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遏制校园欺凌,就必须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
做了错事如果不受惩罚,只会助纣为虐,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
其实,不仅是遏制校园欺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
既然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厘清教育惩戒的适用场合、方式方法及处罚程序。
但从我国的现有法律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对教育主体或成年人的约束上,对于未成年人犯错如何惩罚,法律方面尚属于“模糊地带”,以至于类似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很难有效应对,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09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就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要求。
但何为“适当”,缺乏具体入微的解释,对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
因此,面对学生在校园或教室里所做的不当行为,如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纪律、“问题学生”顶撞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等,老师们往往不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想管却不敢管,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顾虑。
有的老师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再遇到类似情况,索性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不问不管,虽说这样的老师不会因违规管理学生而受到处罚,但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很容易得到强化,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对于教育惩戒,应该达成更多共识,即教育惩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权利。
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遵循法理精神和教育规律,在维护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出台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程序。
同时,要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哪些行为应该交由第三方来处理。
有了具体明晰的规定,学校和教师就有了行为遵循,能够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对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均予以详细规定。
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欺凌、肢体冲突等行为,美国的学校校规中均有明确处罚措施,从禁止乘坐校车、长期停学到开除都规定
得非常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另外,校规还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对针对其处罚行为的申诉权。
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教育惩戒和不能做出哪些行为,都有全面的规定。
一旦发现学生发生不良行为,老师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处理,而没有后顾之忧。
从现实来看,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并将教育惩戒的内容与方式明晰化。
早日汇集智慧,出台细则规定,实际上对于保障教师自身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以及进一步增进家校关系,都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20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并指出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就能遏制校园欺凌。
B.《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错该如何惩罚。
C.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D.对于教育惩戒,应该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便于学校和教师恰当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事实论证来论述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
B.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具体论证了教师没有惩戒权的尴尬处境。
C.在文中,作者论证了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并给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议。
D.作者指出,明晰教育惩戒权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界的相关经验,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处理学生不良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教育的过程中,惩戒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完相关法律法规非常重要。
B.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可以及时地、科学地对其惩或,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
C.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不能让教育惩戒在教育场中缺席,但在惩戒过程中,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D.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出台了教育惩戒权相关细则。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若有人愿意专就这点着眼,借“龙凤”二字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那倒无可厚非。
《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见过老聃后,发呆了三天说不出话,弟子们问他,他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
”这是常用的典故。
孔子到了楚国,著名的疯子接舆所唱的那充满讽刺性的歌儿“一凤兮凤兮!何如(汝)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该歌儿不但见于《庄子》,还见于《论语》,却也道出了以德为先。
另一个也许更有趣的以凤比孔子的出典,见于唐宋《类书》所引的一段《庄子》佚文:
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力。
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
”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乌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
圣、仁、智、贤,老子自然感叹。
原始殷人以凤为图腾,而孔子是殷人之后,我们尤其熟习。
老子是楚人,向来无异词,楚是祝融六姓中芈姓季连之后,而祝融,据近人的说法,就是那“人面龙身而无足”的烛龙,然则原始楚人也当是一个龙图腾的团族。
以老子为龙,孔子为凤,可能是庄子的寓言,但寓言的产生也该有着一种基础,两人都是民族文化上的代表。
在我们今天的记忆中,龙凤已经变样,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而已。
科学来了,神话该退位了。
万一非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其不再太贪睡的话。
(选自闻一多《龙凤》,有删改)
4. 请解释文中“图腾”的含义。
5. 根据材料,分析将孔子称为“凤”的原因。
6. 作者不赞成用龙凤作民族象征物的理由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余年来,随着工业革命“机器时代”的推进,以及当下全球“智能时代”的崛起,机器代替手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却逐渐意识到手工创造之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独特价值。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懂操作机器的国度,如何生长出灿烂持久的文明。
今天,回归手工不是回到低产能的前工业化状态,而是回到人之创造活动的原点——动手体验,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类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获得机器无法比拟的创造性动能,从而逐渐恢复文化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振手工并释放其能量,可以使手工艺通过创造性转化不断绽放光彩,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维持社会情感勾连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进一步释放手工的能量,大致可从城市与乡村两套体系入手。
在两套体系的践行过程中,始终穿插着一根主线,即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
一些具有文化品质的手工体验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更为大批创业者、手工艺人和手工研究者提供了平台——他们中的一些人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店、开发软件,让曾经默默无闻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广泛社会传播。
与此同时,在许多一二线城市繁华商圈中,相继涌现出各种“手工坊”“手作联盟”,从单一的陶器、木工、银饰、剪纸等手工作坊,逐渐发展为容纳手工市集、作品展览、专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手工体验空间。
此类手工体验空间尝试引导人们从物质消费转化为精神消费,从消费商品转化为消费时间,从普通观看升级为动手体验,带给人们对于休闲文化和美好生活的新体验。
民间是手工技艺的原生土壤,都市中的社区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代民间”。
目前,在国内重要城市中已经出现一些极富特色的手工体验社区或街道,如北京的大栅栏、史家胡同、什刹海以及上海的石库门老街等,它们大多依托当地保存良好的传统古建筑和闲适的胡同、弄堂文化,进行“在地性”手工项目体验与推广。
凭借有别于繁华商业中心的古雅与宁静,社区手工坊除了吸引该社区辐射范围内的中老年人,也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年轻人。
手工坊和体验者之间的相互塑造,营造了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公众社区生活的品质。
在乡村探索手工业整体再生计划,核心理念是尊重传统手工技艺的原生土壤,鼓励在地创造性转化。
同时,帮助村民构建出能够动手谋生的生态环境,让手工技艺在乡村文化生态中继续发挥作用并得到生命延续。
未来,城市中的青年可能带着手艺返乡开辟一番新天地,乡村中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也会逐渐走入都市生活。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密切互动,将促成更为深刻的文化认同和艺术共融。
(选自孟繁玮《释放手工的能量》,有删改)
7.下列关丁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智能时代”崛起,机器代替手工趋势越来越明显之际,人们重新认识到手工创造的独特价值。
B.回归手工并不是回到低产能的前工业化状态,而是通过动手体验逐渐达到恢复文化创新能力的目的。
C.回归手工可以唤醒人类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使人类重新获得由于机器生产而丧失的创造性功能。
D.创造性转化手工艺,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生态的完整性,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手工创造在“机器时代”“智能时代”依然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论述当今回归手工的目的以及提振手工、释放其能量的现实意义。
C.文章分别列举实例具体论述在城市与乡村中回归手工、释放手工能量的途径。
D.结尾指出未来城市与乡村围绕手工可以密切互动,深化文化认同和艺术共融。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如果只懂得操作机器,那么就无法创造出灿烂持久的文明。
关注手工、回归手工应该是很重要的时代命题。
B.在当代中国可以采用城市与乡村两套体系来进一步释放手工的能量,要强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感
与参与感。
C.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促进传统手工记忆广泛传播,综合性手工体验空间才得以进入城市生活,并改变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D.都市中的社区已经成为手工技艺存活、发展的“现代民间”,社区手工坊凭借古雅而宁静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事秦昭王。
四十七年七月,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赵王数以为让。
秦相应侯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秦闻赵括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军逐胜,追造秦壁。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绝赵军后,又一军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而秦出轻兵击之。
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
以待救至。
至九月,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
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
赵应其内,诸候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连称病笃应候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武安君病,未能行。
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
武安君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候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载。
武安君遂自杀。
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选自《史记·白起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B.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人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土伍/迁之阴密
C.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D.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曾用他来自比。
B. 邯郸,地名,战国时是赵国首都,与“邯郸学步”中“邯郸”是同一地方。
C.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
D.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起善用奇兵。
白起被赵括打得大败而逃,随后白起出动两支奇兵,一支切断赵军的后路,另一支把赵军分成两部分,最终打败赵军。
B. 自起推辞出战。
秦国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的邯郸,后来,秦王打算派白起军取代王陵统率部队,白起始终推辞不肯出发,还声称得了病。
C. 自起自杀身亡。
白起被秦王驱逐,不能留在咸阳,到杜邮时,秦王又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到,让他自杀,白起自杀身亡。
D. 白起死非其罪。
白起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自起的死不是因为他的罪过,秦国人都很同情他,故乡的人都祭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所恶,独畏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2)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B. 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C. 满座重闻皆掩泣泣:眼泪
D. 寻声暗问弹者谁暗:悄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
”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鸿门宴》中樊哙用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力劝刘邦逃离项羽军营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2011年6月20日下午,北定中学高一•一班召开班会,内容是结合学过的课文,制定自己的座右铭。
下面是一个同学写出的上联,请你补写出恰当的下联,要求在结尾处嵌入《师说》篇目名称。
读书自我发愤用功,莫要别人“劝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写的推荐语,请你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一段推荐语。
要求:语言有文采,不必拘泥于所给例句形式,能突出该词的特点,不少于60字。
例句: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通畅易懂;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感情真挚,一首《声声慢》,道出了人间多少愁绪。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知名教育人士、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高考考生的一条建议,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一场网络直播中,俞敏洪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离得越远越好”。
这则“去大城市读大学”的建议很快引发了颇具冲突性的网络讨论。
有人认为俞敏洪的建议字字珠玑,对学生的前途意义重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择校方式未免有些狭隘,甚至意味着对自己家乡的“背叛”。
班级计划举行一场辩论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你对上述哪种观点感触最深?请结合你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结合文本内容“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能够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分析可知,“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就能遏制校园欺凌”绝对化。
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B项,“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具体论证了教师没有惩戒权的尴尬处境”错误,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论证了教师没有明晰的惩戒权。
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结合文本内容“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并将教育惩
戒的内容与方式明晰化。
早日汇集智慧,出台细则规定”分析可知,“出台了教育惩戒权相关细则”无中生有。
故选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题干问的是“请解释文中‘图腾’的含义”,结合文本“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借‘龙凤’二字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等分析概括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分析将孔子称为‘凤’的原因”,结合“原始殷人以凤为图腾,而孔子是殷人之后,我们尤其熟习”分析,原始殷人以凤为图腾,孔子是殷人的后代;
结合“圣、仁、智、贤,老子自然感叹”“还见于《论语》,却也道出了以德为先。
另一个也许更有趣的以凤比孔子的出典”分析,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以德为先,强调圣、仁、智、贤;
结合“以老子为龙,孔子为凤,可能是庄子的寓言,但寓言的产生也该有着一种基础,两人都是民族文化上的代表”分析,孔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题干问的是“作者不赞成用龙凤作民族象征物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结合“龙凤已经变样,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而已”分析,龙凤的寓意已经变样,成为封建帝王的标记;结合“科学来了,神话该退位了”分析,时代倡导科学精神,反对神话之说;结合“万一非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其不再太贪睡的话”分析,中华民族需要觉醒与反抗精神。
【7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