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反弹高度》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反弹高度》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反弹高度》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单元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
要通过探究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实际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探索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探究规律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探索物体
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
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
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探索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
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发
现和总结规律。
2.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培养观察和
操作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合作和交流能
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木块、塑料尺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用于记录观察和发现。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体反弹的高度变化图。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物体反弹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反弹的高度。
3.操练(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不同角度下的反弹高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拓展(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篮球的反弹高度比乒乓球高?如何设计一个反弹高度更高的篮球?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家庭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一道关于反弹高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50分钟。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本节课《反弹高度》的教学设计中,我进行了全面的教学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一、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对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理解不深
在呈现环节,学生对于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缺乏深入理解,观察和记录时存在疏漏,导致后续的总结和讨论环节效果不佳。
2.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操练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不够积极,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课堂进度。
3.拓展环节的实际问题设置难度不适宜
在拓展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难度较大,超出了部分学生的认知范围,导致学生无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对物体反弹高度变化规律理解不深的问题,我在呈现环节增
加了教师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更加关注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
同时,在巩固环节,我引导学生多次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不同角度下的反弹高度,从而加深对变化规律的理解。
2.针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我在操练环节采取了分
组合作的形式,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
同时,我还增加了实验过程中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问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针对拓展环节的实际问题设置难度不适宜的问题,我在设计问题时充
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问题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难度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同时,我还增加了教师辅导环节,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我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的参与度也有所提高,
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引导。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及时的反
思和调整,我采取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对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反弹高度》的作业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紧密相关,突出重点。
作业以探索物体反弹高
度的变化规律为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作业难度适中,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
求。
基础层次的作业主要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中级层次的作业要求学生分析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高级层次的作业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作业形式多样,既有书面作业,也有实践作业。
书面作业以填空、选
择、解答题为主,实践作业则要求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不同角度下的反弹高度。
4.作业布置注重过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交流。
学
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以与家长、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向教师请教。
5.作业评价注重激励和反馈,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
学生在完
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
二、专家点评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的操作和实践,以及
作业的设计和评价。
专家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操作和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物体反弹高度的变化,从而发现和总结规律。
3.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作业分为基础、
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4.作业评价注重激励和反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
学生
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同时,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在呈现环节,可以引
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操练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2.在作业设计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反弹高度在体育、工程等方面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3.在教学评价中,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和学习态度。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根据专家的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