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2万吨味精厂糖化及发酵车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精是人们熟悉的鲜味剂,是L—谷氨酸单钠盐(Mono sodium glutamate)的一水化合物(HOOC-CH2CH(NH2)-COONa•H20),具有旋光性,有D—型和L—型两种光学异构体。
味精具有很强的鲜味(阈值为0. 03%),现已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鲜味剂,其消费量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
1987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宣布取消对味精的食用限量,再次确认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
早期味精是由酸法水解蛋白质进行制造的,自从1956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用发酵法生产以后,发酵法生产迅速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均以此法进行生产。
谷氨酸发酵是通气发酵,也是我国目前通气发酵产业中,生产厂家最多、产品产量最大的产业
我味精生产始于1923年.至1965年的42年间.其生产方法一直沿用传统的蛋白质酸水解法。
此工艺的原料消耗高(约需30吨小麦的面筋生产1吨味精)、操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
42年间.年产量最高不过4000吨。
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另一方面,与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餐饮业不旺盛也有关系。
我国也于1958年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联合攻关,选育菌种,于1964年选育出优良的黄色短杆菌.首先在上海味精厂50m3发酵罐上试验取得成功。
当时。
被国家科委评为重大成果一.1966
年以后全国味精厂相继全面推广。
这一新工艺的发明和生产.是氨基酸工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谷氨酸发酵的重要成果。
为生物技术在氨基酸工业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它不仅改变了落后的酸水解工艺,而且为节约宝贵的蛋白质资源和粮食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5年以后,我国味精生产全部采用以淀粉质或糖蜜为原料的微生物发酵工艺.大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到1985年全国味精生产企业达到140家。
随着酶制剂的应用和生产工艺及装备的改进。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味精生产的快速发展。
40年间.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为我国味精生产快速增长期。
成为年产量占世界产量70%左右的第一生产大国。
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虽然我国的谷氨酸发酵行业同国量居世界首位,但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污染较为严重。
国内传统落后的味精发酵工业,仍旧是产酸率10--12ddl,糖酸转化率58—60%,正面临国际先进际相比,总产
技术的冲击和挑战。
目前世界味精已经形成了以日本味之素、台湾味丹和中国味精的三大格局:味之素在国外的工厂较多,有巴西、泰国、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八个分工厂;味丹的分厂主要是越南和中国工厂;而中国味精的味精厂家大大小小200多家,技术水平差别较大,生产规模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味精生产以粮食为原料,而国外是以制糖的副产品糖蜜或木薯淀粉为原料,所以中国味精的生产成本比国外高。
目前中国味精
平均成本国外生产成本高0.15万元/吨。
中国的味精企业面临亏损或微利的时代,会有更多的企业陷入困境。
因此,研究开发味精发酵新菌种、新工艺,提升国内生物发酵法生产味精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对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主要从工艺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来提高味精质量及生产率。
味精生产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工艺阶段
(1)原料的预处理及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2)种子扩大培养及谷氨酸发酵;
(3)谷氨酸的提取;
(4)谷氨酸制取味精及味精成品加工。
与这四个工艺阶段相对应味精生产厂家一般都设置了糖化车间、发酵车间、提取车间和精制车间作为主要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