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镇化进程中小河道的治理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城镇中的中小河道在区域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毛细血管的作用,毛细血管贯通,区域内的水体才可能实现有序循环,方能保障排水通畅和水体健康。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的中小河道被开发占用,造成区域防洪、水环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城镇中小河道治理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本文提出了城市河道治理保护的原则,总结分析了城市中小河道治理保护各类措施,着重对中小河道在防洪除涝、海绵城市、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独特的作用和价值进行了论述。
二、城市河道治理需遵循的原则
城镇中的河道一般都有较长的历史,经历过各种洪涝灾害考验,为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提供水资源,在区域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意填埋河道必将打破区域生态环境平衡,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危害。
河道被占被填后,首先是减少了区域内水面率,造成断面变窄、过流不畅或无排水通道,减少了河道对洪水的调蓄,加重洪涝灾害的程度;破环区域正常的水系循环系统,改变了原来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对区
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有
些地方原先的水乡风貌荡然无存;对用
水户的取水和航运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新时代新的发展观的指引下,当前城
市河道治理应当在满足最基本的防洪
除涝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中小河
道在水生态环境、海绵城市以及水文化
景观等方面的作用。
1.保护水生态环境
城市中小河道治理不仅要体现出
泄洪、排涝、蓄水、引清、航运等河道的
基本功能,而且还要体现出景观、生
态、与周边环境互动等功能。
河流治理
应当注重从河流本身的自然规律出
发,坚持生态水利建设,由传统水利向
现代水利过渡,本着保持河流水体与
河道的连续性,保持河岸植物群落多
样性,增进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完善化,
延续河流的健康生命的原则。
生态景
观河道应以土坡等柔性护坡为主,避
免采用刚性的混凝土护坡,为各种生
物创造适宜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河道线形可以设置多样化,曲折绵延,
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消弱洪水的
破坏力,尽可能还原自然形态之美。
2.构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
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
利用。
在城镇开发过程中,应当尊重水的
自然规律,给城镇留有和恢复一定比例的
地表水面积和库容,如此有利于涵养水
源,同时避免使城镇变成“遇雨即淹”的不
宜居城市。
城镇中小河道治理应当充分考
虑保留河道的渗透功能,以利雨水渗漏、
涵养水源。
河道治理工程措施中应慎用暗
渠,避免将河床变成硬质铺装,及时清理
河床的淤泥,建立沟通城市河流的水网,
把河道、公园中的水系和管网净化后的水
串起来变成活水,流动起来。
3.重视水文化景观
水文化是以水为载体、以人与水的关
系为纽带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随
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工
程、水环境在满足除害兴利要求的同时,
应当更加重视体现文化功能和愉悦身心
的景观功能。
城镇中小河流治理要重视弘
扬当地特色的水文化,每条河都有各自的
文脉。
应让河流成为城镇的文化载体,让
水工程文化成为城镇文化的重要内容。
无
和“拥河发展”战略,当前亟需实施淮河河道综合治理,通过疏浚切滩、清淤固堤、拓展水面、有效扩大航道、引水入城,让淮河真正成为蚌埠的“城中河”。
二是做优做美岸线环境。
在现有的防洪大坝基础上,通过设置河滩生态绿道、亲水栈道等,新建一批休闲运动场所和公共绿地。
同时注重规划设计,依水造景,加强城市水景观、水文化建设,建立不同的景观延展平台,方便市民游客从不同角度观赏淮河美景。
目前,7.5km淮河北岸景观带一期建设成效初显,环境宜人。
要继续实施景观带延伸工程,从朝阳路桥和解放路桥向东西两端延伸,规划设定城市主色调和优
美的滨河天际线,打造一批彰显淮河文
化的街头景观、小品和雕塑等。
4.建章立制,促进项目和政策落地
生根
一是建立淮河流域定期沟通机
制。
成立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发
展的相关组织,负责拟定推进淮河流
域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
有关重大问题。
积极倡导和申办有关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发展的研讨会、
高峰论坛等。
二是尽快启动一批重大建设项
目。
设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发展专
项资金,重点推动淮河航道疏通工程、沿
淮地区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
建设,可先期启动、先行建设一批堤防加
固、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工程。
三是争取更多政策层面支持。
在产
业上依托黄金水道,引导大型企业来淮
河流域投资,加快承接沿海、沿江发达地
区产业转移,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
对流域企业申报项目的扶持力度,在科
技创新、技改补贴等政策扶持上适当降
低要求,广泛吸引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
参与开发建设■
(作者单位:蚌埠市淮上区水利局
233002)
探索与交流
浅议城镇化进程中小河道的治理保护
钱大江张杰范加胜张军秋
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部门由于资金紧张,以及缺乏长期而有效的经营管理,开始越来越多转向市场,求助于私营机构提供服务,使得PPP模式在全世界应用成为一种趋势。
PPP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
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我国,PPP 得到了业界、政府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PPP模式的广泛实践极大地促进
了PPP项目管理经验的研究工作。
由
于独特的经济、法律、文化和政治背
景,我国PPP模式具有独特的应用模
式。
我国PPP项目众多,其实践经验
对于推动PPP项目的顺利实施非常
宝贵。
本文以临沂市中心城区水环境
综合整治工程河道治理项目为例,针
对该项目运行中涉及的理论、应用实
践及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国内其他
河道水环境治理项目有所借鉴,为政
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临沂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
治工程河道治理项目背景及意义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
海,南邻苏北,是山东唯一的“两型社会”
建设试点市,具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现
行示范区的坚实基础。
沂河是临沂境内
的最大河流,沂河流域占临沂市辖区面
积60%以上,滋养了临沂860万人口,支
撑临沂5/6经济总量的发展,但随着近来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河
锡市胡埭镇有一条上山新河,为了把文化融入到河道中去,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综合考虑后,把胡埭镇申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吴歌融入到景观建设中,建成了吴歌广场,既保护和传承了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吴歌文化与河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也使河道有了文化生命,让人们的生活与河道融为一体。
三、城市河道治理的经验教训
伴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少地方的河流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弱和退化,河道出现了渠化、硬化、水质恶化、水陆过渡带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栖息地萎缩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往传统城市河道治理方案不正确造成的。
1.审慎采用明改暗方案
河道明改暗的方式就是在原有河道的位置新建箱涵或管涵,上面覆土,可以作为土地利用。
该方案能够有效增加连片的土地面积,提高土地经济收入,因此,在不少地方常被采用。
河道明改暗后,变成了城市的排水通道和纳污河,原线路的排水只能通过井盖和水沟下渗,单位时间的排水量将大幅减少,增大了沿线区域的防汛压力。
一旦降水过多,多股水流在暗河中形成顶托,将直接造成相关点的排水
不畅。
另外,河道明改暗后,城市中原
有的“小桥流水、家家门口溪水流”的
情景将荡然无存,于城市的水生态、水
文化建设十分不利。
河道治理选用明
改暗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
原有河道上部建筑物价值不断增加,
将来暗改明的代价将十分巨大。
2.避免城市河道渠化治理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
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
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
工明渠。
河道渠化治理反映的是以排
为主的传统水利建设理念,将河道作
为排水渠,来了洪水尽快排走。
河道的
硬化造成了水土分离,水与生物分离,
完全阻隔了河道和岸线生态系统之间
的生态联系功能,导致河流的连续性
破坏,也造成与河道相伴的大量湿地
资源丧失,导致水体生态珍惜物种绝
迹,也使得水系的旱涝自调节能力及
污染自净化能力弱化甚至丧失。
渠化河道修复需要拆除以前在河
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恢复河床自然泥
沙状态,并根据情况用植石法设置鱼
巢,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部分河段采
用复式断面,分级逐步扩宽河道宽度;
河道的上部平台和上部护坡过流频率
较低,裸露时间长,可以种草或栽植低矮
乔木,洪水时期作为临时行洪通道。
3.注重城市河道的景观构造
城市河道治理应侧重打造水景观,以
“水”和“绿”为基础,以水为中轴线向两岸
扩展,包括水域景观、过渡景观及岸域景
观等。
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河流的功能
多样性要求,对河流进行合理的形态规
划,确定合理的景观布局。
城市河道景观
构造的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城市的风格。
城市河道治理设计不光要考虑发挥其供
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旅游娱乐
等各项功能,还要考虑景观与城市的文
化氛围融合,使河道景观与历史的变迁、
城市的风格有机结合起来,彰显城市的
特色。
凡是著名的城市,总有一些著名的
河流相伴而生,城市的繁荣和河道美景
往往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关系。
四、结语
城市的中小河道是确保区域防洪排
涝安全和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础设
施,目前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中小河道的
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城镇化建设中
侵占河道现象屡有发生,对此必须树立
生态治理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中采用
生态工程技术,建立具备生态特征的水
利基础设施,发挥中小河道在生态文明
建设中特有的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
埭镇水利农机站214161)
探索与交流
城区内河水环境治理PPP模式应用探讨
王建设1董淑珍2王雯雯1宋伟1王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