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欣赏作品的形象 赏析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考点分析
欣赏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作者在对自然的描述中表现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在描绘具体的形象中体现感情。

阅读时要把握文章描绘的具体形象。

◆注意把握文学形象的“三性”
(1)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即生动地描绘出客观事物的特征。

(2)形象的情感性。

也就是说文学形象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其客观性,但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着个人的褒贬和爱憎,所以它又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因素。

(3)形象的典型性。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作者根据生活素材经过集中、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性。

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用长城的形象代表凄婉的历史,作为民族封闭和文化愚钝的象征。

把握了长城的形象后,回答问题就变得很容易了。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
◆文学作品语言的四大特点
(1)形象化的特点。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
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象出作家所描绘的情境。

(2)凝练含蓄的特点。

这是指文学作品要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

(3)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特点。

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感人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4)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这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实景,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高考命题中直接考语言的题不多。

而且语言的特色也常要结合表达技巧来答。

但2005年福建卷第16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这道题是直接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的表达技巧的理解。

它包括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语言风格。

◆整体感知表达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涉及到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如描写的技巧、叙述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等。

(2)作品中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庄谐,以及人称的运用等。

(3)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构思的技巧、线索设置的技巧、交代和照应的技巧等。

(4)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风格的特色等。

◆)表达技巧设题范围
(I)指认文中运用了哪些或哪种技巧。

(2)分析某种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如2003年高考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是考查对词语比喻意义的理解。

(3)分析文中某种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

如2005广东卷“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注意的问题。

(1)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来进行鉴赏。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分析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

(2)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手法:
①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

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如2005年湖南卷第18题: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什么?答这道题时应从喻体中的“兽穴”和“老狮”明确含义,再从前面作者对他的肖像描写了解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

②反复。

反复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③排比。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
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2000年全国高考题《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三、五、七段里也使用了3个排比句。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

④烘托。

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2005年广东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侧面衬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⑤叙述的人称。

叙述中的人称,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根据作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形式。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如2005年全国卷I冰心的《一日的春光》、全国卷Ⅱ苏叔阳的《春天的梦》、北京卷史铁生的《合欢树》、天津卷的《看树》等就是以第一人称写作的。

第二人称叙述是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

如2000年全国卷的散文阅读《长城》,通篇用第二人称“你”表现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第三人称叙述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所叙述的人物和事
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广阔。

这种形式的散文很多,高考涉及到的散文绝大部分使用的是第三人称。

事实上,三种叙述方法常常是相互交叉使用的,单纯使用一种叙述方法的文章比较少见。

如2000年的《长城》就是三种叙述形式相结合的。

《土地》这篇文章主要是采用第二人称,使文章表达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实感、亲切感。

⑥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

它是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⑦描写。

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通常一篇文章会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手法。

如2004年湖北卷的散文《怀表,很老很老了》,就使用多种描写的手法。

(3)从语义和句式的特点人手,鉴赏作品的语言技巧。

鉴赏语言运用的技巧,一是要懂得语言的基本含义和用法,二是要了解不同句式的不同作用,三是要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体会其用法和意义,进而总结出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所呈现的语言风格。

(4)根据作品,从个人的鉴赏角度赏析。

高考题型:半开放式(有范围、有限制的回答)
赏析文本的角度:可以是作品的主旨,可以是作品的语言,可以是作品的表达技巧——自选一两个角度便可
如2005年福建高考卷第16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6分)
二、高考例题
例一:【2006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给“书虫”当夫人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

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

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

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到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

然而好景不长。

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

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

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

殊不知,我的整理反面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

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儿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

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

即使是旅行途
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

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

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

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

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

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

”说完,仍埋头读书。

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

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

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定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

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

”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

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

我有时嗔轻他动作太慢。

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

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

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

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

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

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

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

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

赢得了自信。

(取材于肖融《给“书虫”当夫人》)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

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
答:
答案: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例二:【2006北京卷】
福建卷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泪与笑粱遇春①
匆匆过了二十年,我自然是常常哭,也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

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这些怪弄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

当一位极亲密的朋友忽然说出一句冷酷无情冰一般的冷话来,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他说的会使人心寒,这时候我们只好哈哈哈莫名其妙地笑了,因为若是不笑荚,叫我们怎么样好呢?我们这个强笑或者是出于看到他真正的性格和我们先前所认为的他的性格的矛盾,或者是我们要勉强这么一笑来表示我们是不会被他的话所震动,我们自己另有一个超乎一切的生活,他的话是不能损坏我们于毫发的,或者……但是那时节我们只觉到不好不这么大笑一声,所以才笑,实在也没有闲暇去仔细分析自己了。

当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正要向人细诉,那时我们平时尊敬的人却用个极无
聊的理由来解释我们这穿过心灵的悲哀,看到这深深一层的隔膜,我们除开无聊赖地破涕为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这几种笑声发自我们的口里,自己听到,心中生个不可言喻的恐怖,或者又引起另一个鬼似的狞笑。

若使是由他人口里传出,只要我们探讨出它们的源泉,我们也会惺惺惜惺惺而心酸,同时害怕得全身打鼓。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②。

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微笑”说尽此中的苦况,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

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

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哪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当一个中年妇人死了丈夫的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指导,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和希望。

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响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于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麻木死了。

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眼泪真是人的甘露。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

现在却再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

嘟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确不错。

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有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

果戈里的著作人们都说是笑里有泪,实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见的泪,所以他的小说会那么诙谐百出,对生活处处有回甘的快乐。

中国的诗词说高兴赏心的事总不大感人,谈愁语恨却是易工,也由于那些怨词悲调是泪的结晶,有时会逗我们洒些同情的泪;所以亡国的李后主,感伤的李义山始终是我们爱读的作家。

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和在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

人到老年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枯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的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的微笑。

十八世纪初期浪漫诗人格雷在他的诗里说:
流下也就忘记了的泪珠,
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

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每个人心里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淡了……(文章有删改)
[注]①梁遇春:(1906—1932)现代散文家。

②幡:一种窄长的旗子。

15.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

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

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三、迁移练习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

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

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

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

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灵魂。

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面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

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贴,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

柳永不是想当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试落第后走向无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和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

他在这里没有堕落。

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

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

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

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

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

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即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这时它想到多
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

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下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

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中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

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意,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

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

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

1.首段中说柳永“歪打正着的成就”指的是(不超过20字)
2.联系上下文,解说第三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道理”。

(不超过30字)
3.“逆境中你心理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1)“一个世界”指 (不超过4字)
(2)“另外一个世界”指 (不超过4字)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不超过10字)
4.文章开头说:“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结尾却说“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作者最终这样评价柳永,是因为柳永: ( (不超过18字)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

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

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

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