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江南春(word部编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导学案
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
, 毕生以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 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
第一课时咂摸带笑的泪
一、新课导入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 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 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听老师范读课文, 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颓唐〔〕附和( ) 分辩( )不屑置辩( )
咸亨酒店( ) 砚( )荤菜( )羼水〔〕
拭〔〕蘸( )惋惜〔〕阔绰( )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
分辩:
格局:
缠夹不清:
之乎者也:
大抵:
附和:
格局:
阔绰:
污人清白:
绽出:
君子固穷:
间或:
颓唐:
营生:
3.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 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 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依然存在, 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 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 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 说说课文表达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局部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
局部内容.
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表达在哪些方面?
4.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环境描写
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
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四、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
环境:
在笑声中登场, 在笑声中谢幕
取笑新伤疤——开端
嘲笑总落第
情节为偷书作辩发
教伙计识字展
分食茴香豆
断腿的悲惨——高潮和结局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 据鲁迅先生说, 实有其人, 此人姓孟, 常在咸亨酒店喝酒, 人们都叫他“孟夫子〞, 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2.他本姓孟, 大家叫他孟夫子, 他的本名因此失传. ——他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以至穷得几乎讨饭. 他替人家抄书, 可是喜欢喝酒, 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 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 被人抓住, 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 可能住在近地, 却也始终没人知道, 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 两手撑了走路, 也还来吃过酒, 末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 名叫“四七〞. 此人喜欢喝酒, 抽鸦片, 但能写得一手好字. 经常穿着破
旧肮脏的竹布长衫, 头上歪戴瓜皮帽, 到处游荡. 他好骂人. 却经常被人打.
〔陈根生《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 此人生活贫苦, 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 但不肯脱下长衫, 又不愿大声叫卖. 小贩们吆喝一声, 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 令人啼笑皆非. 孩子们常围着哄笑, 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 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 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 掏出几枚铜钱, 要一碗酒, 一碟茴香豆, 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 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 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 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 就用手盖住碟子, 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第二课时品味含笑的哀
一、新课导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 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 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 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今天, 我们就来品析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速读课文,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完成下面的填空.
开端〔开头3段〕:
开展〔4—9段〕:
高潮和结局〔l0-13段〕:
2.以下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学生质疑, 讨论解答. 〔略〕
2.即兴表演.
〔教师指导〕独幕剧一:窃书之辩
场景: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
幕启
孔乙己〔得意地踱进, 至柜台前, 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
酒客甲〔望着孔乙己, 故作惊讶〕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孔乙己〔不理〕我是现钱, 酒要好!
酒客乙〔走近孔乙己, 高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酒客丙〔抢过话题〕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 吊着打.
孔乙己〔脸色涨红, 额上青筋绽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烂矣……偷书乎, 窃书也……
〔众人哄笑, 下〕
讨论:孔乙己为什么成心混淆“偷〞和“窃〞, 强词夺理?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独幕剧二:不第的屈辱〔略〕
3.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二〕写法探究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 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 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表达. 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确实死了〞, 既然是“大约〞, 为什么又说“确实〞, 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人物赏析
速读课文,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1.填写以下句子, 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 _的人.
②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③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的人.
④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
⑤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⑥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 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的人.
⑦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的人.
⑧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合作探究:造成孔乙己矛盾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3.自主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4.师生归纳: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点?
〔四〕语言赏析
本文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生动传神, 尤其是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 试分析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2〕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4〕孔乙己着了慌,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五〕主旨探究
1.请你说说导致孔乙己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板书设计
环境: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的社会
五、拓展延伸
请你设想一下, 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 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4 灯笼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
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2.灯笼文化
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
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自主学习】
1.根底字音
岁梢〔〕神龛〔〕
斡旋〔〕怅惘〔〕静穆〔〕
【整体感知】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特色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
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
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
2、臧克家
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
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
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
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
四、课堂小结
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
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
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
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
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
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吗?
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
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
三、质疑问难
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
四、课外拓展
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
五、课堂小结
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七、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