
如今的春节,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
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
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 )
A.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年味的担忧
B.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
C.对传统年俗的固守与坚持
D.对记忆中除夕夜的回忆与怀念
答案:B
解析:如今的春节与记忆中的除夕夜相比,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一个“淡”字从更深层次折射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体现出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对过去的传统文化的留恋和重视,而不是担忧;C项不符合题意且观点不科学,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内涵会因时而变;D项不符合题意,设问指向为“更深层次”。
故本题选B项。
6.(2018·某某八市联考)一款App“折扇”,短短两个月,下载量就达50万次。
这款App有五个板块:欣赏、形制、工艺、历史、扇坊。
通过网络3D技术,我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古人一同把玩折扇, 赏画抒怀,进山选竹,动手制扇。
传统民艺与现代工匠相结合,为美好时代打开一扇门。
这启示我们要( )
①借助互联网与科技使传统文化绽放生命力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的需求③通过创新推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④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通过网络3D技术,我们可以使传统民艺与现代工匠相结合,为美好时代打开一扇门,启示我们要借助互联网与科技使传统文化绽放生命力,①正确;传统民艺与现代工匠相结合使传统折扇更受欢迎,启示我们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的需求,②正确;通过创新推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的观点错误,④不选。
7.龙泉青瓷以釉色、釉面开片和造型取胜的审美追求而闻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在继承青瓷传统静雅之美的基础上,借鉴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形式,开创了不同于南宋时期器形小巧的端庄大气之风,使龙泉青瓷备受市场青睐。
这说明( )
①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②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③艺术创作应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④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作的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工艺美术大师在继承青瓷传统静雅之美的基础上,借鉴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形式,开创了不同于南宋时期器形小巧的端庄大气之风,使龙泉青瓷备受市场青睐,这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
传统,要博采众长,故①④符合题意。
社会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②说法错误。
艺术创作不能仅以市场需求为准,市场需求中还有低俗、庸俗的部分,③说法错误。
8.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功夫片的风靡一时,“中国功夫”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符号。
然而近些年,“太极拳师”在现代搏击术面前仓促落败,“气功大师”隔空打人演技浮夸……中华传统武术频频陷入争议,甚至让公众产生了“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疑惑。
这一现象启示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 )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面向世界、主动传播③立足实践,注重实用④批判继承,革故鼎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太极拳师”在现代搏击术面前仓促落败,“气功大师”隔空打人演技浮夸……中华传统武术频频陷入争议,甚至让公众产生了“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疑惑。
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革故鼎新,①④符合题意;本题并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排除②;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B.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B项符合题意,《中国诗词大会》“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项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2018·某某皖北联考)2022年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以汉字“冬”为灵感,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办好冬奥会、圆冬奥之梦、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体现( )
①汉字“冬”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④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表述错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②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11.某某手工艺品在运用民族工艺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西域历史、神话人物、民族艺术等题材,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如今,通过“互联网+”,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本地绚丽绽放,更飞出自治区,成为传播某某文化的一X名片。
由此可见,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应该( )
①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实现各民族文化融合②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④继承优秀传统元素,展现民族特色和风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吸收世界文化成果;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③符合题意,通过“互联网+”,某某手工艺品“不仅在本地绚丽绽放,更飞出自治区,成为传播某某文化的一X名片”,这说明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应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④符合题意,“某某手工艺品在运用民族工艺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西域历史、神话人物、民族艺术等题材,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这说明在文化的传承中要继承优秀传统元素,展现民族特色和风格。
故本题选B项。
12.(2018·某某某某模拟)已有千年历史的某某提线木偶戏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木偶艺术。
在世界木偶艺术濒临消亡的今天,某某木偶艺人长期坚守,将高超的表演技艺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融合在一起,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这说明( )
①只有融合民俗活动的文化传承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提线木偶艺术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独具特色的提线木偶艺术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色彩④提线木偶艺术之所以富有活力就在于它扎根于社会生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独具特色的提线木偶艺术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色彩;提线木偶艺术之所以富有活力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就在于它扎根于社会生活,③④符合题意。
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①说法错误;②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两小题,共4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善孝为先”。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国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形成的精神基础,也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
孝文化萌芽于尧舜时期,形成于西周,后经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所尊崇。
自汉代开始走向政治化,宋以后出现了极端化倾向。
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孝文化在维系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
在市场
经济发展进程中,金钱至上观念的泛滥,出现了人情冷漠、尽孝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和谐。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代表的孝文化又得以发扬光大。
某某市万州区的李传梅用孱弱的肩膀背着婆婆到某某打工,十三年不离不弃;某某工人谢延信赡养亡妻家人,几十年无怨无悔,普通百姓孝老爱亲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
(1)在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上,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甲认为:传统孝文化在维系家庭社会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应该尊崇传统孝道。
乙认为:传统孝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必须重建现代中国的孝文化,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16分)
(2)请就弘扬孝文化写两句宣传标语。
(4分)
答案:(1)赞同甲的观点。
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核心思想仍然符合现时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价值。
②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现代文化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传统孝文化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孝的社会氛围,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赞同乙的观点。
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的愚忠愚孝是文化糟粕,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②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建立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现代孝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
③现代孝文化更易于为人民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2)答案示例:①要想子女好,自己先敬老;②饮水要思源,为人不忘亲。
解析:第(1)问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赞同甲和乙哪种观点。
赞同甲的观点的理由:“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等。
赞同乙的观点的理由:愚忠愚孝是文化糟粕、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现代孝文化更适合社会实践。
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2018·某某长望浏宁四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但随着多元化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的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迅速改变的口味,古老的豫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创新。
豫剧工作者们为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
豫剧工作者为豫剧的舞台布景和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和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让豫剧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为了促进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某某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专业院团将常态性送戏曲进学校,坚持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深度融合,将戏曲融进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豫剧是如何迎来“又一个春天”的。
(20分)
答案: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豫剧迎来“又一个春天”的关键在于创新。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豫剧创新过程中挖掘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抓住了观众的民族情怀。
③立足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
④大胆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中外文化融合,符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群众生活实际,使豫剧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感染力更加强烈,赢得了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