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环境 (3) 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4课时教学案

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4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4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2.会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判断气候类型3.会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重点难点】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

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二、基础知识感知1.记忆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三、探究问题1.考虑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及海陆位置的不同,思考下列气候类型有什么样的主要特点。

提示:(1)热量自赤道向极地递减。

(2)低压控制上升气流多雨,高压控制下沉气流少雨;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干燥;由海洋吹向陆地,湿润。

(3)描述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气候特点描述:时间+气温+降水,例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第 1 页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0~20°之间全年高温,分干湿季两季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热带沙漠气候南北200~30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终年高温少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0~50°大陆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0―600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0―600大陆内陆终年干旱少雨,冬冷夏热,气温年变化大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亚寒带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0~70°间冬季漫长寒冷,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受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寒苔原气候极地附近全年严寒,降水少纬度高第 2 页第 3 页气候类型判定的八字方针——“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所谓“以温定带”,即以气温定热量带,缩小范围;“以水定型”,即以降水定类型,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课题研究方案学科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影响,并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指通过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地理探究活动的兴趣,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选定研究篇目教材版本所属章节选定课题湘教版第二章全球气压带风带(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二节“大气环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对前一部分“大气的运动”中“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是由小尺度大气运动到大尺度大气运动的知识迁移,还是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以及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前提与基础。

学生分析1.通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第二单元“三、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

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通过前几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分析过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但由于高一学生此时还未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故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稍有欠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22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22张PPT)
大 气
射向宇宙空 间
② 大 气 吸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上界
【规律总结1】
• 1.热量传递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 2.分析思路
对太阳削弱作
天气 影响 用_______
到达地面的辐射______密度
海拔
知识梳理三: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1、纬度因素:一般纬度越低,地面辐射越 强 ,纬度越高,地面辐射
越 弱。
2、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越高,地面吸收越弱,地面增温越少,故地面
辐射越 弱 。 3、天气因素:晴天地面增温快,地面辐射

,阴雨天反之。
探究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①射


大 气
③辐 射
2、反射:无选择性。一般来说,云量越多、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 强

3、散射:有选择性。一般来说,波长越短的电磁波较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
白天气温晴天 高于 阴天,原因:削弱作用中的____反__射___作用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原因:削弱作用中的___散__射____作用
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天气
• 1.热量传递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 2.答题思路
对太阳削弱作
天气 影响 用_______
到达地面的辐射________,气温_______
海拔或 空气密度
大气逆辐射 _______
保温作用_____,气温___,
一般来说白天用到对太阳的削弱作用,晚上用 到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1
5.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制定一份个人行迹工整、表述清楚。
2.提交作业时,请附上课堂笔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作业完成后,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彼此的认识和技能。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1.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及各层对地球环境的意义。
2.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解释大气对地表温度的调节机制。
3.分析大气污染的种类、成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煤炭燃烧等,以及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讲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如清洁能源推广、减排政策、植树造林等。
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大气环境的知识?”“大气污染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大气层结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大气环境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或网络资源,查找我国某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制作一份关于该城市大气环境状况的报告,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物浓度、主要污染源等,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4.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设计5道填空题、3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涵盖大气层结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大气层的结构及各层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及其对地表温度调节机制的理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3《大气环境》教案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3《大气环境》教案2

大气的运动一、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Ⅰ、Ⅱ提问:这两幅图分别表示风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Ⅰ:夏天的夜晚,人们来到河边散步,感受到阵阵凉风的吹拂,心情非常舒畅。

Ⅱ:狂风刮断了电线、毁坏了房屋、庄稼,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那么,这些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运动的规律又如何呢?这就是本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学讨论出示自学提纲投影片Ⅲ1.什么叫热力环流?它是怎样形成的?2.什么叫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有何关系?风速又将怎样变化?4.北半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将怎样偏转?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有何关系?5.近地面附近的风与等压线关系如何?6.为什么说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要求学生根据以上提纲看书思考,勾划重点,相互讨论,并将疑难问题记下来。

三、精讲释疑第一部分:热力环流1.出示投影片Ⅳ1如果A、B两地温度相等,那么,这两个气柱内大气的密度、质量如何?(相等)这样,在同一水平面上会不会产生大气的运动?(不会)2.出示投影片Ⅳ2如果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而附近B地空气相对较冷,这时,A、B两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产生怎样的运动?(A地空气上升,B地空气下沉)那么A、B两地上空的空气密度发生了什么变化?(A地上空密度增大,B地上空密度减少)气压有何变化?(A地上空气压升高,B地上空气压降低)3.出示投影片Ⅳ3我们知道,空气的流动与水的流动有相似之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气流呢?(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如投影图所示,气流从A地上空流向B地上空。

那么A、B两地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气流方向又怎样呢?(A地气压低,B地气压高,气流从B地流向A地)应该注意的是,就同一地方而言,近地面的气压总比其高空的气压要高,例如,A地近地面气压比其高空气压是否要低呢?(不是,A地近地面气压比其高空要高)为什么?(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比其高空大),那么,图上标A地近地面气压低是什么含义?(指相对同一水平面上的B地而言的)。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新课程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设计三道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

学生通过从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上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探究在闭合的气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又通过问题讨论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面的形成,进而在简易天气形势图上整合已学知识,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

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学会阅读简易天气形势图,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有关示意图(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天气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心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3、利用多媒体丰富精美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五、教学重点1、掌握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2、认识锋面气旋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1、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2、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的成因。

七、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2、分组讨论作图法3、问题探究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八、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播放录像】在熟悉的乐曲中师生一起收看一段央视的昨晚天气预报录像。

【引入新课】气象预报员为什么能推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气压系统与天气,在最后也请同学们来当一回气象预报员。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流复习学案(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流复习学案(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重难点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请标纬度,气压带;并用小于号标风带,并写出风带名称)
纬度数气压带名称填写
()()
()()
()()
()()
()()
()()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季风环流及成因、示意图
示意图如下(呈反V形)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冬季出现亚洲高压,夏季消失或减弱北移)
中国
太平洋南亚(印度)
印度洋
4在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5洋流分布
(1)北印度洋洋流(季风环流)分布示意图
季节()季节()
()
()()
)()
(赤道)
()()
()()
()()
(3)南印度洋海域洋流分布
()
()()
()()
()()
()
()()
()()
(赤道)
()()
()()
()()6世界陆地自然带(亚欧大陆为模型),对应气候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第3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第3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于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那么水平气压梯度力会不会影响风速呢?——会,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过渡:在实际中,在地球上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的风几乎是不存在的,地球在不断的自转,因而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
2、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以北半球为例):受两种力的作用时,风向形成后有个逐步偏转的过程,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时,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方向与风向垂直。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最终达到二力平衡,风向和等压线平行(如图2-31)。
3、在受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两种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形成斜穿等压线的风,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请同学阅读课本49页,图2-31,从图中可以看出,因为摩擦力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即与风向相反,而地转偏向力又在运动方向90°,即与风向垂直,所以,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即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风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风的形成过程。
思考、倾听
2、风的形成过程
(25分钟)
3、首先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气压相关知识,并回答什么是气压梯度,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会促使大气如何运动?
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大气水平运动还受哪里力呢?
师:这种受力情况下的风会出现在哪里呢?
生:除赤道以外地区的高空。
过渡:我们分析了北半球高空大气的风向,那近地面的风向又是怎样的呢?高空地区摩擦力的影响几乎为零,但在近地面由于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很大的阻力——即摩擦力。我们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近地面风向受摩擦力影响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高中地理2_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_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使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使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水平。

2.通过绘制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提升学生的读图和析图水平。

3.充分比照,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比照分析问题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世界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不过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生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上没有。

师回答得非常好。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推动新课师(投影图片)身背氧气筒的登山运动员的登山图。

师(提问)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筒呢?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投影:“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师(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其中,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二节“太阳辐射与地球”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后面学生学习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部分理论知识,学生自学有难度,课堂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生活。

【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上,高一学生通过初中有关气温的学习,以及在第一章第二节中关于太阳辐射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关于物体辐射与能量的关系,学生的认识几近为零,需教师适度补充。

在能力层面上,高一学生仍存在提取信息及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等能力不足的问题,需教师合理设问,逐步引导。

【教学策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导学案的问题探究型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及大气对它们的削弱情况,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点,树立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突破措施:以探究活动为“学习支架”,通过生生、师生讨论,破解学习障碍。

【教学辅助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影视作品《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导学案(3)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导学案(3)

第二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极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4、通过对一些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5、激情投入,享受地理研究、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表形态的成因。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一、预习要求和方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自学中的疑难问题、疑惑之处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3.限时40分钟,独立完成。

二、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与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于。

(平坦或起伏)(2)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冰川、波浪等。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固结成岩。

2.填表完成外力作用之间的联系: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合理改变:如、。

(2)、人类对地表形态的不合理改变:如陡坡梯田、围湖造田等。

知识链接:地形与地貌概念区别(1)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

一般从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类。

常见陆地地形有五种,每种地形都有自己的海拔、相对高度范围,如平原在200米以下,而高原多在1000米以上。

(2)地貌指地表起伏的形态,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种类。

主要有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大类。

每大类还可以细分,如流水地貌包括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注意没有搬运地貌)。

每种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讨论--探究学习]探究一:理解风力、流水的分选性材料:沉积规律: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15张PPT)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15张PPT)

1002 1004 1006 1008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1010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
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hpa) 1000
近地面的风(南半球)
1002 1004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6
10081010来自如图:在北半球, 大气中水平气流呈 逆时针旋转的大型 涡旋。
上升气流将带 来强降雨或暴 雨及大暴雨
低气压系统称为气旋,那么高气压 系统怎么称呼合适呢?
1、北半球的高 气压系统(反气 旋)在水平方向 和垂直方向气流 分别是怎样流动 的?南半球呢? 2、高气压系统 (反气旋)容易 形成什么样的天 气?能举个例子 吗?
第三节 大气环流
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认识低气压与高气压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做出 低气压的风向图?
北 半 球B
A

1005
D 又称为:气旋
1010
1015hpa
C
气旋天气系统.swf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北半球的低气压系统(气 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 向气流分别是怎样流动的? 南半球呢?
2、低气压系统(气旋)容易 形成什么样的天气? 能举个例子吗?
C.c
D.d
学以致用之提高 “高温、干旱”是去年夏季我国江南地区的主要天气 特点,据此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引起该地区高温干旱的
天气系统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2)属冷锋过境的曲线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感谢各位老师、同学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一、阅读表格,识记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南北纬10°~回归线热带草原气候之间热北纬10°~北纬25°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大陆东岸、东南岸、带南岸南北纬23.5°~30°热带沙漠气候大陆内部、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南北纬25°~35°大候陆东岸亚热带南北纬30°~40°大地中海气候陆西岸北纬35°~50°大陆温带季风气候东岸温南北纬40°~60°大温带海洋气候陆西岸带温带大陆性气南北纬40°~60°大候陆内部亚寒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 带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寒带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高山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高原成因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副高或信风带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极地气团控制极地气团控制气温随高度变化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全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全年温和多雨冬冷夏热,全年干旱少雨冬寒长、夏短暖全年严寒全年酷寒气温随高度而降低 1、读上表,可以看出:热带主要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气候、气候、气候和气候。

它们大体主要分布在到(纬度)之间。

2、亚热带主要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气候、气候。

它们大体主要分布在到(纬度)之间,其中气候主要分1布在大陆东岸,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2.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导学案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2.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气压是单位面积大气所产生的压力,与空气密度成( )相关;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理想状态下,同一海拔高度处,气压( ),即等压面与等高面( ),此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二、填空:
空气
(
)
运动同一()
面气压差
空气
()
运动—

地区间的()
不均

阳辐
射差异
造成引起




导致
促使
热力环流
三、填空比较
B
A
C
E
F
D (地面)
热力环
流中各要素的相关规律:
①②区③压性质(④地区而言
四、北戴河成为避暑胜地的原因有很多,试从大气运动考虑优势是什么?
五、画出等压面
六、填表
七、课堂练习: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图,尝试画出风向。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讲义)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讲义)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讲义)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北半球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北半球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重要提示】北半球大陆面积广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故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特别是中高纬度陆地面积很少,物理性质均一,故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二、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季风环流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导致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海陆气温差异海陆气压差异季风风向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由陆地吹向海洋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成因冬季风夏季风冬夏季风比较分布地区源地风向性质源地风向性质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伯利亚、蒙西北风寒冷干燥副热带太平洋东南风温暖湿润冬季风强于夏季风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古南亚季风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西伯利亚、蒙古东北风低温干燥赤道附近的印度洋西南风温暖湿润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随堂练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以()A. 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B. 夏季陆地气压比海洋高C. 中纬度大陆西岸往往形成季风气候D. 沿海盛夏的海陆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答案:D思路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温度低于海洋;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温度高于海洋;中纬度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往往形成季风气候;沿海盛夏,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吹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吹陆风。

例题1 (陕西调研)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大气环流
1、 气团:水平方向上 、 、 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 的 空气。

按照气团与其经过地区温度的差异,通常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2、锋面: 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 气团在锋面之上,________气团在锋面之下;锋面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冷锋: 主动向 推进的锋。

5、暖锋: 主动向 推进的锋。

6、准静止锋:冷暖空气 ,锋面来回 ,锋面移动速度 。

冷风移动受地形阻挡,封面缓慢移动。

总结对比
课堂探究
1、 观察下图,结合预习内容,合作探究找出区分冷、暖锋的方法,冷锋和暖锋降水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律总结
预习检测
对比总结暖锋
1、气团前进的方向
2、冷暖气团运动示意箭头指向
3、锋面符号
4、降水位置
5、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的变化
6、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大,暖锋锋面坡度小拓展提升
1、讨论下列天气现象分别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寒潮,冬春季节我国北方的沙尘暴,
“贵阳天无三日晴”
2、判断以下诗词所描写的天气现象的成因。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冷气团在锋面上面,暖气团在锋面下面
B.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与风没有明显区别
C.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D.锋面是空气与山地相接触的界面
2.下列关于锋面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B.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多与暖锋有关
C.冷锋过境后,天气转阴,气压升高
D.暖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上升
3.读我国北方某地气温水平分布图,回答(1)~(2)题。

(1)若该地有一锋面活动,则该锋面的位置应在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若该锋面为快速移动的冷锋,则降水最集中的区域可能为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⑤
4.读武汉市某年1月15日前后大气温度图(上图)和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图),回答(5)~(6)题。

(5)影响武汉市某年1月15日前后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慢行冷锋
B.快行冷锋
C.暖锋
D.准静止锋
(6)武汉市某年1月15日前后的天气状况可能为
A.温暖晴朗的天气
B.连续性降雪天气
C.酷寒干燥的天气
D.狂风暴雨的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