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酒文化和饮酒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的酒文化和饮酒习俗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
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活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各种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苗族喝酒喜欢窖酒和常酒﹐都是用大米酿成的低度酒,常酒酸苦,窖酒甘甜,但酒精含量很低,多用小碗或大杯敬酒。
与苗族同胞喝酒,如敬酒的人唱完祝酒歌,无论酒有多少,客人都得一饮而下,这是苗族的习俗。
拦路酒。
苗族人热情好客,在进苗寨途中设有“拦路酒”。
一般有三、五道,最多时有十二道,如果客人酒量尚浅,只怕没进寨门,先醉倒了。
拦路酒分为进寨拦路酒礼和进门拦路酒礼。
进寨拦路酒礼。
这种礼仪多用于公共节庆活动,它是传统习俗和时代风尚相结合的一-种礼仪。
凡要进入村寨或花山场中去参加活动的嘉宾和游客,在寨前的路口或迎宾寨门,将被衣裙绚丽的男女青年歌声伴着芦笙舞曲分排于路侧,路中留有嘉宾和客人进寨的通道,站在最前面路两侧的男女青年各持竹杆或红绸布横拦于路中,相继在路中有两排男女青年双手端着从小到大的羚羊角、羊角和牛角制作的酒具,前后左右不断地转动和蹬跳,后有手提酒壶斟酒的青年随后。
进门拦路酒礼。
这一礼仪多用于苗族聚居的村寨住户嫁娶,小孩长毛酒时较为常见,是典型的传统《迁徙芦笙舞》(即苗语“阿佐”)的主要内容。
在主户举办喜事时,由前来恭贺的近亲人组织笙师歌手为主,人家增添热闹的场面的- -种仪式,其间有进门拦酒的内容。
这种仪式多由主人家所请做厨或做饭的组织进行。
牛角酒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邻川南、桂北、湘西南苗族地区。
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作为酒具盛酒,故称为牛角酒。
牛角酒也不是经常喝得着的,只有在娶大儿子媳妇、大姑娘出嫁和喜庆活动等重要
的场合,才将牛角酒杯拿出来,行“喝牛角酒”礼。
牛角吊在事先栽好的做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吊在门两旁。
客人来了,顺势拿起牛角就可以斟酒敬酒。
敬牛角酒是种高规格礼节,在任何情况下,喝牛角酒都只能用嘴接喝,不能用手接下来。
敬酒、交杯和扯碗酒,如黔东南苗族的酒礼:每当开席,不得先端饭碗,而是先把酒喝够。
首先是由主人给每个人斟酒,各自喝干两杯。
其次由主人给大家敬酒,也是每人须敬两杯。
在敬过酒后,大家就可以吃饭了。
敬酒、交杯和扯碗酒,如黔东南苗族的酒礼:每当开席,不得先端饭碗,而是先把酒喝够。
首先是由主人给每个人斟酒,各自喝干两杯。
其次由主人给大家敬酒,也是每人须敬两杯。
在敬过酒后,大家就可以吃饭了。
饭后,又继续喝酒,以酒作乐。
喝酒的方式由大家决定,或交杯,或猜拳,或唱酒歌。
大家吃饱喝足要收席时,还要喝一次团圆酒。
此外,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苗族同胞在社会交往中,凡有嫁娶等喜事或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时,还保持着相互敬传酒礼的传统美德。
陪客仪式的第一项是祝酒,苗语叫“保酒”。
由主人或主人委托的人,一人端酒,一人端一碟肉或鱼之类的佳肴,分别把酒杯送到每一个人手上,主客一视同仁。
人人都经过了这一程序后,接下来就是“转转酒”。
由两个主人轮流给席上的每一个人敬酒,与刚才不同的是,这回不要求接酒的人说什么,而敬酒的人却要唱敬酒歌,每唱一首敬一个人。
咂酒,是六寨苗族人民自酿的一种原生态传统特色饮料,也算是一种宴酒。
咂酒,古称"打甏"。
它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
"咂"即吸吮的意思,"咂酒"指借助一种竹管、藤枝或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器皿中吸入杯或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
凡重大节日、婚丧嫁娶、宴迎宾客等隆重场合饮用时,咂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酿。
尤其是在丧葬时,它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是六寨苗族一直沿袭下来的传统风俗习惯。
六寨不管是哪家有人去世,在上山前的那天晚上都会在堂屋的上下席各摆上一坛咂酒,并各插入两根通节的细竹竿。
如果死者是男性,则姑妈家是主客,即坐在上席的是姑妈家和孝家的代表;如果死者
是女性,则娘舅家是主客,即坐下席是娘舅家(如果有多个舅舅,则由大舅出席)和芦笙匠的代表。
在他们四个人喝过咂酒并示意允许之后,在场的其他人才可以由年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
这是六寨苗族的传统习俗,其意义主要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增进亲朋好友彼此之间的感情。
打酒印。
贵州黔东南一带的苗族盛行一种打酒印的习俗,无论是婚嫁或是节日的酒席上,主人家用萝卜或红苕等做些“大印”,礼节性的酒过三巡,主客就开始打酒印。
客人每饮一杯,就有人用“大印”蘸上蓝靛(染布的青色染料)或墨汁、锅烟等,在客人脸上盖一印记,脸上印多,标志着主人盛情,客人海量。
打酒印是饮酒计量的一种方式,但更主要的还是一种娱悦形式,往往这种场合优美动听的酒歌伴着满室飘香的米酒,频频劝饮的嘻闹映着张张打满酒印的笑脸,使酒宴达到尽欢尽乐的境地。
姑娘酒。
侗族和苗族都有酿制姑娘酒的习俗,即娘出生时,马上为她煮一坛甜酒,将其窖在地下或埋藏在池塘底,待姑娘长大成人,婚嫁之日才开窖启用。
与江南地区酿造的“女儿红”异曲同工。
侗族是作为姑娘陪嫁,谓之姑娘酒。
苗族又叫女酒,是在女儿出生时酿的甜米酒,经过滤后密封于小口大腹的土罐中,至冬腊月之际,池塘水干涸时,埋于池塘底部,直至女儿出嫁后回到娘家,才取出用以招待亲友宾客。
姑娘酒由于长期窖藏之故,酒液高度浓缩、色泽绿中透红、酒香浓郁持久,酒味甘甜醇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佳酿美酒。
送客酒。
在黔东南一带的苗家,醇香的米酒贯穿了迎客、待客和送客的全程。
在客人准备启程告别时,主人会为其准备一次情意缠绵的送客酒。
通常在客人上路时,主人会手持酒碗,边唱边走,三步一首歌,五步一碗酒,其歌绵绵,其酒浓浓,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苗族宴饮和敬酒时有唱酒歌的习俗。
唱酒歌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敬酒人在敬酒时先唱一段歌,表示祝招和赞颂,唱给谁,谁就喝酒。
另一种是双方对唱,一唱一答,谁唱输了谁就喝酒。
婚嫁时,所唱酒歌,最有特色,并且在各苗族地区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唱腔和歌词。
如湘酉和湘、桂、黔三省边苗族地区,婚嫁时男女双方要请歌师在女
家对唱酒歌﹐一般要唱一人一晚。
所唱酒歌,共分成9个部分﹐,有3000多句。
其中包括在寨门II 迎接宾客的《栏门歌》,反映苗族风俗习惯的《十折歌》,叙述苗族族源和迁徙过程的《公爷进地歌》,介绍苗族接亲渊源及范围的《结亲路歌》,介绍男女双方恋爱恋爱经过的《奉亲歌》,追忆新婚夫妇家庭和双方基本情况的《三代根基歌》,教导新婚夫妇相亲相爱、勤俭持家、百年好合的《过定歌》,宾主双方互表谢意的《谢主家歌》。
最后是双方歌师决定胜负的《龙船歌》。
在决定胜负的赛歌中,主家用一只腊鸭代表“龙船”,双方歌师各扯一端,边唱边扯,谁唱赢了鸭子就归谁,意为赢得“龙船”。
唱完《龙船歌》,主宾双方相互道别,接亲队伍便领着新娘欢乐地向新郎家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