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关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过关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咸阳城东楼》
一、基础知识
1.《咸阳城东楼》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写的一首_________(体裁)诗。

2.默写
(1)一上高城万里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阳城东楼》)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阳城东楼》)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鸣黄叶汉宫秋。

(《咸阳城东楼》)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
(5)许浑《咸阳城东楼》中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许浑《咸阳城东楼》中描写秦汉宫苑的荒芜,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用一个“愁”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咸阳①城东楼
许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③,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④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③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④当年:一作“前朝”。

1.诗人在首联中是如何表达愁绪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画面。

联系全诗,说说这个诗句有怎样的表达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诗句推测,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对上面这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秋日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古之情,音韵婉转,格调苍凉悲慨。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实写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生动传神。

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对应词语词性相同。

“秦苑”和“汉宫”是借古称今的写法。

D.全诗除了第一句含有议论的成分,其余诗句都是寓情于景,没有议论。

2.请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台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②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②霏霏:细雨纷纷状。

③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咸阳城东楼》描写的是_________时节的景象,《台城》描写的是_________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请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题》
一、基础知识
1.《无题》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写的一首________(体裁)诗。

2.默写
(1)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题》)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5)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商隐的《无题》中寄托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商隐的《无题》中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一)诗歌赏析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双关、比喻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完成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阅读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①殷勤为探看。

浣溪沙
[南唐]李璟②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注释]:①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

这里指带信的人。

②李璟: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后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两首诗词都借“落花”、“青鸟”等意象托物寓怀,认真品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李商隐诗中的“青鸟”和李璟词中的“青鸟”行为方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词通过“花”分别传达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香子(树绕村庄)》
一、基础知识
1.《行香子·树绕村庄》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_写的一首词。

2.名句默写
(1)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远围墙,____________________。

飏青旗,流水桥旁。

(3)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树绕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

倚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

(5)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中点明时令,说明漫游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中从植物角度展现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意盎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中从动物角度展现春天生命活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诗歌传达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 秦观
树绕村庄。

水满坡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

隐隐茅堂。

扬青旗、流水桥傍。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行香子(树绕村庄)》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阕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三)古诗阅读。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倚东风、豪兴徜徉”一句流露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描手法的运用使本诗用语朴素流畅,有自然之美,试举一例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一、基础知识
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朝代)的写的一首词。

2.默写:
(1),爱上层楼。

(2)爱上层楼,。

(3),欲说还休。

(4)欲说还休,!
(5)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
”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6)《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二、诗歌鉴赏
(一)诗歌阅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词的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却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①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①这是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5.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构成对比。

6.本首词中诗人通篇言“愁”,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各种“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本诗是作者遭弹劾后罢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7.全词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结合有关语句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素以秋愁为一体,辛弃疾却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请说说该句中蕴含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词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咸阳城东楼》
一、基础知识
1.唐朝许浑七言律
2.(1)蒹葭杨柳似汀洲(2)山雨欲来风满楼(3)鸟下绿芜秦苑夕(4)行人莫问当年事
(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6)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7)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
1.直接抒情:“一上”表明时间之短,“万里”(用夸张的手法)表明愁绪之多(广,长),以此直接渲染愁绪;借景抒情:“兼段”和“杨柳”之景恰似家乡之景。

勾起思乡之情。

表达思念的心绪。

2.狂风突起整个楼宇顿时被凄风笼罩,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山雨来临前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

3.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

对唐王朝气息奄奄、颓势难救的衰败形势的痛借与感慨之情。

(二)
1. D 【解析】 D错误,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人起笔直接书写怀乡之情愁。

2.这句诗是千古名句,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它对山雨欲来、狂风四起的自然景象做了形象的描写,动感分明;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暗含紧张气氛的形象勾画,寓意深远。

(三)
1.秋天春天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由“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是秋天;由“江雨霏霏江草齐”“台城柳”可知是春天。

2.《咸阳城东楼》通过蒹葭杨柳、溪云,夕阳,风雨,风声,杂草,鸣蝉,秦苑汉宫,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或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台城》通过江雨、江草、鸟、杨柳、烟雾,抒发了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或衰败的状况)的无限担忧。

《无题》
一、基础知识
1.唐朝李商隐七言律
2.(1)东风无力百花残(2)蜡炬成灰泪始干(3)晓镜但愁云鬓改(4)蓬山此去无多路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诗歌鉴赏
(一)
1.两个“难”表面似同,义实有别。

前一个“难”指难以相见,后一个“难”指分别时心境的
痛苦难堪。

连用两个“难”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有情人相思难解的愁苦。

2.寄托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相聚的美好愿望的追求。

(二)
1.“丝方尽”隐指思念方尽,“泪始干”隐指“相思之泪”,运用双关,不留斧凿痕迹,比喻新奇而巧妙,曲折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2.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首联两个“难”和写景表达了两人不忍分别;颔联用“丝方尽”“泪始干”抒发两人思念不止的眷恋深情;颈联以女子别后的担心,流露两人彼此之间劝慰;尾联以强作宽慰语更显思念之深切。

(三)
1.(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2.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3.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明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两句诗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

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四)
1. 李商隐诗中的“青鸟”是殷勤传书的,李璟词中的“青鸟”是不传信的。

2.李商隐笔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产生无穷的无奈与惋惜。

李璟写落红飘零,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

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行香子(树绕村庄)》
一、基础知识
1.北宋秦观
2.(1)李花白菜花黄
(2)隐隐茅堂
(3)燕儿舞蝶儿忙
(4)水满陂塘豪兴徜徉
(5)倚东风豪兴徜徉
(6)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7)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二、诗歌鉴赏
(一)
1.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

“绕”、“满”字突出了春意之浓,为下文写烂漫春光作铺垫。

2.抒发了作者喜爱烂漫春光,以及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
1.春水,东风,桃花,杏花,李花,油菜花等。

2.C
【解析】 A. 上阕“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先从整个村庄写起。

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满满的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

属于定点观察或定点取景。

所以“移步换景”错。

B.词的下片(下阕)“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

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

所以“定点观察”错。

D.“倚东风”二句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自然流露出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间贮满对自然春光的喜爱之情。

所以“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错。

故选C。

(三)
1.①悠闲惬意、闲适自在。

②对农村景色的喜爱、陶醉。

【解析】词的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

“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陶醉。

2.示例一:“有桃花红”三句,“红、白、黄”三种不同色彩的春花相互映衬,语言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写出了春满小园的欣欣向荣;
实例二:“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现中,“啼、舞、忙”营造一幅莺歌燕舞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简洁朴实却生动传神。

【解析】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都景物进行简单的勾勒,但又抓住了景物特点。

“红”修饰“桃花”,“白”修饰“李花”,“黄”修饰“菜花”,这些都是静景。

“啼”修饰“莺儿”,“舞”修饰“燕儿”,“忙”修饰“蝶儿”,这是动静.静景色彩艳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动景也充满着生机活力。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一、基础知识
1.南宋辛弃疾
2.(1)少年不识愁滋味
(2)为赋新词强说愁
(3)而今识尽愁滋味
(4)却道“天凉好个秋”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6)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诗歌鉴赏
(一)
3.示例:运用对比手法,表现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自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4.示例:表达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

(二)
5.少年而今不识愁认尽愁
6.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路之哀愁。

(三)
7.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对比鲜明。

8.“却道天凉好个秋”,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这是反话正说,是心中之愁无法言表的反映。

暗含了诗人遭受弹劾罢职的忧愁和苦闷,同时亦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四)
9.反衬(对比)。

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

乐这一哲理。

10.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