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与gis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世界L O W C A R B O N W O R L D
LOW CARBON WORLD 2014/5
视野较为不开阔。

因此针对以上情况。

通过采用RTK 技术建立图根控制网来进行放样处理,就避免了因其通视条件较差,造成的严重影响工作的进度,影响任务按期完成的情况发生。

4.2准备工作
在选好一个已知的地势较高的点作为参考点,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基准站接收机,开机后进行必要的系统设置,在确认其运行无误后,进行传输系统和接受系统的调试,在调试过后输入必要的数据转换参数,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认为初始化工作已经成功,进而就可以开始作业了。

同时,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该利用两个已知的位于不同参考点的基站对其进行检测,在测量过程中保证其检测的坐标和高程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使其符合整个测量的基本要求。

4.3工程放样测量
在该过程中要注意:在树木、果树较为茂密的地方,GPS 的信号可能很差,这样就会干扰工程放样的进行,因此,这些点只有采用与全站仪相结合的方法解决。

最后将所采集的具体坐标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进行整理并输出,以使数据使用者能够对该数据库直接进行使用。

除此之外,还需将所采集的点位坐标和设计坐标进行对比,从而可以避免点位放样错误的人为误差。

5结束语
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较,GPS RTK 测量技术的自动化
水平高,能够实时的提供相关检验的成果资料,且无需对数据处理。

GPS RTK 测量技术具有在通视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传递三维坐标的优势,无误差累积,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

GPS RTK 测量技术操作简单,作业速度快,劳动强度低,节省了外业费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其非常适合煤炭地质勘查测量。

参考文献
[1]陈军.利用RTK 技术布设城市一级导线[J].现代测绘,2011(03):17~19.
[2]蔡文惠.RTK 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及精度分析[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11(03):25~26.
[3]薛兆元,陈向阳.GPS RTK 关键技术应用的分析与研究[J].测绘标准化,2012(05):5~8.
[4]张勤,李家权,等.GPS 测量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6]《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18314-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14-4-14作者简介:邹志(1981-),男,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工程测
量、矿山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工作。

RS 与GIS 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张海英(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5地质大队,550018)
【摘
要】我国是一个地质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地壳活动频繁的国家。

经常会出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我国的地震活动频繁,在全球的大地震中有25~30%的地震发生在我国。

在地震中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并且发生的余震频繁,严重的影响到了地质环境,并且常常出现较大的地质灾害。

发生在山区中的地震,由于坡陡环境复杂,造成的地质灾害更加的严重,出现的滑坡泥石流等状况常常会使交通出现堵塞,通讯中断。

对灾区的调查无法满足实效性,所以很难对灾区开展调查支援工作。

发生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时,常常会伴有气候异常现象,只有结合先进的RS 、GIS 技术才能够实现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

【关键词】RS 与GIS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2066(2014)10-0103-0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取
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利用星载遥感图像等技术对灾害进行细致解析,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的较少。


文就结合贵州地区的特点,对RS 与GIS 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索。

1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的作用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当前国际地质灾害的主要研究,是全面研究分析地质灾害活动对人们生活影响,以及量化评价地质灾害破坏效益的关键性问题。

对发生的灾害进行风险评级,对灾害点进行地质测绘工作、室内模拟试验等。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很大,而且研究的周期过长很难满足实效性的发展。

利用RS 与GIS 技术结合地质的主要特点,对数据进行搜集工作,并且在经过协调处理之后,能够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2GIS 在国内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1)贵州地区位于西南部高原山地,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境内多高原山地,地质环境复杂,山脉众多。

由于特殊的地
理环境以及复杂的地质条件所以使贵州的气候以及生态资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GIS 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发展较晚,最早将GIS 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合是出现在20世纪的90年代。

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发展的同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机制。

根据地质灾害信息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加强计算机辅助处理功能,完善区域规划建设,防止灾害发生,系统的进行管理决策。

(2)贵州省依靠GIS 对地质灾害信息进行搜集,对GIS 灾害地质区域评价危险性进行系统区分,定期发布地质灾害信息。

贵州省在建立GIS 系统后,能够加强地质灾害的信息搜集工作,完善管理服务。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在系统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只是初步建立了基础性的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体系。

运用CIS 技术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情况、灾害强度等。

综合运用专家评价,对地质灾害危险发生的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绘制评价体系图表,建立全
能源·地矿
103
低碳世界L O W C A R B O N W O R L D
LOW CARBON WORLD
2014/5
1滑坡壁;2滑坡洼地;3和4滑坡台阶;5醉汉树;6滑坡舌;7鼓张裂缝;8羽状裂缝;9滑动面;10滑坡体;11滑坡泉。

图1滑坡块状示意图
国地质灾害信息库。

利用数据库的信息对贵州印河流域进行预测,分析模块。

(3)GIS 技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相应的实践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对单种灾害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例如泥石流等危险划分。

但是将灾害影响作为一种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的较少,对危险评价的风险只是更多的关注危险性,同时忽视了灾害对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没有做出相应的综合性评价。

为能够更好的将结果应用于灾害的防治管理中,要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结果进一步的提升可信度。

与同时期的国外灾害研究工作相比,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分析工作,在技术的创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我们要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将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将GIS 技术RS 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我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科学化。

3RS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滑坡在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也是预防最为复杂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巨型古滑坡产生的破坏性更是惊人,增加了救援的难度,贵州地区作为一个多山区的省份,滑坡对其的影响较大,当发生滑坡时对救援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可以采用RS 技术在遥感成像上对单一像素而言至少要满足10×10个像元的面积,而对于滑坡的识别要满足10×10×2=200个像元,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凭借两个要素对滑坡进行识别工作,至少要4个以上所以这时候的滑坡识别面积在400~500像元。

不同的地区滑坡出现的状态也不一样,所以滑坡的最小识别规模是不同的。

根据研究的范围结合相关的技术,进行效率的制定以及经济合理性。

利用RS 技术对滑坡形成的状态以及发育规律建立滑坡遥感示意图,如图1。

4RS 遥感试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RS 技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了质的飞跃。

贵州省通过利用卫星进行同步遥感试验,在卫星遥感获得资源信息后对主要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本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环境,促使灾害出现的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原因,威胁生命损失进行彻底的调查。

重点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坡体结构、地质结构特征、异常情况以及诱发原因等,地质灾害周边环境的人口经济状况,影响的范围等等。

贵州省采用RS 技术能够检测到地质灾害出现时的形态、对主要灾害形成的迹象以及演变过程进行调查。

对泥石流产生的堆积物,滑坡的发育情况,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数据支持(如图2)。

遥感数据尺度能够决定所要的信息的主要因素。

尺度对遥感信息的主要影响是取决于遥感数据对空间的分辨,以及时间与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尺度的遥感数据能够反映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土地利用状况,自然分布以及地质灾害等等。

中尺度遥感数据能够对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
调查底层岩性。

小尺度的遥感技术对居民地等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工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清楚地分析出灾害的规模。

通过地面观测建立完整的空间分布图,并且随机建筑模型,这样能够实现不同数据源的协同分析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5结束语
我国因为地质构造及地质气候环境的原因,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出现。

同时也是地震活动频繁出现的国家,地震导致的大规模地质灾害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

尤其是山区地带出现地震将会导致地表的严重变形,出现坍塌现象,伴有滑坡会使交通等中断。

地震的时候出现的天气异常情况,将出现降雨频繁,仅仅依靠传统的方式无法满足相关的要求,RS 与GIS 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为了能够有效预防灾害为进行科学减灾提供有效的科学前提。

参考文献
[1]黄润秋,许强,沈芳等.基于GIS 的地质灾害区域评价与危险性区划系统研究[A].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灾害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2011:177~182.
[2]杨武年,濮国梁,等.长江三峡库区多类型、多时相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和地质构造信息提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4):378~384.
[3]William J .Petak ,Arthur A .Atkission ,著.向立云,程晓陶,等译.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3:16~34.
[4]薛东剑,何政伟,等.基于EML 与SML 实现遥感影像融合质量评价及应用研究[J].遥感信息,2013,106(6).
[5]苟兴华.灾害评价、风险评价和灾情评价[J].大自然探索,2012.
收稿日期:2014-4-2作者简介:张海英(1968-),女,北京延庆人,水工地质工程师,
本科,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方面的工作。

图2合成孔径雷达
能源·地矿
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